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景点资料(共24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4453514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共2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共2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共2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共2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共2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沙湾古镇景点资料(共2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湾古镇景点资料(共24页)(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湾古镇资料(概览和物质文化遗产)一、 概览沙湾古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占地面积2300多亩,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在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沙湾形成并保留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府文化的杰出代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和商业遗址、民居遗址保存完好,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长盛不衰。近年来,沙湾镇分别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文化旅游名镇、中国兰花名镇、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

2、、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广东省专业镇标准化示范点、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面红旗”等众多荣誉称号,是目前广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 历史文化1、 物质文化遗产石阶石巷古村落格局保存完好,并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全镇现存以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区约48.9公顷,涵括东村、南村、西村、北村4个村落,其中,以车陂街、安宁西街为代表的旧麻石街巷总计达10公里。作为广东省“民间雕塑之乡”,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砖雕、木雕、石雕、灰塑

3、、壁画等艺术精品,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何世良被评为“砖雕艺术传承人”。目前,沙湾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市级文化保护单位14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109个。旧麻石街巷车陂巷这是一条特别的小街:既富且贵,清代至民国年间,这里聚居了众多富人、名人,至今还保留了不少名人故居。它是古沙湾乡的政治中心,“仁让公局”是目前番禺及周边地区仅存、历史悠久的乡公所旧址。短短一条街上,还有留春堂、惠岩祠、炽昌堂、佑启堂等4座祠堂,成为体现岭南宗祠文化的重要场所。旧麻石街巷之安宁西街安宁西街是一条典型岭南珠江三角洲富裕乡村的街市,4幢标志性仿古建筑大茶楼、冠南楼、金龙楼和青萝会馆,成为沙湾特色茶楼

4、食肆,还有家庭旅馆、特色手信一条街、休闲酒吧街齐齐亮相。三间两廊 三间两廊是广府民居的基本类型,主体建筑三开间,前带两侧廊和天井组成的三合院。三间即中间的厅和厅两侧的房,廊指天井两侧的走廊。 竹筒屋 (应该就是那个一筒竹吧,我猜) 竹筒屋是极富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因为其门面窄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所以称竹筒屋,又称商铺屋。竹筒屋产生于19C,从20C开始,随着广州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地皮少,地价上升,广州几乎所有商业比较集中的街道都流行这种房屋样式,主要流行在霞飞坊、盐运西街、将军东西街一带。 竹筒屋是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0多

5、米。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房和厨房、厕所。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联系。门口与西关大屋一样,设有三重大门,外面为脚门(吊扇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的厚硬木门,具有采光、通风、保安的功能。竹筒屋很少朝外开窗,完全形成封闭式。楼上临街一面设有内阳台,阳台用木质或有图案的彩瓷筒作护栏,多为半月形。阳台既可采光通几,晾晒衣物,又可作消闲休息,观望街景,是竹筒屋惟一一处关闭底楼大门后通向外界的“空中楼阁”。最顶的楼面的图案,有各种不同的具有岭南传统风格的设计。 锅耳屋(镬耳屋)镬耳屋是

6、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以打磨的水磨青砖为上乘,若非大富之家,是用不起也住不起的。又如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

7、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可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可以看出当时珠三角古居民建筑风格。当时顺德还有一种以蠔壳砌墙的居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间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就有这样的建筑。古祠堂 (以留耕堂为代表)留耕堂(何氏大宗祠)位于北村的“庐江週道”,为沙湾何氏宗族的始祖祠。始建于元代至元乙亥年(1275 年),数百年来历经劫难,屡毁屡建。现时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

8、按明制品官家庙的有关规格,先后共花了17年时间扩建而成。全祠地势北高南低,主建筑占地3334.25平方米,为五开五进形制,有头门、钟鼓楼、仪门、东西两庑、拜庭、后寝和衬祠等各个部分。各建筑物按古代宗法礼仪所需的功能而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对称展开,恢宏轩敞,其建筑布局、结构和典雅宏丽的装饰,展现了高超的古建筑艺术。体现出古代风水学说中的最佳选址与座向。 民国建筑这个有点民国吧主要景点之何炳林院士纪念馆(衍庆堂)位于安宁中街的衍庆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甲二房九世何志明及以下祖先的宗祠。现辟作何炳林院士纪念馆。何炳林(1918-2007),沙湾何族第二十四传孙,我国著名高分子化

9、学家和教育家,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作出杰出贡献,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广东音乐纪念馆(三稔厅)广东音乐发源地纪念馆“三稔厅”,位于北村安宁西街7号,建于清嘉庆年间。晚清至民国历时百年之久,三稔厅成为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沙湾的音乐厅。沙湾的广东音乐名人何博众、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藉三稔厅常邀集邑人和省内外音乐爱好者,演奏、研讨、创作广东音乐。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大量广东音乐名曲就是在这段时间面世的。时至今日,三稔厅顺理成章地成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纪念馆。通过该馆的展示与演示,

