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4525146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呃逆是因外邪、饮食、情志和病后体虚等导致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 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关于本病证的名称,历代各有所异。 内经称为“啰”, 元以前医书多称之为 “啰逆”、“咳逆”、“吃逆”,丹溪心法 称为“呃”。自此之后称之为呃逆。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啰”即为本病,如素 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啰。”灵枢口问 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 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 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阐发了产生呃逆的病位和肺胃 有关。在治疗上,内经又

2、记载了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 以达到止呃等简易方法,如灵枢杂病篇云:“啰,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惊之, 亦可已。”至今对呃逆之轻者,仍有治疗价值。金匮要略呕 吐啰下利病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属于寒呃者,如经文曰:“干呕啰,若手足厥逆者,橘皮汤主之。”;属于虚热者,如经文曰“啰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属于实热者,如经文 曰“啰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这种分 类和治法,为后世划分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本病在唐宋,还以呃逆称为“啰”,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 方呕吐啰逆以呃逆称为“啰”;宋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咳逆论治以呃逆称为“咳逆”。“呃”之病名始见于元

3、代,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咳逆指出:“咳逆为病,古谓之啰,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 上。亦有热呃,亦有其他病发呃,视其有余不足治之。”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并进行了类证鉴别, 如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啰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啰 也;噫者饱食之息即暧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 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西医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或其它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 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 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 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呃逆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和体虚

4、病后所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一)病因1. 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 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冲喉而成呃 逆。2 .饮食不当 进食太快,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 中寒气凝,胃失和降,胃气动膈,导致呃逆。或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 逆动膈,发生呃逆。或暴饮暴食,食滞胃脘,积谷不化,皆 可以使胃失和降而致胃气上逆,上逆之气动膈而致呃逆。3 .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 动膈;或肝郁克脾,脾运失职,痰浊内生,气郁痰阻;或忧 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 气逆,逆气

5、挟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4 .体虚病后 素体虚弱,年高体虚,或大病久病,或 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或脾胃 阳虚均可导致胃失和降,发生呃逆。甚则病久及肾,肾气失 于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均可发生呃逆。(二)病机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 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经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 肺。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 互影响。胃气和降有赖于肺气肃降相助,若邪袭脾胃,可致 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胃 中寒气内蕴,胃失和降,上逆动膈,可致胃中虚冷证;燥热 内盛伤胃,甚至阳明腑实,腑气不降,胃

6、失和降,可致胃火 上逆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可致 气郁痰滞。此外,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健运和肝之疏泄, 若脾失健运或肝失疏泄, 则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亦成呃逆。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气不足,肾 失摄纳,肺胃之气,失于和降,冲气上乘,夹胃气上逆动膈, 亦可致呃。1 .基本病机 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2 .病位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 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3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 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虚证多由脾 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但亦有虚实夹杂并见 者。4 .

7、病机转化 呃逆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 弱。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 易于疏散;反之,胃中寒冷,损伤阳气,日久可致脾胃虚寒 之证。热邪为病者,如胃中积热或肝郁日久化火,易于损阴 耗液而转化为胃阴亏虚。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 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者,可使 正气亏虚日渐加重,反过来便易感邪,而成虚实夹杂之证。5.预后 呃逆之证,轻重预后差别较大。如属单纯性呃 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若出现在急、慢性疾 病过程中,病情多较重;如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

8、候,预后不良。【诊断要点】1 .临床特征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 时间不定。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和情绪不安等症状。2. 病史 多有受凉、饮食、情志不遂等诱发因素,以 突然发病为多见,亦可迁延不愈为久病。或呃逆成年累月不 愈者,但临床上较少见。3. 辅助检查 单纯性膈肌痉挛无需做理化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或肝、 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有 助于导致呃逆原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1 .呃逆与干呕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 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

9、呃连声,声短而频,不 能自止。2 .呃逆与暧气 两者均为胃气上逆之候,暧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暧气声,常伴酸腐 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呃逆乃胃气上逆动膈,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两者不难区分。【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 辨生理病理 呃逆一证在辨证时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 象,还是病理反应。若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显兼证 者,属生理现象,无需治疗。若呃逆持续或反复发作,兼证 明显,或出现在其它急慢性病证过程中,可视为呃逆病证, 当辨证论治。若重病、久病后期或急危患者,其呃逆持续不 断,声音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而脉沉细伏者,是胃气 将绝,元气衰

