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44534806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探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探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探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探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探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探毛泽东的和谐价值观与中国命运_哲学论文论文导读::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本文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在价值层面上,初探毛泽东和谐价值观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揭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开创性探索以及对改变中国命运影响。论文关键词:毛泽东,和谐价值观,中国命运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中外优秀文化思想交汇、沉淀的影响下,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形成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建立新社会新制度,真正实现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价值追求,并同其政党和人民以中国特色的路径实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改变着

2、中国之命运。一、毛泽东和谐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毛泽东的思想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中西文化(或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相互交汇,相互作用,他的和谐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特有的文化背景促使了毛泽东和谐价值观及思想的形成,同时它又反过来改造和推进着中西和谐文化的融合发展,正如(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认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是毛泽东一心追求、构建的和谐社会及政治的经线和纬线”,1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的思想的两个基本构成因素,二者的此消彼长使毛泽东的思想属性出现了一种比较模糊的形态” 3,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对毛泽东和谐价值目标的确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毛泽东和谐价值

3、观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体现及影响毛泽东的和谐社会价值观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与中国命运的改变紧密相连,它不仅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哲学论文,而且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有所体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极大的推动者着中国社会的发展。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和谐社会价值目标确立及道路选择基础上,毛泽东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放到如何打破旧社会,推翻旧制度和三座大山上,为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创造条件。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了将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作为党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低最高纲领,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欲打破旧社会、建立和谐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及

4、决心。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4,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革命态度做了客观分析,明确了进行革命,构建理想和谐社会的动力来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批判地借鉴了孙中山的反帝爱国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举办农民讲习所,武装工农,掀起农村大革命。并在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该报告充分认识和肯定了农民大众对中国革命和实现理想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和谐价值观进一步发展,表现出浓厚的民本思想,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

5、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为了能团结各阶层民众,1929 年4月又制定了更加完善的兴国土地法,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我党的土地政策也不断调整变化,在毛泽东领导下制定的一系列土地法规和分配土地政策,使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真正得以实现,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各阶级的和谐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力主全民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对立中求和谐,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了民族独立,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并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坚持和平、民主,并亲赴重庆谈判,为国家命运之改变而不顾个人安危,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追求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

6、2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制度和体制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构筑了民主法制社会的框架,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哲学论文,应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并认为“只有这个制度,才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具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够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多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5;对各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使各个民族和谐共处;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协商制度,鼓励民主党派参政

7、议政,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外交上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上强调独立自主。毛泽东还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提出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党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强调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建党。为了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经济上的基础,1953年12月28日毛泽东审阅和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逐步地改变生产关系,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

8、度,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总结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肯定了自愿互利,以增产为标准的原则,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了和平改造,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将对制度和企业的改造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改造带来的社会震荡,使我国生产不仅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3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集中体现在1956年5月的论十大关

9、系和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及其道路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深远。论十大关系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围绕怎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科学说明了如何正确解决经济、政治以及如何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哲学论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社会和谐和稳定起了一

10、定的推动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取得的新进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也进一步体现了“和”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展示了毛泽东在对立中求和谐和以民为本的思想。他正确的将社会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统筹兼顾的方针,民族平等的政策,都多方面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是从1958 年开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出现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在早期形成的和谐价值目标“大同社会”的空想成分和构建路径的错误明显化。三、结语毛泽东的和谐价值

11、观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反过来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通过对所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斗争革命,除旧革新,通过武装革命和社会改造的途径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空前和谐,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极大提高,社会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历程,改变着中国的命运。参考文献1张广信,马启民.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析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叶启绩.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张广信,马启民.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评析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1991.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91.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人民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