文档详情

卵巢的功能及生殖器官周期性变化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0.50KB
约6页
文档ID:446803024
卵巢的功能及生殖器官周期性变化_第1页
1/6

卵巢的功能及生殖器官周期性变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妇产科 舒家振 ? 前言 1、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1.1 卵泡的周期性变化 1 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人类卵子成熟的过程十分缓慢,从 始基卵泡发育到排卵前的成熟卵泡大约需85天无论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根据卵泡发育时间、形态和功能特征,可分为: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 A. 始基卵泡 Primordial follicle : 是由处于减数分裂初期 双线期 的卵母细胞,单层颗粒细胞和基底膜组成 B. 初级卵泡 Primary follicle : 相当于窦前卵泡初级卵母细胞增大,直径为原来的2倍,透明带形成,并出现适应卵泡继续发育所必备的五种重要改变,即胞膜出现FSH、雌激素、睾丸酮受体、细胞间缝隙连接和出现卵泡内膜层 C.次级卵泡 Secondary follicle : 相当于窦状卵泡随着初级卵泡的发育,颗粒细胞增多,卵泡腔和卵泡液形成,透明带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次级卵泡。

此期FSH诱发颗粒细胞芳香化酶的产生,同时FSH和雌激素协同作用下,诱发胞膜LH、前列腺素,催乳素受体的产生和数量的逐渐增加 D.成熟卵泡 Mature follicle : 又称格拉夫卵泡 Graafian follicle ,从始基卵泡至完成初级卵泡生长阶段大约需65天,在此阶段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即使是无垂体功能的病人,妊娠或应用避孕药状态下,这一过程是毫无改变的进行当卵泡发育进入次级卵泡阶段,即对促性腺激素敏感每个周期约有15~20个次级卵泡,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经募集、优势选择和优势化过程,产生一个成熟的卵泡 募集相当周期1~4D,优势选择5~7D,优势化在选择后 排卵之间 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同时分泌雌激素,其余卵泡均在发育不同阶段闭锁B超监测一个成熟卵泡直径1.8~2.0cm其主要结构如下: ?卵泡外膜:为一层致密组织与卵巢间质无明显的界限 ?卵泡内膜:本层血管丰富,细胞呈多边形,较颗粒细胞大这种细胞是由卵泡间质细胞衍化而来 ?颗粒细胞层:本层内无血管,其营养来自外围的卵泡内膜细胞呈立方形,在颗粒细胞层与卵泡内膜层间有一基底膜 ?卵泡腔:腔内充满了清澈的卵泡液,内含较高浓度的性激素和一些蛋白溶解酶,淀粉酶,胶原蛋白溶解酶等。

?卵丘:突出于卵泡腔内的颗粒细胞团,初级卵母细胞埋入其中 ?放射冠:直接围绕卵细胞的一层颗粒细胞,由于呈放射状排列,因此得名在放射冠与卵细胞之间有一层很薄的透明膜叫做透明带 2 排卵: 随着卵泡的成熟,卵泡逐渐移向卵 巢外表向外突出在LH顶峰作用下,发生卵泡膜和卵巢包膜的溶解和破裂,卵泡液流出,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颗粒细胞慢慢被挤出,称为排卵 关于排卵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有以下说法: A、酶溶解说法 在排卵前卵泡液中 含有多种蛋白溶解酶,水解酶等,认为是这些酶溶解了卵泡膜和卵巢包膜使卵泡破裂; B、前列腺素说法 认为在促性激素的作用下,特别是在LH作用下,卵泡能合成和分泌大量的PGF2α,而作用卵泡周围肌样细胞收缩使卵泡破裂 排卵一般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可在两侧卵巢轮流发生 3 黄体形成: 排卵后,卵泡壁塌陷,血液注入腔内形成血块而成血体在LH的作用下,残留在腔内的颗粒细胞演变成颗粒黄体细胞,卵泡膜细胞变成膜黄体细胞排卵后7~8天 相当周期22天左右 ,黄体发育到达顶峰,称成熟黄体,能分泌大量雌孕激素。

成熟黄体,差异较大,其直径一般为1~2cm,外观呈黄色 4 黄体萎缩: 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在排卵后9~10天开始萎缩一般黄体寿命为12~16天,平均14天黄体退化后,月经来潮卵巢内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黄体大约经8~10W 才能完全退化、纤维化,外观呈白色称为白体在性成熟期除妊娠、哺乳外,卵巢经常不断重复上述周期的变化 附: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女胎发育至5周时,生殖细胞移至生殖嵴成为卵原细胞,并迅速分裂增殖成为初级卵母细胞,到胎儿5个月时,大约为600~700万个,此期所形成初级卵母细胞开始成熟分裂 减数分裂 ,但只进行到分裂初期就停止,直到青春期后,卵泡发育成熟,排卵时,初级卵母细胞才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排除第一极体而成为次级卵母细胞排卵后次级卵母细胞迅速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但停留在成熟分裂中期,当次级卵母细胞在输卵管遇精子穿入时,才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排除第二极体而成为卵细胞 1.2 卵巢内分泌功能周期性变化 除上述卵泡周期性变化外,卵巢内分泌功能也是呈周期性变化卵巢产生的性激素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 1 性激素的结构: 性激素的根本结构与胆固醇相似,故称类固醇激素。

