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4582780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原文-翻译及赏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此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 仲郢之 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一首。诗人写此诗时, 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 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 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文学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

2、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 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 指繁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 似锦的场景。三、四句 如

3、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 斜阳照 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 带字,反说 柳枝带着它们, 此与第一句中的 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 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 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 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 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 肯,诗意似 更深邈:既然是如此萧条, 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 说不如不到秋天来, 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 这样顿 挫有力的

4、明 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 句已带、又带,更是层 层推进。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 效果主要 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一、诗人在刻画 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 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

5、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第四句两个 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 鸣柳反说 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二、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 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 光融融、 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 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 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 大的冲击。三、虚词的妙用。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

6、曾、如何、肯、已、又。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没有 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 语气也不够强烈。 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 五个虚 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 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 久远。四、象征的运用。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借咏柳 自伤迟暮、倾诉隐衷 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 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 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

7、的今日的诗人。诗人没 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 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 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名家点评升庵诗话:庐陵陈模诗话云:前日春风舞筵,何其富盛; 今 日斜阳蝉声,何其凄凉,不如望秋先零也!形容先荣后悴之意。李义诗集笺注:姚培谦曰:得意人到失意时,苦况如是。肯 到二 字妙,却由不得你不肯也。玉溪生诗意:玩曾拂、肯到、既、又等字,诗意甚明。晚节文疏, 有托而言,非徒咏柳也。识

8、者详之。玉溪生诗集笺注:田兰芳曰:不堪积愁,又不堪追往,肠断一物矣。冯浩曰:此种入神之作,既以事征,尤以情会,妙不可穷也。玉溪生诗说:四句一气,笔意灵活。只用三四虚字转折,冷 呼热 唤,悠然弦外之音,不必更著一语也。李义山诗辨正:含思婉转,笔力藏锋不露 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故措词沉着如许,有神无迹,任人领味,真高唱也玉溪生年谱会笺:末句亦兼悼亡而言,凄婉人神。诗境浅说续编:此咏柳兼赋兴之体也 作者其以柳自喻,发 悲秋之叹耶?抑谓柳之无情,虽芳时已过,而带蝉日,犹逞余姿,不知有江潭摇落之感耶?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其得意之状,三四句则衰落之况也。宋人晏几道有咏柳浣溪纱词曰: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过清明。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用意正同,可以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