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45589459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静态结果”到“动态过程”|管理过程是静态管理还是动态管理 摘 要要达成高效课堂,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主要的作用。不过新课标几年过去,学生或淹没在课堂知识的倾泻中,或在所谓的探究活动中迷失了思想。究其原因,除了教育理念的缺失更多的是教学策略不妥和教学方法单一。“少教”是高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主要理念,“精导”是主要方法。由此来教会学生“用脑”,帮助她们取得广泛的思维经验,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关键词探究性思维 高效课堂 训练误区 思维的“出入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其中蕴含着一个普适的教育观念:思维素养是学习能力的本质。语文不是狭义的的语

2、言文字,还有文学文化,还有逻辑推理。常听见数理化甚至英语老师对学生说,“题目全部没读懂,你语文没学好”。我以为要更正一点,不是文字上“没读懂”,是内在关系“没了解”,这就是分析推理的能力不够。而这种能力不是能够作为知识灌输的,它是在主动主动的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验。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升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定能力的同时,关键关注学生思索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爱好,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追索事物缘由,多方寻求答案,把握事物本质,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促成学习经验的形成,进而依此经验完成对未知知识的学习甚至对未知领域的发觉,这就是

3、“探究性思维”的精义。“仓库理论”认为,“脑子是储存事实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知道的事实越多,知识搜集得越多,则越有学问。而布鲁纳提出“学习就是依靠发觉”。将学习由“静态”结果转向“动态”过程,由“详细”转向“结构”。这是学习行为由“储存”到“思维”的先导,告诉我们大脑不是存放知识的仓库,而是发觉发明的工厂。布鲁纳的“发觉教学”崛起于年代末,但在60年代末走入困境。究其原因,“发觉教育”是精英教育,而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面向实际。探究性思维是学习的最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实践和西方教育经验给予了充足证实。新课标也把“探究”能力的优先培养摆在我们面前,

4、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对传统教学的过分矫正,对创新的急切追求,使得中学语文课堂出现部分值得思索讨论的现象。一、探究过分谈及新课程,言必称探究,课必设探究,一堂课连生字词的查找也视为探究。其实对于高中课堂,接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该是相得益彰的。接收性教学提升了知识传输效率,掌握对应的知识是深入探究的起点和钥匙。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促进读者去寻求作品的意义。”这种由意义不确定和空白组成的召唤性文本结构,才是探究性阅读实践的有价值对象。作品中本没有争议的字词、背景、段落等进行探究就是舍弃捷径,使语文探究性学习浅层化。二、过程极端有的老师担心课堂“出轨”,在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时设计得太

5、细腻,用一个个琐细的问题严密控制了学生的思索方向,学生的思维缺乏张力。整个课堂有条不紊,学生就像皮影,在动,不过被牵着动。这是最常见的一个思维引导误区。比如,在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时,有老师这么设计探究的:在参观时,作者有一处和集中营的气氛不“友好”的自然环境描写,请找出来。这么设计可能是为了预防有学生找到另一处不“友好”:“死亡长廊”里一张姑娘“温和地微笑着”的照片。“雏菊花为何会开在这个地方?我很茫然,学生的回复倒是五花八门:菊花的特征、生存状态条件其中有一位学生回复:“菊花很贱,在哪儿全部能长。”老师若能敏感地抓住这个闪光点稍加点拨,就能回到文本生命是顽强的,扼杀不了的。可能老师太

6、专注于预设的答案,错过了,只好生硬地提出第三个问题。“雏菊花”象征什么?这个问题总算回到了文本,勉强过得去,但同时猜想下一个会接着问“焚尸炉的废墟”象征什么。“焚尸炉的废墟”象征什么?如笔者预计“废墟”和“雏菊花”是什么关系?笔者只能出汗了这组对比表示了什么思想情感?这才是目标。整堂课学生一直在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整堂课没有“意外”,一切全部如老师预设的一样。可是,思维的特点是发散,岂是能够预设得来?一堂课下来,学生体会到了多少思维的快感?积累了多少思维经验?她们会有成就感吗?而另一个极端,则走向反面。给出一个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公布讨论结果,整个过程看不到老师的作用,看不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和

7、进步,造成低效课堂。我们要记住“学生主体”不是“学生独体”,“老师主导”作用是不容忽略的。三、研究型思维训练,是一个课堂培养思维的常态教学模式,以问题甚至专题为中心,脱离中学文本,求广求深,注定了它只能是一个花架子,最少不可能落实在高中语文的日常学习中。高中语文课堂,怎样规避思维培养的误区,真正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高效课堂?高中学生的阅历有限,知识贮备不丰富,学生是依据老师提供的条件来发觉目标,思索问题,处理问题的。首先,于“入口处”创设情境。何为入口处?一是有争议处。碰撞时最易产生火花,不要怕看法特异,不要强求统一认识,文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在争论中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绪,活跃了思想,这就是

8、探究的经验。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的火花,是极其可贵的,又是稍纵即逝的,是思维训练的经验,也是思索热情的确保,“接住”每个学生的讲话,和之产生共振,是十分主要的。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可能恰恰是学生那些犹豫不定的、没有把握的讲话。一切发明性行为全部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尊重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的思索,敏感捕捉适当时机,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使其更丰富更深刻。因为这一过程是不停改变的,随时全部可能出现部分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学设计内容和方法也必需灵活机动。二是有余地处。文本中意义不确定和空白组成的唤性结构,是最好的探究点,学生能够作出个性解读,有时每一个想法全部那

9、么闪亮,一堂课简直是“繁星满天”。三是思维定式处。要挑战思维定式,要有更强的质疑精神和更丰富的知识、更严密的逻辑,但一旦成功,学生取得的锻炼和经验也是成倍的。然后,指点“出口”方向。老师教导学生取得的知识,然后经过一定方法帮助学生将其规律化、系统化,成为能够指导处理其它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完成了思维训练的目标。这“一定方法”举比如下:例一、广泛联络。人文学科,知识、文化、生活、情感的贮备很主要,要完成课堂的思索探究,功夫须在平日。将课堂外的阅读经验参加到课堂内的探究,探究思维的发展又提供持久阅读前景。例二、比较性分析。找到适宜的比照物,在对比中发觉异同,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例三、深入追问。学生限于知识经验的欠缺,往往思维不能深入,逐层推进式提问能有效地将思维发散开来,深入下去。例四、多角度探讨。问题的解答应是多元的,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均要主动思索。总而言之,学生既对思索对象进行学习,同时也对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收获最大的不是知识而是思维能力。知识的教导交给她们探究的钥匙,探究让她们掌握获取更多知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才是终极目标。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第二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