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第二课学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4582790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第二课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政治:第二课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政治:第二课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政治:第二课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政治:第二课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第二课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第二课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导学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1哲学的基本问题主备教师:阳景平 审核教师:谢伟辉【学习目标】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习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问题导学】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何为唯物主义,何为唯心主义?3、下列哪些事物是属于物质范畴,哪些属于意识?法律、高山流水、理论、化学分子、生产力、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社会关系、分配制度4、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王夫之和贝克莱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有何不同?分属何种哲

2、学阵营?5、如何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结合P11探究材料阐述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正误辨析】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意识和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知识小结】【巩固练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A B C D3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

3、识世界的可能性,是( )A不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4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5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

4、法论 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 6根据右面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从哲学上讲,甲、乙二人在争论什么问题?(2)请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甲、乙二人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主备教师:阳景平 审核教师:谢伟辉【学习目标】唯物主义的含义及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学习重难点】如何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问题导学】1、结合P12两则探究材料说明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有哪三种基本形态?他们各自所持的具体观点是什么?列举事例说明。基本形态哲 学 观 点局 限 性3、唯心主义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他们各自所持的具

5、体观点是什么?列举事例说明。基本形态哲 学 观 点共 同 点4、哲学史上存在的“两个对子”是指什么?5、如何理解哲学中的二元论?【正误辨析】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应彻底否定唯心主义2、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辨证唯物主义3、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4、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知识小结】【巩固练习】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缺是唯心的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成世

6、界的本原2、下列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心外无物 C气者,理之依也 D存在即被感知3、有关专家经过认真分析后,预测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油、气供应不足,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将成为中国石油的主要供应渠道,天然气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中有关专家的观点是( )观点A唯心主义 B朴素的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4、“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1)物是观念的集合 (2)上帝支配世界上的

7、一切(3))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4)心外无物A(1)(2) B(2)(3) C(3)(4) D(1)(4)6、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就是著名的“心外无物”。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一致的是( )(1)我思故我在 (2)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3)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存在即被感知 (6)物是观念的集合A(1)(2)(3)(4) B(1)(2)(4)(5) C(2)(4)(5)(6) D(1)(3)(5)(6)7、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

8、为( ) (1)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2)唯心主义片面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3)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4)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A(1)(2) B(2)(3) C(1)(4) D(3)(4)8、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二、回答13、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哪些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

9、精 (2)水是万物的本原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7)“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8)“只要眼睛一闭,世界上就没有悬崖”(9)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举例】疑邻偷斧(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观点介绍】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 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宣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把一切都看成是由人心所派生的。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著名论点是:“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不是父母生了他,而是他

10、的感觉生了他的父母)漫画:B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 。【观点介绍】柏拉图: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上帝创世说、女娲造人说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理”一元论,认为理在事先,理在气先,认为精神性的“理”产生了物质性的“气”。以上这些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本来是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图示】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归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从属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史上,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还有 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如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一样,始终存

11、在于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并不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之外的另两个哲学派别。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处于从属地位。因为,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附属于 或 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 结合,要么同 结合。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 、 “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 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所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阵营。【注意】正确认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

12、也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存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应具体分析,科学批判,不能全盘否定。【本课总结】一个问题、两个内容、三个原因;两个概念、五种形态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补充资料】一、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1)元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实体。(王夫之)(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王充)(6)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二、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1)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三、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1)柏拉图:理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2)上帝创世说、女娲造人说(3)中国宋代哲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