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45336414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红楼梦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人园关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课程名称:室设计根底 课程代码: FINE110048.01开课院系:艺术教育中心考试形式: 课程论文 学生*:嫱 *:* 专业:* 题目123总分得分一、以下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1. 请以*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或艺术角度进展分析。2. 请以中国*古典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或艺术角度进展分析。二、具体要求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2格遵循论文写作规引文必须注明出处。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边角处装订。4字体:但凡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

2、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5论文写作格式: 5.1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 5.2 答卷页眉包括*、*、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5.3 一律使用脚注。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和版次/期刊号。5.4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和版次/期刊号。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者,必须改写。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者不予以评分。7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8月日前提交。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最迟于月日之前全部交毕。逾期按零分处理。浅析中国园林建筑美学与

3、人园关系以大观园中“怡红院与“潇湘馆为例摘要:中国古代园林在建筑造景、意境营造、借物抒情咏怀等面都有着独特的造诣和出色的成就,这些建筑美学的讲究都使其成为了一座座兼具建筑审美、经济配置、因地制宜等优点的园林胜景。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虽是虚拟,却反映出了现实园林的种种特色,被视为中国古代南北园林设计的杰作与典。本文将主要着眼于怡红院与潇湘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馆院,浅析文学作品中的建筑美学,以及建筑在时空背景、意蕴打造、人文情怀、命运预示等面所起的作用。关键词:怡红院 明清园林 文学 意境 情怀 园人合一 正文:1 大观园简介中国古代园林不仅蕴含了丰富的设计理念与建筑美学,还有着独树一帜的人文关心与

4、诗学涵。从作者背景来看,雪芹从小混迹皇宫大邸,又曾游历杭数年,他在南北园林的知识储藏上相当夯实;从小说故事来看,大观园是荣国府为元春省亲而造,自然不能少皇家气息,而荣国府又是富贵人家,难免顺应当时京城贵族喜江南私人园林的潮流,建造之中就做到了巧妙的融合。也就是说,大观园是雪芹在生活中所亲历亲见的诸多园林,经过提炼、选择、概括和想象形成的,所以它又比任一个现实园林更美、更典型、更理想。而我选择的馆院作为小说主人公的住所,既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又有突出的人园关系特征,能为我之后要做的论述提供丰富的素材。2 文学中的建筑之美在品味人文诗学之前,对它的载体建筑的根本构成和布局的了解必不可少。“衔山抱水建

5、来精,多少工夫始筑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对于大观园的建筑美学就一直赞不绝口。2.1大观园总体景致大观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思想的集大成者。红楼梦第十六回中描写众人筹备建园事宜写道“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栽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 本文中小楷五号字均摘自红楼梦原文,后不再一一注释。,就将园林的四大表象特点总结得非常到位。古人云:“仁者,智者乐水 孔子论语庸也,山水相映,缺一不可。在园林中“堆山凿池,能够丰富空间元素,平添自然之美;还能巧妙地打造空间层次和流动之感,邀你移步换景,从而到达园小景深、含蓄淡远、幽深莫测的效果。对于这种独特的建筑理念,我将在

6、后文加以详细阐述与分析。至于“起楼竖阁,种竹栽花,则大大增加了建筑组合的灵活和景观的丰富。庄重的殿、豁达的堂、闲逸的亭、风雅的榭,还有舫、阁、斋、轩、楼、桥、廊、牌坊与门楼等,有的华丽典雅,有的精致淡趣,构造互异,各有所长,穿插坐落,功能齐全。他们与山、水体等自然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由植被点缀,或姹紫嫣红,或青翠欲滴,构成了视觉上的完美享受。大观园还别出心裁地打造了9个主要景区。浑然一体的园子利用围墙与水体作为手段,被人为划分为诸多“馆“院。各个庭院既相互联系,又以自身鲜明的主题独立成景,主次清楚,疏密相间,形成变化又统一的整体环境。2.2空间流动性流动性空间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

7、具体在怡红院的设计中感受到它的运用。怡红院“院外粉墙环护,绿柳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院中甬路相衔,山点缀,五间抱厦上悬怡红快绿匾额后院一带水池,有一白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对岸。我们联系建筑大师密斯德罗 该建筑大师以“流动性空间理念的运用闻名,“德国馆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的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便能发现其中多共通的妙用。图为“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根据上段原文描述,整个怡红院的外观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粉墙环护因为“三间垂花门楼而没有完全封闭,空间被植被和门楼巧妙地切割而不至于死板;再往里走,“四面抄手游廊“院中甬道相衔相间却不隔断,与德国馆里好似游走着的隔板有着异曲同工之

8、妙;假山与头的运用形成了或明或暗、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或实或虚的布局体验,“五间抱厦 “抱厦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江南园林志中称其“可造视景,故也将其归于空间流动性的功能之中。亦是同样效果;最巧的是,怡红院和德国馆都出现了水体的应有。透明的水体既有流动之意,又可因其反射而使得物理空间性倍增,它作为一种分割与联系空间的手段,有着隔而不断、虚中有实的效果;于幽径进入而见水,更能给欣赏者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而怡红院的“沁芳溪是一池活水,这在造化运用上似乎更胜德国馆一筹。屋“几间房子竟分不出间隔来,整个空间大而灵活。“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

