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4436529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一、感悟(http:/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教材是二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及时对所学知

2、识点进行梳理 教辅没位由于本届的高一生在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

3、,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可做以下尝试: 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例如: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可直接引入学生比较熟悉、对我们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

4、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二、困惑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 目前各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

6、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课改理念是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很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咋样寻找三个维度的整合,如何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困惑之一:如何真正做

7、活课堂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尤其是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课堂是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

8、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但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学生也反馈听不明白,知识掌握不牢固。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何才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呢?我认为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至关重要,并对此做了初步的探讨。“问题”是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地理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提出“

9、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探究价值高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硬件基础、师生水平等,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事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常用以下几种设疑与导思方法:1无疑处设疑导思 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描述地理事物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正无疑。对于这些内容,我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认识地理事物,既了解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又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例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这部分

10、时,课文直述“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学生读起来很明白,但教师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读图,从气候、地形、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对水稻分布的影响,并通过与西西伯利亚等不同条件的地区进行对比,找出不适于种植水稻的原因。在无疑中设疑导思,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握课标精神,吃透教材内容;二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无疑处设疑导思,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抓“文眼”设疑导思“文眼”即教材章节重点、难点的关键处。在此处,教师要精巧地设疑,并注重抓住教材关键,去突破教材难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1、,帮助他们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比如在水循环的教学当中,在知道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指图、画图,让学生发现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物质和能量迁移过程,而且还把四大圈层紧密的联系起来了,最后联系我们当地实际画出有关的水循环示意图,对比一般水循环有什么异同。在水循环的知识学习当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基础的读图、说话、指图、绘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获取信息、知识提取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3在学习误区设疑导思所谓“误区”就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些误区巧妙设疑,辅以引导,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走出学

12、习误区。比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大气环流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立体动态环流。如果用活动的方式去教学,效果会很好:以学生座位的排为纬向、以组为单位,分别找几位同学,在教室过道上模拟北半球的三圈环流。一位同学、两位同学,一次、两次的模拟走动,最终让学生找出最符合实际的表演,说出不符合实际的表演问题在哪里,引导学生从学习误区中走出来。又如:在学习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工业生产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灵活性,不受地带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教师可以以制糖工业和采掘工业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工业的区位因素,从而解决对该问题认识的片面性。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不容

13、易忘记。参与活动过程,有利于多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联系实际设疑导思搜集整理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事例以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并以此作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目等的主题,设疑导思;也可结合国内外大事如中国四大工程、中东问题等设疑;还可联系当地生产、生活实例设疑。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的选择时,可以联系海口的实际,分析对比辽宁鞍钢和上海宝钢工业区位因素,说出海口的工业布局现状。总之,学生学习地理最终目的是培养地理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是对社会中未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这种教学方法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

14、程,想学生所想,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地理教学中。注意问题:教师在设疑导思时,不要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答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设置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但又不能将问题设置得过“大”,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要让学生站高点就能看得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并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广度拓展。困惑之二:如何开展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手段,以及一个鼓励学生才能发展的环境。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这也是改变课堂中的被

15、动性学习和非人际性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在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一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问题来自学生,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老师仍然在讲台上做自己的事,一两分钟后,老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问题的表层,不能作深入的探究。二是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老师仍然站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那么教师应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作法。(1)监督学生行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大部分时间都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有二:一是找到一个可以观察学生思想的“窗口”,以看清他们哪些弄懂了,哪些还不懂;二是找出他们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