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46039375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课 探究学习 实施途径【摘要】农村的孩子们天天与鸟兽鱼虫、田野草木相伴。广阔的乡村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将学生科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利用身边的资源来优化科学课课堂教学。(一)立足教材,在大自然中培养探究能力(二)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能力(三)利用科学知识,在科技兴农中培养探究能力(四)通过实地考察,培养探究能力(五)在家庭生活中通过种植、饲养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六)通过参加农业实践劳动,培养探究能力【正文】农村虽然远离都市,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们天天与

2、鸟兽鱼虫、田野草木相伴。广阔的乡村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将学生科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利用身边的资源来优化科学课课堂教学。(一)立足教材,在大自然中培养探究能力作为教学开放性理念之一的教材观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无限创造和发挥的空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但是教科书中的知识的组织方式和编排方式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并且教材中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教科书仍是科学课教师的主要的凭借。因此,教师要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单元教学内容相互穿插,利用探究学习拓展教材走向大自然。因此,科学课要立足教材,从孩子们身边的自然事物学习,在

3、大自然中培养探究能力。1、利用非生物资源,探究问题农村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还体现在非生物资源方面,山川大地在哺育我们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探究材料。如,在卵石的形成教学中,组织学生沿河流的两岸,进行观察和发现:在下游流水的流速比较慢,河滩上有许多光滑的卵石。在中游,水的流速比较急,河滩上的石头较大,较光滑但不圆。在上游,水的流速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山脚下河道中有许多棱角分明的石头。从考察的情况推测卵石的形成,卵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经磨圆作用形成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经验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且还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拓展教材走向大自然,

4、使学生开阔了眼界。 2、利用生物资源,探究问题农村是一个天然“动物园”。在农村中各种动物应有尽有,为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可就地取材,以认识自然界中的鱼、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各自特征。如上昆虫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捕捉昆虫,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昆虫的身体,知道昆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样,学生利用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例子归纳出动物的特征。学生在一定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进行课堂学习探究时,学生就容易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农村不仅是天然动物园也是天然的植物园。花、草、树木、庄稼、蔬菜等

5、在农村中无所不有。教师可根据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植物优势,课堂效果就会显而易见。如,茎的教学教学时,剪一只柳的嫩条,把枝的嫩条浸到红水中,过一段时间,看到叶脉渐渐变红,纵切后看到一条条红线,证明茎内有很细的管子,有运输水分的作用。通过植物教学,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必然得到提高。(二)从农村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课提倡让学生真刀真枪的探究。由于农村小学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经费的不足,没有相关的仪器设备和探究材料去引导学生亲历科学,但农村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据调查分析,小学科学课本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在大自然中有80都能找到,没有的20也可以找到替代品。因此,教师可根据农村生

6、活的实际,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获得科学知识,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农村中常用的工具也是学生探究的开始。这些工具不仅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了探究能力。抽水机是最常用的农用机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抽水机来认识大气压的作用。在学习杠杆时,教师利用锄头、剪刀等工具引导学生探究,从中发现杠杆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妙用。牛车、自行车等运输工具引导学生对齿轮的探究。再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小狗是吃奶长大的,对此产生了兴趣,提出“小鸡为什么它不是吃奶长大?”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

7、对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认识得更加清楚,也能区分它们的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活生生的现实,不仅为农村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提供条件,也弥补了器材不足的缺陷。因此,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好农村的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其探究能力。(三)利用科学知识,在科技兴农中培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本中有着大量的科学知识。小学生可以利用在科学课本中学到的科学知识,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在科技兴农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通过实验得知:土壤里除有砂、粘土、水、空气外还有一种可以燃烧的物质腐殖质。腐

