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考试复习一、史实性知识1、纪录片发展名称的提出(Documentary) 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纪录影片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新闻纪录片==纪录片 纪录片==新闻纪录的电影2、 纪录片的创作理论3、 纪录片的定义 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的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4、 纪录片的性质 纪录片的本质特性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1 )、纪实性;( 2)、叙事 storytelling5、 纪录片的分类 根据纪录片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纪实性纪录片、宣传性纪录片、娱乐性纪录片、实用性纪录片6、 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纪录片创始人重要贡献:坚持“非虚构”这一基本原 则下,积极介入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赞赏自然美和人 性美,从而使该片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和影响社会的电影纪实艺术《北方的纳努克》(1922 年)是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被誉为 纪录片的里程碑之作是讲究艺术技巧的非虚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的艺术技巧方法一、 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深有痛感却不直接触及,只 是不遗余力地去描写、记录,乃至重演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并把自己的赞美之情 注入其中。
二、 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 前高度自然三、 用故事片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纪录片故事化,并以主观热情介入强化情 节,塑造人物所谓“介入”就是巧妙地运用“重演”和“主观干预”,摒弃呆 板地自然纪实,却又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效果四、 长画面大容量猎取海豹,一家人下筏上岸等长画面,都被誉为长画面的最早范 例五、 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使作品 结构高潮迭起,增强吸引力六、 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的表现力 正是这些创造性手法,使纪录片脱离了原始形态,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史学价值和社会震撼力的纪实艺术对今天纪录片的意义:一、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念二、非虚构搬演三个前提条件:真实的时间;真实的空间;真实的需求三、深入了解对象四、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用画面本身,而不是剪辑手段来表现五、传奇性的故事运用了讲故事的手段,注意利用戏剧化场面的感人力量7、苏联的“电影眼睛学派”20 年代 20——30 年代“电影眼睛”理论:否定故事片,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如实地记录 现实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并且认为摄影机比人的眼睛更加真实可信。
研究用电影摄影 机来观察生活、记录现实主要内容:1、摄影机主体理论作为主体的摄影机——存在于自我之上的“他者”;主张抢拍和隐 蔽拍摄;电影眼睛的概念横跨主体、媒介和对象,模糊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2、非表演体系电影眼睛理论排斥在电影素材构成中所采用的人为方法,排斥几乎所 有的虚构和模仿样式的艺术形式不排斥摄影机对真实素材进行的“歪曲”3、蒙太奇构成体系蒙太奇的两种不同功能:A、电影眼睛有序的观看,按照宜人的秩序安排镜头不具有 独立的意义;B、结构自成体系的,不受制于任何前提和条件电影眼睛看世界,蒙 太奇组织那些被看到的世界代表人物: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1917,担任新闻电影《电影周报》主编;1919,成立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1922,开始编辑制作《电影真理报》;1926,《带摄影机的人》代表作品:《内战史》, 1921;《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1926;《前进吧!苏维埃》, 1926;《带摄影机的人》, 1929;《热情——顿巴斯交响曲》, 1931;《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1934《土西铁路》8、英国记录电影运动代表人物: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2),出生于苏格兰,被称为英国的“纪录电影之父”,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创始人。
把纪录电影概括为“对真实事物做创造性处理”主张把电影 作为宣传、教育和舆论手段1929,《漂网渔船》;英国“创造性电影”——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渗透了格里尔逊纪实的美学思想生动的展现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劳动在该片 中,纪实性第一次以相对完整的形态出现在银幕上;结构:虚构,戏剧性节奏蒙太奇 和隐喻蒙太奇,在蒙太奇的风格上偏向音乐化和艺术化;搬演1930s,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纪实”的美学纪实美学的“ 三原则” :1 、以拍摄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的方式来挖掘电影把握环境、观察现实和选择 生活的能力2、 原初场景能给电影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赋予电影塑造更丰富的形象和表现真实世界 中更复杂、更惊人的事件的能力;3、 取自原初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优美,自发的举止在银幕上有特殊 的价值格里尔逊学派的基本观点1、 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片要面对现实,剖析社会问题;2、 主张把电影用于宣传教育,为改造社会服务;3、 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在记录中融入主观意识;“电影是榔头,不是镜子”4、 否定故事片;5、创造性地把现场录音和解说词作为内容与形式的有机部分(格里尔逊式=画面+解说 词)。
