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44678389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明节校园广播稿三篇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谚语。下面整理了,供你参考清明节校园广播稿篇1齐: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晚上好,由209中队主持的红领巾广播站和大家见面了!甲:我是主持人乙:我是主持人 。甲: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同学们,清明节就要到了,你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乙: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2、种瓜种豆”的谚语。甲:中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和清明相连的关键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因此清明节恰好在冬至后的第108天。现代寒食节基础已经并入清明节,不过二者还是有不一样之处。乙:我们先给同学们讲讲寒食节的传说吧。甲: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xi)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她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多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伴随她。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

3、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乙: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她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些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立刻让手下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手下人去了好数次,介子推就是不来领赏。甲: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她,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她的御(yu)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些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就下令举火烧山,谁知道一下子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

4、终究没有看见介子推走出绵山。乙:众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觉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期望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jian)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甲: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她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还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十二个月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乙:第

5、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悼念。行至坟前,只见那棵烧焦的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她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并把这天定为清明节。甲:听了刚才的小说,大家知道清明节的来历了吧。乙:过清明,是大家盘点过去、分享回想、展望未来的时节。 清明节承载了大家一年的岁月中对亡灵、对亲人的深深追忆、浓浓的思念和暖暖的思念。过清明,使得大家的眼光里会更多地映进已逝故人的身影和笑靥,面对天地相隔的亲人亡灵,活着的人会加倍地珍重身体,珍爱健康,珍爱生命,从而尽情地享

6、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大自然的一切恩赐。甲:到清明节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她们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捍卫祖国的尊严,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没有烈士们的英勇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时光?乙:青山四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我们不能忘记先烈,忘记历史!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读书!振兴中华!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甲:接下来我来讲讲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预防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部分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现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

7、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乙:我还知道要植树也是清明节的习俗呢。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会还把每十二个月三月十二日要求为中国的植树节。甲:清明时节的怀想,有幸福相关爱,有回顾也有畅想。乙:可能过去的一年并不称心如意,但不管怎样大家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念想:明年会愈加好!甲:可能过去的岁月并不花好月圆,但不管怎样大家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念头:活着真好!齐:让清明礼赞生命,仿佛是一个温暖。愿这种温暖象春阳一样照进每个人的心田。今天的广播到此结

8、束,谢谢大家的收听。清明节校园广播稿篇2甲:大家好!在明媚的午后,小荷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乙:我是初二(2)班的#。甲:我是初二(6)班的#。乙: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关键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伴随祖先崇敬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甲: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

9、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全部十分真切地反应了当初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气氛。甲:本期小荷广播的专题为“感受清明”。乙: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全部会纪念她。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甲:要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换来的。为了报答革命先烈,珍爱美好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温习各科文化知识,攀登文化科学高峰

10、,时刻准备着在未来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大业中贡献我的力量。乙:请听#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英语广播 。甲:下面请听本周新闻播报。乙:下面进入点歌步骤。甲:本周小荷广播到此结束,我们下周再见!清明节校园广播稿篇3甲:老师们、同学们,我是主持人孙思雨。乙:老师们、同学们:我是主持人孙永康合:大家早上好!甲:同学们,每当五星红旗迎着朝阳随风飘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五星红旗为何这么鲜红,旗帜上的五颗星星为何这么闪亮?乙:同学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国旗鲜红,因为染上了先烈的热血;五星闪亮,因为凝结着英雄的精神。甲: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乙: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是不朽的,她

11、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她们!人民不会忘记她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青少年更不会忘记她们!甲:4月5日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清明节了。每到这一天,大家常常要去扫墓、踏青,悼念已故的先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既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最关键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相关它的由来,有很多感人的传说。下面就让我们选一个来讲讲吧。乙: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她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她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重耳在外流亡了2021年后,最终回国做了国君。她给跟随她

12、逃亡的人全部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经人提醒,她很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甲: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深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她们。有些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提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很后悔,把她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她命令全国百姓每十二个月的这一天全部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深山祭奠,发觉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乙:“清明节”,让我们思念已故亲人的亲切容颜;“清明节”,让我们感怀先人的高风亮节;“清明节”,更让我们追忆往

13、昔,缅怀革命的先烈们!下面请听一首诗歌清明。甲:只有这个日子我们才能走进历史和故人相逢故人的身躯是一座碑刻下了世纪的沧桑我们的语言是泪包含着古人的辛酸碑和泪 泪和碑一代又一代地变换故人的血液是一条河流淌着世纪的辉煌我们的语言是一首歌唱出了故人的悲壮河和歌 歌和河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只有这个日子泪,才流成了一条长河歌,才唱成了一座丰碑乙:接下来我们解读三字经,今天为大家解读这两句:“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这句话是说:假如全部的人全部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全部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甲:这句给我们的启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有多少仁义之士用她们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迹。这些人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标兵。乙:怎么样,记住了吗?跟我们大声朗诵一遍吧:“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女)今天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您的收听。乙:谢谢您的收听,下次广播再见。甲: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