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案教学的实践探索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45592819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案教学的实践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理学案教学的实践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理学案教学的实践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学案教学的实践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案教学的实践探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发展 -地理学案教学的实践探索本学期我们实施了学案导学式教学,在学案导学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案中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课堂中注意摆正教师的位置,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做学生学习的倡导者、服务者,协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从而达到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下面谈谈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学案的具体做法。地理教学中学案教学的实施主要的三大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一、自主学习导读是提高学生自学水平的关键。课前下发“导学案”,学生据此实行预习自学,并结合小组互助自学,要求学生填写学案,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通过这个过

2、程,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课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主要有下列几种做法:1.对基础知识的的学习。这些内容多数在教材中能够直接找到,如 “荒漠化” 概念,教师在学案中要求学生填写:分布地区、实质、成因、表现。这样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边看书边思考,边勾划重点,避免了中差生不愿读书、预习的毛病。2. 比较学习法的应用。比较学习法是一个重过程、重方法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既是教材教学的需要,又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则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

3、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差异气候条件差异土地条件差异矿产资源差异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水平。3.知识结构的建立。传统教学方法中是由教师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多媒体或板书等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动脑筋思考,理解不深刻,影响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预习自学中由学生编写知识结构的办法。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这个节,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建立知识结构,使学生明确了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有了清晰的把握,为进一步应用知

4、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合作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问题为中心,重建地理课堂教学秩序,课堂教学中把握此环节的细节处理,将在很大水准上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和质量,促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以问导学,以问激活课堂中设置适度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以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例如,在水循环的教学中,就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等知识,通常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有哪些类型?等等,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学生自学即可解决,没有思考的价值。同样的知识点,我们变换切入的角度,就是另外一番景象:(1).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你应用水循环的原理说一说,

5、这句话科学吗?为什么?(2).长江参与的水循环的类型是哪一种?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改变了水循环的什么环节?等等。这些问题引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趣味性强,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动了学生的学习。2.以图导学,强化地图水平。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案设置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读图,使学生在读图、绘图、析图、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的乐趣,激发了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如“山西煤炭外运干线图”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了下列问题:(1)找出图中铁路运煤干线。(2)试分析这些运煤干线走向

6、的特点及原因。(3)水运运量大、运价低,为什么山西紧邻黄河,却没有发展水运?这些问题具有层次性,但学生在合作探究时,不少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常回答为铁路线的名称,第三问学生不清楚发展水运的条件,这样在读图中又生成了两个新的的问题:(1)如何阅读区域图,准确找出所需信息?(2)河流发展水运条件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对这些新生成的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究。教师要强调读图的基本方法第一步读图名,或根据图中经纬度、河流、行政区轮廓确定图中所示区域;第二步读图例、注记,然后才能准确找出题目所要的铁路运煤干线。第二个问题教师能够提示学生从水量大小、水量变化、流速、经济发展水准等因素对水运影响来讨论,

7、然后结合黄河该河段所处的区域特征来分析其发展水运的条件差。三、拓展延伸1、教会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通过对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最终要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这个高度上来,达到从“特殊”到“一般”。如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的分析之后,使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总结资源调配的基本分析方法:资源需求地区差异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调配工程的必要性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双赢掌握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同一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就可以很好的分析和解决。2、走进生活,迁移应用。如热力环流的存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研究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课

8、题合作探究。(1)以海陆风为例,说一说它的存在对滨海地区的作用。(探究思路指导: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作用可以分为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对陆地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作用等)(2)以城市风为例,谈一谈城市风存在对城市的作用,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探究思路指导:城市风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应该如何考虑卫星城的布局、郊区工厂的布局、绿化等问题。)通过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在学习方式上不仅由过去的强调接受式向探究式迈出了一大步,而且逐步建立起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新型关系。它能逐步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并获得了人生的体验,激发了活力,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与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