格里尔逊学派的重要贡献: 推动了世界纪录电影运动,为纪录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评价:从格里尔逊开始,纪录电影成了具有真实意义的一种电影类型,纪录电影在民主 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世界观和共同的价值观;从格里尔逊开始,纪录电影开始落户于不同的 公众机构,这样一种负有社会责任的电影类型,站在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好莱坞故事电影的对 立面,它的产生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形式9、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大巨匠 “形象化文献”口号的提出: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加剧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纪录电影关注现实的艺 术潮流纽约“电影-摄影联盟”提出了“形象化文献”的口号,呼吁电影要关注社会问题,这 一行动还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支持1) 帕尔•洛伦茨(1905-1992)美国——坚持形象化文献 追求重大主题和艺术感染力的统一,以关注社会问题为特色 代表作品:《开垦平原的犁》( The Plow that Broke the Plains, 1936 )1986 年,在《开垦平原的犁》 上映50周年之际,华盛顿电影理事会授予他最高成就《大河》The River,1938(2) 莱尼•里芬斯塔尔(1902-2003)德国——终生迷恋形象纪实 代表作品:《意志的胜利》(1934) 《奥林匹亚》(1936) 成就:1938年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38年德国国家电影奖、1938年瑞典 电影极地奖。
3) 伊文思——从先锋电影到现实主义1898-1989) “飞翔的荷兰人”早期电影风格:从先锋派到实验电影到科教性影片代表作品: 《桥》1928,《雨》1929; 1934 年在比利时拍摄的《博里纳奇矿区》,奠定了他以后在纪录片创作上的主要风格和 走向伊文思和中国:《四万万人民》,1938;《愚公移山》,1975;《风的故事》,1984 重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使用部分搬演,以假乱真;伊文思的政治性实用主义纪录片是一种制作主体介入的、带有实用目的的纪录片,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直接影响:“忠诚纪录片遗产”二、间接影响:迈克•摩尔的纪录片,其最大的特点是介入和娱乐(游戏)10、 美国直接电影直接电影是I960年之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纪录片流派,由《时代》杂志旗下的罗伯特德 鲁等人发起代表人物和作品:德鲁:《初选》;利科克《快乐母亲节》;梅索斯兄弟《推销员》; 怀斯曼《高中》直接电影的特点:1、 旁观的美学:旁观的美学是指纪录片的制作者以旁观的态度如实记录下事物的过程, 不以任何方式干扰和妨碍事物自身的进程2、 视听同步的要求,录音机,高感光胶片等3、 “沉默”的主体在影片后期的制作中少用或不用旁白,在拍摄中也少用或不用采访 这样的手段。
不讲究光影调的造型、构图;提倡简单连接,放弃使用蒙太奇所造成的戏剧性 效果;被戏称为“墙上的苍蝇”直接电影产生的背景:1、外国写实主义实验的影响2、电视的影响3、独立制片与发行的出现直接电影的影响和意义: 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类似的的纪录片流派;孕育出一大批大师级的纪录片制作者,如利 柯克、彭尼贝克、梅索斯兄弟、怀斯曼、土本典昭等;开创了一种新的纪录片的书写方式和 美学概念多素材,少观点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成为可能11、 法国真实电影真实电影是由法国人让•鲁什创建的一种电影流派,这一流派的电影介于剧情电影和记 录电影之间,兼有虚构和非虚构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让•鲁什(1917-2004)《夏日纪事》1961年, 真实电影的美学:真实电影倡导的是大胆地从人的内部去发掘、去唤醒其思维和情感的 主观真实,所以也被称为是“在场”的美学12、 安东尼奥尼《中国》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是一位以客观记录手法著称的导演他的纪录片《中国》或许是“纯客观”记录方法的充分体现全长50分钟,用很长的篇幅如实记录了脏乱 破旧的中国城乡角落多处显示了愚昧和贫穷安氏用了隐蔽拍摄的手法13、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程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历程:影院时期的纪录片: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荧屏与影院纪录片竞相发展的时期;苏联纪录电 影模式中国化、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的中国化,画面加解说的形象报道是基本风格;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纪录片主要用武之地转向电视;题材范围的扩大 带动了作品样式的创新,报道型、抒情型、政论型、文学型、音乐型以及大型系列短片、微 型短片等样式异彩纷呈;知识性欣赏性风光片大受欢迎。
风光文化片:《泰山》、《长江》;历 史记录片:《长征.生命的歌》;大型政论片:《人民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纪实》 ;行业纪录片:《共和国之恋》;人物片:《雕塑家刘焕章》;民族纪录片《中国哈萨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面稳步提高发展:《望长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作新阶段 《望长城》式中国写实风格创新突出地表现为长画面的拍摄和对声音高质量的采录广采 博取,融合了“直接电影”,“真实电影”,“影像人类学”等方法,客观纪实,赞颂长城文化 与长成人的感情14、20世纪 90年代后,中国纪录片创作有哪些特点 一、数量大增;多级办电视;创作队伍多;绝对数量增加 二、专业性纪录片频道合成皮纪录片专栏立足稳定,影响扩大;三、视听并重纪事理念与方法普及;四、纪录片佳作屡创收视率纪录;五、传播使命与审美追求的统一;《故宫》六、反映现实的力作彰显舆论功能;七、拓宽选材广度,弱项题材趋热:1 自然类记录片升温,2 科技类纪录片创新多,3 跨国 题材创作的突破(《靖国神社》);八、辅助性艺术技巧的积极探索;九、社会力量参与——纪录片发展助推器;经济,企业,政府 十、DV 新武器初显锋芒二、创作理论1、 前期创作。
选题策划——题材、责任、兴趣、内容方法、样式;形象思维与计划调整;贯穿创作的两种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体现作品思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 形象思维:在前期创作(调查—拍摄)阶段便自觉让所获内容在脑子里“过电影”, 即用视听形象说话视像和听像是形象思维的基础元素,优秀纪录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使用视听形象说话的两种思维在纪录片中的体现:科学性为骨,形象性为血肉、为仪容以视听形象语 言说明事理且具逻辑力量者,是形象思维的上乘结晶主题先行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