10、败之危候,预后多不良。2 .辨虚实寒热辨证当分清虚、实、寒、热,呃逆声高,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胃脘灼热,口臭烦渴而大便结,多属热证;呃声沉缓有力, 得寒则甚,得热则减,大便溏,多属寒证;呃逆时断时续, 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二)治疗原则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 逆止呃为基本治法。临证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分别施以祛寒、 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并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 止呃之药,以利膈间之气。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 当大补元气,救护胃气。呃逆日久,久病入络,必有瘀血, 其治可从瘀求之,可在辨证的基础上,佐以活血之药,常获 良效。

11、(三)分证论治实证1 .胃中寒冷证候: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 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 缓。证候分析: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 适;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消散, 遇寒则更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更甚;食少,口淡不 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征象。本证主要 病机为寒蕴中焦,胃阳被遏,胃气失降,上逆动膈。以呃声 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为审证要点。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方药:丁香散加减。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温 中散寒;炙甘草和中。若寒邪较重,脘腹胀痛者,加吴茱萸、 肉桂、干姜温阳散寒

12、降逆;若寒凝食滞,脘闷暧腐者,加莱 菔子、半夏、槟榔行气降逆导滞; 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 加枳壳、厚朴、陈皮以行气消痞;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 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还可辨证选用丁香 柿蒂散等。2. 饮食停滞证候:呃声壮实有力,酸腐之味随呃而出,暧腐吞酸,脘 腹胀满,进食更甚,吐后则舒。苔厚腻,脉滑。证候分析:食滞胃脘,食积化腐,胃失和降,故酸腐之味 随呃而出,暧腐吞酸,呃声壮实有力;食积胃脘,胃气壅滞, 故脘腹胀满;食积胃脘,进食则胃气壅滞加剧, 故进食更甚, 吐后则胃气壅滞稍减,故吐后则舒;苔厚腻,脉滑均属饮食 停滞之征。本证主要病机为饮食停滞,胃失和降,上逆动膈。以呃

13、声壮实有力,进食更甚,吐后则舒为审证要点。治法:消食导滞,降逆止呃。方药:保和丸加减。方中山楂、神曲、炒莱菔子消食导滞, 和胃降逆;陈皮、半夏、茯苓理气降逆,和胃止呃;连翘清 积热。若因肉食而呃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呃者,加谷芽; 因面食而呃者,重用莱菔子;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厚朴、 槟榔以通便导滞;食滞化热,苔黄厚腻者,加连翘、黄连、 黄苓以清热,且可重用黄连;食积而脾虚者,加白术、党参、 鸡内金以健脾等。3 .胃火上逆证候: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证候分析:多因嗜食辛辣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 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

14、胃热伤津,肠间燥结, 故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 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本证主要病机为阳明热盛,胃火上冲 动膈。以呃声洪亮有力,口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苔黄为审证要点。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方中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 方中人参可易沙参,并与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 米、甘草调养胃气。方中可加竹茹、柿蒂以增降逆止呃之力; 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使腑 气通,胃气降,呃自止,此乃釜底抽薪,上病下取之法。4 .气机郁滞证候: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 闷,脘腹胀满,暧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证候分析

15、: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则呃逆连 声;病由情志而发,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肝居胁 下,循两胁上行,气逆于胸,故胸胁满闷;肝郁克脾,脾运 失司,则纳减;脘乃胃之所属,肝胃不和,故脘腹胀满;肝 气犯胃,胃失和降,上逆则发暧气;气多流窜,下趋肠道, 则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为气机郁滞之象。本证主要病 机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呃逆 连声,胸胁脘腹胀满,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脉弦为 审证要点。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方中木香、乌药解郁顺气;枳壳、 沉香、槟榔宽中降气。方中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肝 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

16、烦口苦,气郁化 热者,加梔子、黄连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头目昏眩时有 恶心,苔薄腻,脉弦滑,可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以顺 气降逆,化痰和胃;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 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5.痰饮内阻证候:呃逆连声而作,多因饮冷而发,脘闷不舒,恶心欲 呕,头昏目眩。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候分析:痰饮内阻,胃失和降,气机上逆,故呃逆连声 而作,恶心欲呕;中焦阻滞,气机不畅,故脘闷不舒;痰饮 内阻,清阳不升,故头昏目眩;饮为阴邪,若饮冷则痰饮更 甚,故多因饮冷而发;舌苔白腻,脉弦滑为痰饮内阻之象。 本证主要病机为痰饮内阻,中焦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气逆 动膈。以多因饮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