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中的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4348781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轮机中的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汽轮机中的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汽轮机中的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汽轮机中的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汽轮机中的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轮机中的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轮机中的主要职业危害预防措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温一、词义高温,词义为较高的温度。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指的具体数值不同,例如在某些技术上指摄氏几千度以上,在工作场所指摄氏32以上。也指当时的气温等于或大于35 摄氏度。二、高温区域本文指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的部位区域,有:锅炉、汽轮机、除氧器、加热器、导汽管和蒸汽管道等,同时包括露天煤场等室外作业人员夏季工作的某些时间段。 电厂主厂房属高温区域,需采用自然通风与局部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措施, 电厂各集中控制室与主要值班室是运行人员经常值勤场所, 须采取保持一定温度范围的采暖与空调措施,改善劳动生产环境。三、危害性描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盐代谢失调;循环系统负荷增加

2、;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肾脏负担加重。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3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四、卫生标准: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当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22及22以下不得超过 102328相应不得超过 9、8、7、6、5、42932相应不得超过 333及33以下相应不得超过 2五、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分钟)限值(GB935 89)工作地点温度()轻度劳动中等劳动重度劳动303280706032347060503436605040363850403038404

3、0302040423020154244201010注:持续接触热后,必要休息时间不得少于15 分钟,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凡高温作业工作地点空气湿度大于75%,空气湿度每增加10%,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相应降低一个档次,即采用高于工作地点温度 2的时间。六、隔热降温措施1、汽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可采用机房侧窗自然进风,屋顶机械排风。2、对高温设备和管道应进行保温或加隔热套,保证其外表温度小于50。3、集控楼应设臵集中制冷、加热站或空调,为机炉电集控室、计算机室、化学运行控制室、低温取样架间提供冷、热源。噪声一、定义及来源定义 1: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可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4、定义 2: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无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声音。如电噪声、机械噪声,可引伸为任何不希望有的干扰。本文主要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 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噪声主要来源于各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由于振动、 碰撞而产生的机械声和由风管、气管中介质的扩容、节流、排汽、漏汽而产生的气体动力噪声以及磁场交变运动产生的电磁性噪声。主要有吸风机、送风机、汽轮机、发电机、磨煤机、空压机、给水泵等。二、危害性描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1)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主要引起听力下降。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 后出现病理改变直至耳聋。 生理性听力下降的特点为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 而

5、病理性的听力下降则不能完全恢复。( 2)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主要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长期接触强噪声的作业人员可表现为易疲劳、易激怒(噪声性神经衰弱)。( 3)心血管系统: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增高)。( 4)消化系统: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三、卫生限值职业接触 8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5dB(A),职业接触 4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8dB(A),职业接触 2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1dB(A),职业接触 1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

6、标准为94dB(A),职业接触 1/2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7dB(A),职业接触 1/4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0dB(A),职业接触 1/8 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3dB(A),但最高不能超过115dB(A)。四、控制内容控制噪音环境, 除了考虑人的因素之外, 还须兼顾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控制噪音的措施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1、控制噪声源: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

7、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 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 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五、控制措施结合电厂实际,采取防噪声措施主要包括:1、送风机、空压机的入口设消音装臵。2、锅炉各阀门排汽口设高效消音器。3、汽轮发电机组设臵隔音罩室,内衬吸音板,以达到隔音降噪的目的。4、对高温高压蒸汽管道

8、,控制其流速在设计流速范围内,避免接近流速上限;并采用特殊保温材料,以降低高速气流产生的噪声。5、在烟气管道设计时,努力做到布臵合理,流道畅通,以减少空气动力噪声。6、集中控制室周围布臵环行走廊,并选用有较高隔声性能的隔声门窗及有较好吸声性能的墙面材料,能够起到防噪隔声作用。7、各值班室应为单独的值班房间,均应采用适当的隔声措施。电焊一、定义及来源1、焊接有害因素分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有害因素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后者有电弧辐射,高频电磁场,放射线和噪声等,受害面最广的是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及其成分与所用的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密切相关,下面是产生焊接烟尘和有

9、毒气体的情况。1) 高温焊接热源使熔化的金属或金属化合物蒸发,凝结和氧化而产生烟尘,其强烈程度与热源集中或热输入有关。2)焊件表面存在的涂层或镀层(如含锌或镀铬等),会产生相应的烟尘。3)钢材的焊条电弧焊,CO2气体保护焊以及自保护焊丝电弧焊产生教大的烟尘和有害气体,烟尘的主要成分是:铁,硅,其中主要毒物是猛,采用镀铜焊丝的气体保护焊的烟尘中还存在毒物铜,采用底氢型焊条,烟尘中的主要毒物是氟。4)焊条电弧的烟尘中含有较多量的Fe2O3,毒性不大,颗粒教细,约 5 微米,但长时间接触可能形成电焊尘肺(铁尘肺)。5)碳弧气刨是烟尘较大,其中还存在有毒成分铜,它来自镀铜电极。6)毒性气体主要是臭氧(

10、O3)和氮氧化物( NOx,主要是 NO和NO2),它们是由电弧的紫外线辐射作用于环境空气中的氧和氮而产生,臭氧的浓度与焊接材料,保护气体和焊接工艺参数有关。7)铝和铝合金氩弧焊的有毒气体主要是臭氧和氮氧化物,其他非铁金属(如铜,镍,镁及其合金等)的氩弧焊,尚存在有相应金属烟尘。8) CO2 气体保护焊起弧时CO含量较高,在封闭空间内焊接时应引起注意,一般需要采取通风措施。一般而言,烟尘越多,电弧辐射越弱,有毒气体含量越低,反之,电弧辐射越高,有毒气体含量越高。二、危害性描述1、电焊噪声:对人体主要危害是听力下降,严重的可致耳聋2、电焊高频电辐射:在电磁场作用下,经受一定强度和一定时间,作业人

11、员有不适反应。3、电焊气温:作业场所温度过高,过低,均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防碍正常操作,降低工作效率。设计集中采暖车间时,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冬季空气温度:轻作业是不低于 15;中作业时不低于 12;重作业时不低于 10。一般焊接属于中作工种。4、金属烟尘的危害:焊接时电弧放电产生高温在熔化焊条和焊件的 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 , 既称为电焊工尘肺 . 还常会伴有锰中毒。三、控制措施1、通风措施。焊接通风是防止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危害的最重要的措施, 也是降低焊接热影响的主要措施。凡在车间内各种容器及仓室内进行焊接作业时,都应采取通风措施, 以保证作业人员的健康。2、个人防护。作业人员必须佩带个人防护用品,焊工的防护用品主要有:工作服,工作帽,电焊面罩(或送风头盔)护目镜,电焊手套,口罩,放毒面具,绝缘鞋,鞋套,套袖等。进行高空作业时,还需佩带安全帽, 安全带等。所有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人准的合格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