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45332815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知识点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 简述Tissot和Welte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 N、S、0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 C馏分的分析数据。Welte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一沥青型,芳香一中间型,芳烃一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2、天然气分类 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 、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 散 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天然 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

2、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无论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 新的进 展。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油的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 了显著的进展。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 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综合勘

3、探方法:重 磁、电、地震、参数井等综合勘探。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 论。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展很快。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述是目的(1 )盆地分析 内容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生烃史:分析各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基本参数,确定烃源层,划分生油气区,恢复盆地生烃史,为早期资 源评价提供依据。 运聚

4、史:研究各层序烃源岩层油气运移的方向和时期指出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预测远景标。方法:岩石学法:系统进行岩性、岩相、厚度及岩石类型组合的观察描述(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屑、实验分地球化学法:在剖面上确定析等)预测可能的生储盖层及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建立岩性岩相、生储盖组合基干剖面。有效烃源层,建立地球化学剖面在平面上区分生油、气区。区域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法: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构造地质学:采用平衡剖划分体系域,确定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在盆地广大区域内预测有利的油气生、运、聚相带。面技术,重塑盆地原型及其发育史。(2)区带评价内容二带类型:构造带、非构造带;沉积体系T沉积相T储集相或

5、储集体T储集层;储层、油源、圈闭配置关系(3)圈闭描述内容闭类型、储层横向变化、成藏模式、储量预测方法:构造地质测量法、三维地震法、区域或单井储层评价、储层地震地层学A/T- -第二章1、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Tissot根据干酪根的元素分析采用H/C和0/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将其分为三大类: I 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一般为1.5-1.7,而 0/C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0.4-0.7。H 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

6、及浮游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 也含有多环芳 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H/C较高,约131.5, O/C较低,约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生烃潜力为030.5。川型干酪根: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低,通常小于1.0,而O/C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0.1-0.2。2、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根据有机质的性质变化和油气生成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准变质作用阶段;相应地又按有机质的成熟程度将有机质成烃

7、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与有机质的成烃作用和成熟度有良好有的对应关系 成岩作用阶段一未成熟阶段: 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 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 未熟油。该阶 段Ro小于0.5%深成作用阶段一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生油主带和凝析油和湿气带。 准变质作用阶段一过成熟阶段 :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 2.0%。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

8、烷(干)气阶段。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而言,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可能只进入了前二或三个阶段,并且 每个阶段的深 度和温度界限也可能略有差别。此外,由于源岩有机显微组成的非均质性,不同显微组成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差别,决定了有机质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生烃界线,不同演化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烃机制。 门限温度:随着 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门限深度:与 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生油主带:Ro为0.5 1.3%,又叫低一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该石油以中一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

9、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凝析油和湿气带:Ro为1.3 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 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3、凝析气藏将地层温度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原始 地层压力等于或高于露点压力的气藏称凝析气藏。包络线aCTb将两相区和单相区分开。包络线内是两相区,包络 线 外的是所有流体均以单相存在。aCpC线为泡点线,是液相区和两相区分界线,线上的液相摩尔分数为上压力。当压力降低到泡点批气此压 泡,因此泡点线又称饱和压力线。力又称该烃体

10、系的饱和压力, 分界线,线上的气相摩尔分数为力值CCTb体露点线第一批气相区和两相区 100%,当压力升高到露点线上压C点 为临界点,是泡点线和露点线。相包 的汇合线(两相能够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点)络线上的CP和CT点,分别为体系两相能够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点。 AtDt i F, At B和E- F均为气相而无相态变化,从D和Dt F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从BtBIt B2t B3t D,随P降低,体系中液相含量逐渐由0 10%t20%t30%t40%。从DtD3tD2tD1te,随压力的降 低,体系中液相含量会逐渐由最大的40%t 30%t 20%t 10%T 0。由DtE随压力

11、降低而蒸发是正常现象,由BtD随压力降低而凝析则为反常现象。由CDCtBC连接区为反凝析区。临界温度: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 为临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该物质也不能凝结为液体。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高于此压 力时,无论温度多少,液体和气体不会共存。4、生烃强度指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单位面积的生烃量。它不仅反映了烃源 岩有机质丰度的高低,母质类型的优劣,同时也反映了烃源岩中有机质向油气转化 的条件及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因此,生烃强度是衡量一个沉积盆地含油气性的综合指标。常用平均生烃强度和最大生烃强度来表示。115、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12、 晚期生油理论认为: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 足够的有机质并能保存下来;一是要有足够的热量保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1)大地构造环境:主要有三种情况,欠补偿环境、过补偿环境和补偿环境,只有长期持续下沉伴随适当升降的 补偿环境,能保证大量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高,生储频繁相间广泛接触, 有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并排烃的优越环境。(2)岩相古地理环境:主要有海相和陆相,海相中浅海大陆架、三角洲区以及海湾、泻湖这些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有利,是有利的生油区域;陆相中半深湖一深湖相区,汇集大量 的有机质,沉 积快,还原环境,有利于生油;浅湖、沼泽区以高等植物为

13、主,可形成川型干酪根,是生气的主要区域。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 答: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 无机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的特征: 生物成因气是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 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CO2和少量N2。有时也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1)化学组成 甲烷含量大于98%,重烃含量一般小于1%,少量的N2和CO2,为典型的干气。2)S 13C值般为-55 -90%。油型气的特征: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包括湿 气(石油伴 生 气)、凝析气

14、和裂解气。1)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大于 5%,最高可达 40 50% (石油和凝析气阶段);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般小于2%。2) S 13C值:随着成熟度的增高而增大,由石油伴生气的-55-40%到凝析油伴生气的-45 -30%再到干气为 -35%。煤型气的特征煤型气是指煤系地层中煤和分散有机质在煤化作用和再煤化 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1)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可达10%以上,甲烷般占 70% 95%;非烃CO2量最大,N2次之,H2S最少。2)S 13C值:一般为-41.% -24.9%。无机成因气的特征:无机成因气是由地壳内部、 深海大断裂、深海沉积物形成,包括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

15、 氦气等。 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S 13C值大于-20%。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从 18 世纪 70 年代以来,对油气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无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大学 派。 生油理论经历了从无机生油理论 -有机成油说 -早期成油说 -晚期成油说 -未熟低熟油理论 -煤成烃理 论的发展历程。最终 有机成 油理论占据了主要地位,并逐渐完善。无机生油论也有许多证据,正在讨论和探索之中。 一)未熟低熟油形 成机理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了低熟油气。随后,国外学者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进行了较 多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假说和模 式。我国对其认识和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目前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以 王铁冠等人的研究结果最具代表性。 他们通 过研究, 提出了六种不同有机质类型的生烃机理。 1. 树脂体早期生烃。 2. 木 栓质体早期生烃。 3. 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 烃。 4. 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 5. 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 6. 富硫大 分子有机质早 期降解生烃。 二)腐殖煤的成烃机理及生烃 模式1.煤系地层不仅可以成气也可以成油。2.腐殖煤在演化过程中有几个作用。煤化作用;沥青化作用,可以成烃;煤成烃的过程有多阶性。8生油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有机质的丰度:常用指标有有机碳、氯仿沥青“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