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45556825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理由一: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2008 年国际经济危 机爆发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 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等。这 些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保增长效果,但此后需求管理政策的边 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 GDP 增速 自 2010 年一季度达到 12.1% 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 至 2015 年三季度的 6.9% ,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 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 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中国经济当前 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

2、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 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需求管理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理由二: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由于需求管 理政策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 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故在带来经济增长的 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高房价或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压 力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降、影子银行、银行不 良资产率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钢铁、电解铝、水泥、建材、 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下降到 70%左右,许多城市的房价已 大大超过多数居民的承受力,2014年中国债务占GDP的比重达 到了 23

3、5.7%,个别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的警戒线。这促 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理由三: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从供给侧入 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 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 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 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 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而十八届三中全 会确定的全面改革也正是要推进这些改革,故推进供给侧改革也 就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理由四: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追求 的发展是综合

4、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权益 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能源、保护 环境,而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到少消耗资源能源、保 护好环境,根本的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以较少的资源能 源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是发动 “三大发动机”,即推进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而推 进供给侧改革正是要培育“三大发动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故推进供给侧改革可以达到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目的。理由五: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 体的供给能力。虽然需求对供给有重大影响,但各种主体(个人、 企业等)的各种有

5、效需求都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而支 付能力或购买能力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其生 产率,而生产率又取决于其供给能力。因此,扩大内需的根本措 施,是通过减税而不是提高税率,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有效供 给能力或竞争力。理由六: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在开放 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国内企业和个人的供给能力提高了,即使 国内需求没有扩大,也会保持经济增长,因为供给能力提高的企 业和个人会开拓外需市场,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赚外国人的钱。反之,如果一国国内企业和个人的供给能力没有提高,即使国内 需求扩大了,也不一定带来经济增长,因为在国内企业和个人的 供给能力没有提高的情

6、况下,扩大了的内需市场很可能会被国外 的企业所占领。莫要误解了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本是非常好的改革思路,但由于概念相对晦涩,各种 脱离其本意的解读较多,也要谨防出现如下误区。一是将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供给侧改革或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是一个新出现的词,但与此相关的供给政策 或供给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则早已有之。支持供给侧改革的理 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源头。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的改革理论 都是从供给侧考虑的,而不是从需求侧考虑的。推进供给侧改革 的实践也并非始自今日,事实上20 世纪80 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90 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总体改革,90 年代

7、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 革等,都是供给侧改革。只要稍微梳理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推 进供给侧改革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回归常识。二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西方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四减四促”(减税、减管制、减垄断、 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进 技术创新),其中多数确也是中国供给侧改革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中国体制具有特殊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方面,其中 有些政策主张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比它要丰富得多。三是以政府计划思维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本是为解决政 府过度干预

8、或过度宏观调控问题而提出的改革思路,但现实中很 容易被人误解为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主导来确定供给结构,提供 供给要素,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供给速度。这就有可能走到供给 侧改革的反面,不仅达不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反而带来 了与过度需求管理政策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如政府主导选择 产业、产品、项目和技术路线,就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四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 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 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 从需求侧进行政府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 侧改革只是对其进行“纠偏”,而不是过

9、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 需求侧,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五是将供给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广义的供给 侧力量不仅包括商品或劳务供给,而且包括供给主体培育、要素 投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量调整、增量形成等。若单纯强调 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 能过剩。若能广义理解供给侧力量,则会考虑通过改革等,主要 依靠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淘 汰落后产能,让市场出清;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 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去产 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六是将供给侧的生产要素与效率提高决定因素简

10、单平行放在一 起。如有的学者将供给侧因素理解为人口或劳动力、资本、土地、 创新、制度等。其实,这五种因素并非同一层面因素,劳动力、 资本和土地是生产要素,创新和制度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 素。而且,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是不同的, 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不是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而是通过投入量的增加来实现经济增长,而技术进步、人力资本 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属于要素质的提升,是通过提高生产 率来实现经济增长。除了要素升级外,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也是 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区分不同性质的供给侧因素很 重要,因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是 更为重要的供给侧因素。其中,制度变革尤为重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李佐 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