均由三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所组成的环戊烷多氢菲核构成 ?孕激素:是21个碳原子孕烷的衍生物 ?雄激素:是19个碳原子雄烷的衍生物 ?雌激素:是18个碳原子雌烷的衍生物 2 性激素的代谢: 体内雌激素有3种:雌二醇 E2 、雌酮 E1 和雌三醇 E3 ,其中E2的活性最强 17β-E2活性高,而17α-E2无活性 ,E3是E2和E1的不可逆的代谢产物E1的活性为E2的1/10,E3为E2的1%卵泡期E1/E2 1,围排卵期和黄体期E1/E2约为1:2 雌激素在血循环中约95%与特异的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简称SHBG或TeBG 相结合,仅4~5%保持游离状态,游离的雌激素具有生物活性雌激素主要在肝脏内降解,雌三醇是主要降解产物,可与硫酸或葡萄糖醛酸盐结合形成水溶性物质,3/4从小便排出,1/4由肝经胆汁排入肠内,但其中大局部又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仅一小局部从粪便排出 雄激素有卵巢、肾上腺皮质及腺外转化三个来源睾酮主要由卵巢分泌,脱氢表雄 酮 DHEA 、硫酸脱氢表雄酮 DHEA-S 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

雄烯二酮活性仅为睾酮的10~20%,DHEA活性仅为睾酮的5%,双氢睾酮的活性为睾酮的2-3倍循环中的睾酮,约85%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相结合,10~15%与白蛋白结合,仅1~2%呈游离状态,称游离睾酮仅游离状态的睾酮具有生物活性SHBG在肝脏内合成,雄激素过高或肥胖时,可降低SHBG的浓度,雌激素和地塞米松能增加SHBG浓度SHBG浓度的上下影响游离睾酮的浓度,从而影响雄激素的生物效应 睾酮仅少量代谢为双氢睾酮葡糖苷酸,主要代谢成雄酮与葡糖苷酸结合由尿液排泄而DHEA、DHEA-S均代谢为雄酮 ,由尿液排出因代谢物为17-酮类固醇,故尿中17-酮类固醇的量主要代表DHEA-S的量,反映肾上腺来源的雄激素的情况 已确知有些性激素,离开腺体在腺外其他组织内转化,例雄烯二酮可在肝脏和皮肤细胞内转化成睾丸酮而睾丸酮在皮脂腺和毛囊细胞内经5α复原酶及17羟甾复原酶转化成二氢睾丸酮此外雄烯二酮在肝脏、脂肪和脑细胞内可转化成雌酮,在这此组织中的雌酮又可转化成雌二醇,在局部产生雌激素作用 孕激素无其特异的结合球蛋白,而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合球蛋白结合运行于循环内孕酮主要在肝脏降解,孕二醇是主要降解产物,根据其复原程度的不同主要有4类,即孕烷二酮,孕烷醇酮、孕二醇及其它化合物。

并与葡萄糖醛酸盐相结合从小便排出 3 性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A 雌激素:在正常月经周期中,雌激素的排放会出现两个顶峰在周期的第一周,卵泡开始发育时,雌激素的分泌量逐渐增加,于排卵前形成第一个排卵顶峰 峰值为918~1835 Pmol /L、相当200~500pg/ml ,排卵后分泌量稍减少,约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出现第二个黄体期顶峰,第二个顶峰较平坦,峰的平均值低于第一顶峰 峰值约为459pmol/L、相当125pg/ml .黄体萎缩时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在月经前期达最低水平 B 孕激素:在正常月经周期中,孕激素的排放仅有一个顶峰,在排卵前孕激素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其量较平稳,平均在1mg/24h以下,排卵后孕激素的分泌量开始增加,在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分泌量到达顶峰 16nmol/L、相当5ng/ml 以后逐步下降,在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 4 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雌激素―― Ⅰ. 子宫:促使子宫发育,子宫肌增生,肌层变厚,血运增加,使子宫肌的收缩强度和频率增高,并能增强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Ⅱ. 子宫内膜:能促使子宫内膜增生促使间质合成酸性粘多糖 AMPS ,在间质中浓缩聚合,形成间质中的根底物质,对增生变厚的子宫内膜起支架作用。

Ⅲ. 子宫颈和宫颈粘液:使宫颈口松弛,促进宫颈腺的分泌,使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拉丝度增强,粘液枯燥后形成羊齿植物状结晶,这种变化有利于精子穿透 Ⅳ. 输卵管: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 收缩 ,使输卵管内膜上皮细胞分泌活动增加和纤毛上皮细胞的生长,这些将促进卵子和受精卵的运行较大剂量可引起输卵管产生“闸门〞作用,延缓精卵的运行这可能是大剂量雌激素可作为紧急避孕药的机理之一 Ⅴ. 阴道和外阴:使阴道上皮增生和角化促进阴道上皮糖元增加,有利阴道杆菌的生存和繁殖,使PH↓不利致病菌的繁殖能促使阴唇发育饱满,脂肪沉积和色素沉着 Ⅵ. 乳腺: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与黄体酮、PRL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协同,促进乳腺发育,增加乳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