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44KB
约5页
文档ID:446423563
第二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_第1页
1/5

第二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理论的形成和改革开放一、 历史的伟大转折~ J届三中全会1. 会议召开的背景:① 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② 邓小平同志发起思想解放运动:1978.12,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的讲话,冲破了 “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道路奠定了思想基 础.2. 会议的内容;1978.1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内容如下:① 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群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④ 审查和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和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3. 深远意义:是建国以来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 此拉开了序幕.会议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历史转变.(转折的含义)二.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 形成过程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② 十二大:1982年,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纲领.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 出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③ 十三大:1987年,在北京召开,内容如下:A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含义有两层: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B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C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十三大确立了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比1980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 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 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今,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不均衡的小康.)④ 南方谈话:A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 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

B内容: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 谈话内容:科学的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 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认识C意义: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南方谈话的要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⑤ 十五大:1997年9月,十五大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2、 意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3、 邓小平同志逝世:1997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三、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全面开始,其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 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① 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是20多年来农村生产力一直要求突破“左”的农 村政策的结果。

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② 实施:1978年,率先由安徽(安徽小岗村)、四川实行这项改革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 农村③ 内容: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 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生产的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④ 影响: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出现人民政府);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促使农业生产获得极大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延伸〜建国以后我国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① 1952年的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② 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③ 1956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 1978年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上述调整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① 产生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衽使得农村的经济向着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方向发 展,大批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 重大意义: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致富和 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 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 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三步进行:① 1978〜〜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和探 索② 1984〜〜1993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打破“大锅饭”,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③ 1993〜〜2000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④ 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对我国逐步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格局,加入世 贸组织创造了有利条件4、 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充分地证 明了一个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改革就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 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体制,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跨越发展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四、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在对内改革的同时,我国积极推行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大踏步走向世 界,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有如下典型事例:1、 经济特区的建立:① 首批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为了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② 开放格局的形成:1984年又开放了 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举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设 置经济开发区,批准海南建省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 区〜〜内地”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格局③ 意义: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 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 影响:特区作为开放的窗口,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以后进一步的开放积累了宝 贵的经验首批经济特区位于我国南方的广东和福建两省,临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后来开放的十四个 沿海港口城市北起大连、南到北海纵贯我国整个东部海岸线,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 的深入发展2、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目的: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推动长江三角洲及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 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时间:1990年,党中央决定开放浦东成效: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请简述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过程:1980年开始创设经济特区,吸引了外资,引进了技术;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 的标志;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3、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影响: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 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请简述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过程:1980年开始创设经济特区,吸引了外资,引进了技术;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标志;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