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11课时作业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45598190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11课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11课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11课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11课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11课时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11课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11课时作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迁安一中高一历史习题:1-1A在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解析:理解材料中“满天星斗”的含义。A、C两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D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答案:B2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上述材料不能说明()A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B

2、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D项从材料中不能表现出来。答案:D3对“刀耕火种”耕作方式认识错误的是()A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B经过对土地的连续耕种,提高了地力C土地仍然经常撂荒D耕作难以持久,人们只得不断寻找新的栖身之地解析:“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相对于原始农业起源之前的状况,“刀耕火种”是一种进步,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故A项正确;但“刀耕火种”毕竟是一种落后的耕作方式,难以保持土地的肥力,故C、D项表述正确;只有B项表述错误。答案:B4中国是农业古

3、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五谷丰登”。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鞭牛”这一信息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密切关系。答案:C5.右图是汉代代田法模型。“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解析:从材料中对“代田法”的描述,可见反映的是精耕细作。本题容易误选C项,

4、但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在这些年中,去别的土地耕作,直到这块土地恢复肥力,也叫做轮作。答案:D6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A犁具 B灌溉工具 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农具。由材料信息一农具“两足中虚”、“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可知,此乃耧车,属播种工具。故选C。答案:C7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夥,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A垄作法得以推

5、广 B套作制的普及C一年两熟制出现 D一年三熟制产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一岁两熟”,可判断C项正确。答案:C8下图为宋人画册中的扇面画耕获图。下列对该图的理解,正确的是()体现出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体现出典型的小农经济生产特点证实翻车的发明是在宋代表明粮食生产已形成一年两熟制A B C D解析:小农经济生产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在图中只有男子在田中耕作,故不符题意。图中有翻车的使用,但不能证实翻车的发明在宋代,事实上翻车发明在三国时期,故错误。答案:A9著名文学家余秋雨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让老百姓激动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

6、是都江堰()A修建的时间比长城早B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C世界影响比长城大D化害为利为人类服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的观点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突出了建筑工程的实用价值,D项最符合。答案:D10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郑国渠都江堰白渠灵渠A B C D解析:地处长江流域,地处珠江流域。答案:B11(2012濮阳模拟)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

7、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即使在文学家的渲染下,在小农经济体制下农民始终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此题应选择B项。答案:B12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妇女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密切相关。这一节日形成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牛郎织女优美

8、传说的无穷魅力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解析:“乞巧节”是妇女学习纺织工业的节目,可见我国古代重视“女织”,“男耕女织”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故D符合题意。答案:D13从古诗句“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精耕细作的特点B分散性、落后性的特点C规模小、水平低的特点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分析诗句可知,“卖新丝”“粜新谷”,反映了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

9、反映出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落后性的特点,排除B、C两项;也没有提及耕作问题,故A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将两者了解起来,说

10、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答案:(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其他经济因素的成长。1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11、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五代史周太祖本纪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6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救荒话民书(1)结合材料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2)分析我国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解析:本题以自耕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历史上的历代统治者都重视自耕农问题,但是,自耕农总是在日益减少。“三农”问题在中国古代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的。答案: (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2)有利因素:每一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持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加在自耕农身上的负担沉重,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封建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