9、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槅各式各样,倏而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而彩绫轻覆,竟系幽户。屏风似断未断,立镜似路未通,槅架巧置通路,绫纱朦胧相掩,它们自由布置,纵横交织,相互衔接,形成复杂的空间序列,使身在其中的人不知路在,只觉一步一变,前则诡谲难测,退则旧路难寻。于是“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又转了两层纱橱锦槅,果得一门而出,这便是流动性空间的奇妙。2.3空间层次感层次感是中国

10、园林另一炉火纯青的手法。初入大观园是“迎面一带翠嶂,贾政赞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趣.这就表达了中国园林“堆山的妙趣。园林的景致并不是一口气全数展现在看客面前的,而是巧借一山来作遮掩,先抑后扬,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使人未见风光而浮想联翩,更添对山后风光的向往之情。因此,“翠嶂为整个空间丰富了距离感和层次感,有藏有露,深浅有度,使节奏富于变化。当然,这种处理也考虑了中国的风水学说。现代摄影讲究近景、中景、远景,假设能协调各景关系、突出画面层次,便是取景布局的上乘。而在园林中,一处小小的景观就自带了层次,巧者甚至到达六七层 引用复旦大学宋颖教师在其“室内设计根底课堂

11、上讲述的内容。如众人于“蓼汀花溆处“穿花度柳,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园,沿游廊步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这层层叠叠相互穿插又各有生趣的景致,再配合开放的游廊和独特的漏窗、月门等,形成纵深厚重的空间效果,同时划出一条回环曲折、风光多变的游览路线。2.4意境的打造国维论读书有三境界,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也绝不会停留在艺术品或者艺术手段上,而是与个人品德情操相结合,最后升华到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广泛用于诗词书画的“意境之说,也就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审美核心,使得建筑空间也有了超乎形式之上的诗学价值。意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园林对于诗词的化用。它们出现于楹联匾额之上,

12、寓情于景,有着画龙点睛的意义。红楼梦是文学作品,因此无论是匾额的题名还是对联的撰写都极为讲究。贾政巡视大观园时曾说:“偌大景致,假设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在潇湘馆中,院名的三个字就介绍了建筑类型,拓展了文学涵;配合诗评“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区域的特点竹子就跃然纸上。诗词引出了翠竹却不止于竹,而是用“凤凰食练实竹果和“娥皇女英哭竹的两个典故,渲染了整个园馆超凡脱俗、幽寂凄清的气氛;而园中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区区十四个字,将园馆可感的色、味、建筑样式以及联想出的生活活动、人物情趣等一一点到,进一步强化了气氛特点。这

13、些“有辞之诗在准确描述客观环境的根底上,助人扩展视野、思路,使景物获得意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潇湘馆的意境之美,并进一步向精神空间升华,使景观更具灵魂与生气。“有辞之诗已妙不可言,“无辞之诗更是诗意的极致。此时的意境,不再局限于诗句辞章,而是一种精神情操的折射,不同的人获得的体验也不尽一样。正如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所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在这面,“借景是被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指通过模仿其他典型的景观而扩大本景观的意蕴涵。如大观园入园后有一处洞通道,行数十步后豁然开朗,这便有“曲径通幽的禅意,眼前的景象也突破了自身而更添了“破山寺后禅院的韵味。

14、另一种法是打破时空,以有限呈无限,这与音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和绘画的“留白类似。潇湘馆室小屋窄,掩映在森森竹下,另一半粉垣却少建筑,由几折径霸着,在构图上给人以充裕的回味与想象空白。它通过有与无、实与虚、动与静、大与小、高与低、直与曲等比照,使得“修竹数竿也有了“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的意象延伸。在时间上,昼夜风雨、一年四季似乎均可想见;在空间上,山水自然、宇宙百态更在俯仰之间。凭借时空的放大,个人思想情感得到了最自由的宣泄,黛玉寓情于景,写下“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思绪游走最后又归元为一,直抵自我心。除了碎片式的意

15、境打造外,园林大都有一种整合的境界贯穿主体,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道家思想,借建筑设计来努力诠释“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精神价值。园林的设计者们不愿放弃舒适便利的世俗生活,又向往着返璞归真的大自然,遂在园林中完成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并最终营造一种修身养性的气氛。但这种模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对自然的顺应、利用与发扬,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正如计成在园治中评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怡红院依托着自然环境而存在,引天然的沁芳溪为池,临池作榭与桥,再用游廊走道连接轩、阁,并远处僻静之地建斋,使建筑的空间组合都与自然相配构。众人参观完后,俱称赞道:“有趣,有趣,真搜神夺巧之至!而“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的蘅芜苑,则遵循了道家文化中以“清虚为美的思想,强调在平淡无奇的外表中,见出真精神、真境界。它朴实的表皮是奇花异草,是“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别有一番灿烂云天!贾政初评“无味的很,及进则道“有趣,参观完毕后不禁感慨“此造化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不负此。3 人园关系在“大观园中,其建筑的设计容与整个故事背景、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