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共5页)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44866035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共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共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共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共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安岳县启明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杨宜桃 蒋小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然而,夫妻有了孩子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长,不需要学习上岗,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的成长令人堪忧。一、家庭教育的现状(一)家长不会爱孩子。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爱。如家长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改正错误,变得更加优秀,实际上是在不断证明孩子不行。这种不断纠错的行为,源自家长希望塑造一个完美的,不被人诟病的孩子,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成长,仅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纠正。这

2、种行为,就是塑造一个低价值感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勇气去面对任何评价,应对有挑战的事情。又如家长经常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喝水、吃水果,控制孩子的吃穿、交友,学习行为,几乎是所有行为。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身体健康、安全着想,但是这种行为,只能导致孩子感觉很糟糕,感觉生活很压抑,完全没有自己的空间,也没有自我做决定的可能。也就是说,家长通常会剥夺孩子的自我应对生存各方面需求的权利,来塑造一个他们期望的孩子。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塑造一个不愿意做决定,不愿意再承担任何责任的孩子。所有的行为动机,都由生命内在的需求转变为外在父母的需求,从而失去成长动力。还有一种,就是不断地叮嘱,不断地唠叨,家长送

3、孩子上学叮嘱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别玩东西,放学问孩子在学校上课守纪律没有,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不信任,家长不相信孩子在学校会努力学习,不相信孩子的自控能力,不相信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本具的生存智慧和学习能力。这种叮嘱,实质上是在证明孩子不行,没有可能独立应对任何事情,一方面导致孩子开始不信任自己,遇到事情就焦虑,一方面开始闭上自己的耳朵,而故意听不见任何忠告。这完全有可能把真正有用的,善意的提醒抛之脑后,从而犯下更大的错误。(二)生活上无限溺爱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求也跟着增大了,家长对孩子们的生活需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小时候条件

4、差,日子苦,现在经济状况好了,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有的家长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会误以为所有的东西唾手可得,所有的事情轻而易举,丧失自立的愿望和能力。家长过度地在孩子们身上倾注溺爱之情,不让孩子做家务、干杂活,还包办代替了孩子的一切事情,上小学了起床要家长穿衣,吃饭要家长喂,就连做作业都是家长先从书包把书本拿出来,等做完后负责收好书包。我班一个孩子鞋带松了不会系,站在那儿直流泪。 另一个孩子一天没带书,我打电话让家长帮忙送一下,家长肯定的说昨晚放进书包里了的,因为是他亲自收的,没多久家长送来了,原来家长错把弟弟的书收进了姐姐的书包。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

5、来张口的生活,家长错误的爱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和权利,这是对孩子人格健康成长的极不“尊重”。就像我班的那两个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还怪家长把书放错了书包,孩子不做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发展,责任心也无从建立,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还会造就孩子任性、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三)学习上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心切,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聪明,不管孩子的能力、习惯和兴趣,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切实际;或者盲目攀比,为了自己的面子,要求孩子样样优秀;或者家长自身的梦想没有实现,就把这份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圆自己未圆

6、的梦。家长把过高的期望变成具体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有的要求孩子各科优秀,每次都考班上前几名;有的周末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学钢琴、学画画、学演讲,希望孩子成为全能的人,孩子不愿意就软硬兼施,强迫孩子学习。这些家长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其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某天孩子看着妈妈累了,心疼妈妈,主动帮妈妈洗碗,妈妈拉长脸:“去,做作业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整日埋头于参考书和习题集中,虽然掌握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具备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能力,孩子的爱心、感恩的心也慢慢泯灭。更多的孩子根本达不到不切

7、实际的目标,或对周末班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望而生畏,容易丧失自我,变得郁郁寡欢。(四)父亲参与度低“子不教,父之过”,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父亲的良好形象在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然而中国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禁锢着父亲的观念及行为模式,现代社会女性参与社会活动,与男性同样在外打拼,但男权思想依然存在,女性理应相夫教子,很多父亲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感受不到伟岸、坚毅的父爱,家庭教育失去了父亲理性的思考和呼声。二、针对家庭教育的现状,作为老师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一)依托现在的网络优势,与家长分享一些科学的教育观

8、念和方法,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因此,家长的素质如何,往往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家长自身良好的素质和形象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声的要求和鞭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针对家长错误的家教观念,利用网络平台等各种途径引导家长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身教胜于言教,孩子自然而然会成长得很好。(二)转变家长“重智轻德”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说:“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

9、中之重,好的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道德教育的责任不能推给学校,必须由家庭承担。”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家长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大多数家长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紧,将智力视为教育内容的全部,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却很少注意,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2001年江苏某市一个持刀捅人的高一学生在被采访时说到“只要学习好,我犯了什么错都不是错,父母都不会责怪我”。很难设想,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将来怎样市足于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先成人,再成才。教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

10、,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我爱您”、“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实践活动;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为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了,教师要敢于突破自己,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多元地评价孩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着眼全面,对孩子进行智力培养的同时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家长观念的改变,让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家庭教育顺利

11、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子女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最温柔、最纯洁无私的母爱和既严格又起着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教育的力量,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子女对父母关爱的体验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相反,在家庭关系冷漠、紧张、争吵不断、纠纷常起的家庭中,孩子焦急恐惧、郁郁寡欢,缺乏安全感、自信心,往往变得性格暴躁、敌对、孤僻、胆小,对人冷漠,摧残小动物,进而心灵受到创伤,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家长,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和提高自身素质,家校共育,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快乐和谐的发展,最终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发展。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