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稻谷书苑]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4533947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稻谷书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稻谷书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稻谷书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稻谷书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稻谷书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稻谷书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敏感性分析法、重要性评价方法[稻谷书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一:生态敏感性分析法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定义: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2)敏感性评价应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3)敏感性评价首先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然后对多种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性

2、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内容(1)土壤侵蚀敏感性(2)沙漠化敏感性(3)盐渍化敏感性(4)石漠化敏感性(5)酸雨敏感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评价方法:敏感性一般分为5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敏感性级数。应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布图。制图中,应对所评价的生态环境问题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敏感区,并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评价中应利用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空间模拟等先进的方法与技

3、术手段。评价方法如下:(1)土壤侵蚀敏感性:建议以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为基础,综合考虑降水、地貌、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评价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具体方法、步骤与指标参见附件。(2)沙漠化敏感性:可以用湿润指数、土壤质地及起沙风的天数等来评价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3)盐渍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可根据地下水位来划分敏感区域,再采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因素划分敏感性等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4)石漠化敏感性:可以根据评价区域是否喀斯特地貌、土层厚度以及植被覆盖度等进行

4、评价,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5)酸雨敏感性:可根据区域的气候、土壤类型与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特征来综合评价区域的酸雨敏感性。具体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上面的评价多针对于大尺度的区域,多针对自然属性,如果是城市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即小尺度的评价,则采取其他一些指标,如植被类型,地势高程,环境污染程度,人口等因素进行敏感性评价,下面是我找出的一些城市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

5、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要求(1)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2)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应根据评价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内容(1)生物多样性保护(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3)土壤保持(4)沙漠化控制(5)营养物质保持(6)海岸带防护功能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评价方法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共分4级,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对每一项生态服务功能按照其重要性划分出

6、不同级别,明确其空间分布,然后在区域上进行综合。明确区域各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并依据其重要性分级。具体包括一下内容:(1)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的热点地区均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的地区,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件D1。(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参见附件D2。(3)土壤保持:土壤保持

7、的重要性评价要在考虑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基础上,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对下游河床和水资源的危害程度与范围。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3。(4)沙漠化控制:在评价沙漠化敏感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地区沙漠化所造成的可能生态环境后果与影响范围,以及该区沙漠化的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该区沙漠化控制作用的重要性。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4。(5)营养物质保持:从面源污染与湖泊湿地的富营养化问题的角度考虑,评价区域的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其重要性主要根据评价地区N、P流失可能造成的富营养化后果与严重程度。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5。(6)海岸带防护功能:重点评价海岸防侵蚀区、防风暴潮区,红树林、珊瑚礁和其它重

8、要陆生与海洋生物分布与繁殖区,以及其它对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海岸带、滩涂与近海区等。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参见附件D6。附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D1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评价区域内各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的保护重要性。D1-1优先保护生态系统评价准则(1)优势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往往是该地区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植被与动植物物种地带性分布特点。对能满足该准则的生态系统的保护能有效保护其生态过程与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2)反映了特殊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一定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是由该地区的气候、地理与

9、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的长期综合影响下形成的。相应地,特定生态系统类型通常能反映地区的非地带性气候地理特征。体现非地带性植被分布与动植物的分布,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3)只在中国分布的特有生态系统类型: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与地质过程,以及生态演替,中国发育与保存了一些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而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特殊的价值。(4)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类型:指生态系统构成复杂,物种丰富度高的生态系统,这类生态系统在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意义。(5)特殊生境:为特殊物种,尤其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特定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如湿地生态系统等,从而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D1-2生物多样性

10、保护重要地区评价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可以参照表D-1a, b。表D-1a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生态系统或物种占全省物种数量比率重要性优先生态系统,或物种数量比率30%极重要物种数量比率15-30%中等重要物种数量比率515%比较重要物种数量比率2000人极重要500-2000人中等重要100-500人比较重要0.4m/a),并对沿岸居民生活、耕地、城镇工矿建设等带来严重影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蚀退的区域。(2)防风暴潮区台风、大风和持续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发区,造成溃堤,海水入侵海岸并对岸上城镇、工业、港口、大片耕地、虾池、盐田及居民生命造成危害,需要保护的区域。根据需要可分为三级:级重要城镇、工矿附近岸段,应防千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12级风;级较重要的工、农业区,应防百年一遇的最高潮位及抗11级风;级般的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