8、殖质是一种有机肥料,像人、猪、牛粪、稻草腐烂后,都含有大量的腐殖质。然后让学生研究自己家责任田的土壤,发现腐殖质的含量有的高有的低。学生利用在科学课中学到的关于土壤成分的知识,向家长讲解腐殖质的作用以及危害。要求家长增施有机肥料,增加腐殖质。不少家长接受了学生的建议后增施了腐殖质,责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因腐殖质不仅有保护土地、改良土壤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学生在这个广阔的探究空间里,不仅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为农民服务,而且在科技兴农中增强了探究能力。因此,科学课教学活动不仅要做好课内知识的传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将学生求知的触角引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善于利用

9、身边的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农村丰富的教育资源,就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四)通过实地考察,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生活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这就要求科学课要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寻找答案。譬如,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封疆干渠桥闸附近04年5月出现数千只幼蛙群聚,人们倍感稀奇、议论纷纷,针对这一情况,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封江乡中心小学的李春海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学生兵分两路,进行实地考察、探究、交流得出结论:桥闸东这一段渠道宽而深,存水量多于别处,渠道内的藻类、水生植物肥壮,有利于青蛙的繁殖

10、和发育。由于各支渠的水源未枯竭过,青蛙的受精卵的成活率就提高了。随着蝌蚪的发育,它们必然要爬到陆地寻潮湿的而凉爽的地方继续发育成长,寻找陆地环境。有的暂时找不到合适的环境的幼蛙又折回来,便出现幼蛙群聚的奇观。又如,李春海教师在教学认识岩石的时候,就带领学生到距学校不到2千米的山寨上采集岩石,回到学校他们积极的、主动的参考课本及查阅资料,给采集到的岩石分类。命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看谁对岩石标本鉴别的准确,并举行小型的岩石标本展。通过李春海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态度,同时探究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五)在家

11、庭生活中通过种植、饲养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理念。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并同时要创新,家庭“生物园”走进课堂就是创新的表现。学生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农村家庭是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场所,为学生开展观察、考察、种植、饲养等探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依托农村家庭自然条件和环境方面的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中开展种植、饲养、栽培等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自然、接触自然充分进行饲养、栽培、观察、实验,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观察、探索的能力,弥补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不足。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

12、观察自己家的红薯、花生、小麦、黄瓜等植物的生长过程。在观察中,坚持写观察和测量日记,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加工整理,写出实验观察的结果。从种花生到种小麦、从红薯的扦插到豌豆的播种,同学们的探究范围遍及了整个小学科学课。又如:在教学动物怎样吃东西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亲自喂养自己家的家禽、家畜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及所吃事物的类别等,并做好记录。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谓易如反掌。广阔的乡村为小学科学科教学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源,这正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乡村学校这一优势,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野山地去学习、去探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

13、脑能力、探究能力还让他们接触充满生机的生命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六)通过参加农业实践劳动,培养探究能力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农村产业,像塑料大棚蔬菜、特种动物养殖、心的果树栽培方法等,让农村有了新变化。如果农村的科学教师也能够跟上农村时代发展的步伐,跟踪农村发展的新科技,与自己的科学教学充分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加农业实践劳动,让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其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可结合时令,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有的学生与菜农合作,选择大棚蔬菜的实验;有的学生与果农合作,进行苹果套袋的实验;有的学生干脆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养

14、殖方面的实验。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运用科学知识探究新事物,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必然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在教学植物的茎时,为了解决“叶制造的养料是从哪里运输的?”这个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可带领学生帮助农民对苹果树进行环剥,在环剥的过程中学生也许会问为什么要对果树进行环剥呢?通过询问老农得知这样有利于果实结果。因为树皮里有运输养料的细管,把树皮割断,叶制造的养料就不会通到下面去也不会流失,因此会使枝干上的苹果结得更大。这样学生真正理解了“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不仅为以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增加了后劲,而且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农村的教学应该充分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利用丰富而多样的自然资源,在课外活动及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发扬孩子热爱对大自然进行探索的天性。总之,让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灵活而多彩,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参考文献】小学科学教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