10、可让游客品味原汁原味的广东音乐。文峰塔位于北村官巷里与步云里交界,又名文昌阁、文魁塔,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文峰塔曾是古沙湾的制高点,由安宁西街进士里巷进入。该塔六角三层,不但是何族留耕堂的风水建筑,而且塔内供奉了“文魁星”神像,原为乡中读书人和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神。建塔意在昌盛沙湾文风,勉励读书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沙湾古建装饰艺术馆(镇南祠)镇南祠,位于安宁西街20号,原为何族的分支祠堂,现辟作沙湾古建装饰艺术馆。珠三角民田区的传统聚落保存有许多祠堂、庙宇和传统民居,在建筑装饰上,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异彩纷呈,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技艺纯熟精优,是广府建筑艺术的一朵

11、奇葩。番禺地区的建筑装饰艺人,大多出自沙湾、紫坭、三善、古坝等乡。该馆通过 “三雕一塑”的展示,使游客能体验古建筑装饰艺术特有的精髓和魅力。三雕一塑就是砖雕、木雕、石雕和灰塑砖雕砖雕木雕石雕灰塑水浒故事瓷盘馆(炽昌堂)“水浒故事瓷盘馆”位于车陂街 8 号炽昌堂内,完整展示了一套国家级礼品瓷器“水浒故事瓷盘”。1951年,以景德镇建国瓷业公司为主体,邀集醴陵、唐山、潮州等地瓷业精英参与设计制造的水浒故事瓷盘,仅烧制了三套。当时,其中一套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赠送给苏维埃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并被珍藏于“苏联国家博物馆”;一套经多年保存后仍被人分别索要,分散收藏于各地;余下一套则于1983年被一

12、位企业家以巨资买下收藏,今日得以让游客见识其真面目。此全套以水浒108将典型故事为题材的瓷盘作品,在国内绝无仅有。传神生动的人物形象被瓷彩高手精工绘制在108只瓷盘上,加上七律诗序盘和“替天行道”跋盘,全套共110只。现分别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的次序排列展示,宛若一幅气势磅礴的瓷画长卷,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和高超的陶瓷工艺水平。11、何少霞故居何少霞为广东音乐家“何氏三杰”之一。其故居位于北村亚中坊车陂街惠岩巷5号,建于清代。为花岗岩石脚的青砖墙平房,典型的三间两廊式结构。总面阔10.20米,总进深10.30米。建筑面积105.06平方米。正间木构小楼,背北朝南。正门朝

13、东为惠岩巷。故居保存完好,由何少霞外甥朱伟森居住。何少霞(18941942),番禺沙湾乡(今沙湾镇北村)亚中坊人。曾在广州教忠中学读书,不但精研广东音乐,且闲熟琵琶、三弦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奏,尤擅“十指琵琶”弹奏技法,被乡人誉为“琵琶精”。何少霞是广东音乐及粤曲的重要作家之一,生平创作了大量广东音乐。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12、农耕生活馆建于清代中叶,为沙湾传统“一偏一正”小户民居。该馆展现沙湾清末民初农户的居所场景,陈列了沙湾各种传统农耕用具,再现沙湾近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气息。传统农具布吉岛在哪里13、古镇书斋位于明初进士何子海的原居地“进士里”巷。为清中叶沙湾传统的“三

14、间两廊”建筑。书斋以教授蒙学知识与儒家思想为主,也是封建社会科举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书斋重现了清末民初的私塾场景与先生的居所,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沙湾重视教育的传统。14、中华神木家具馆(佑启堂)位于车陂街 6号佑启堂内。中华神木又称“阴沉木”,蜀人称之为“乌木”。它是数千年乃至万年前,原始森林中千百年树龄的名贵树木,由于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地理变化而被埋入河床、湖泊等低洼处,经长时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的,故又称炭化木,享有“植物木乃伊”的美称。外国人称之为“东方神木”。它兼备了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是制作艺术品、家具的理想材料。在古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皆把中华神木家具、艺术品视为传家镇宅之宝

15、和避邪之物,民间广泛流传着“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的民谚。该馆所展示的精美家具和艺术品均以中华神木制作而成,殊属珍贵。2、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沙湾以飘色、龙狮、广东音乐、雕塑艺术、饮食等最为著名。沙湾古镇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产生了广东音乐“何氏三杰”,谱写出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广东音乐的名曲。以精致、巧妙著称的沙湾飘色,被誉为“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是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与沙坑醒狮、砖雕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湾的狮舞素有传统,巧妙地融合了民间武术与南派醒狮套路,与广东音乐一起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传统文化活跃在民间,如北帝诞、鳌鱼舞、扒龙舟、粤剧、兰花等。饮食文化方面,沙湾姜埋奶享誉省港澳,传统的菜色如鸡丝酿芽菜,何柳堂炒直虾、何柳堂炒牛肉、狗仔粥等也具吸引力。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一个既有地方音乐特色,又有全国影响的乐种。它融广东地方音乐精华于一体,音色圆润,曲调悠扬,以其独特的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