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43479220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课程设计报告(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目录1 可行性分析11.1实验系统的组成11.2 微指令格式分析11.3 指令译码电路分析21.4 寄存器组分析41.5 时钟信号分析52 概要设计62.1 指令系统风格62.2 数据类型62.3 存储器的划分72.4 寻址方式72.5 指令格式72.6 指令功能类型72.7 微指令流程框架83 详细设计93.1 指令系统与指令的分类93.2控制台设计133.3微程序设计143.4微程序流程233.5 二进制代码表234 实现测试254.1接线图254.2加法测试程序265 心得体会316 参考文献32321 可行性分析1.1实验系统的组成本设计采用的实验系统为一个最基本的八

2、位模型计算机,其完整数据通路如图2.1所示,ALU算术逻辑部件,R0,R1,R2为通用寄存器,AR为地址寄存器,PC为程序计数器,IR 为指令寄存器,MEM为存储器,INPUT为输入设备,OUTPUT为输出设备,时序为时序发生器,微控器为微程序控制器。我们将算术逻辑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寄存器、内部总线等部件连接起来构成一个CPU,然后加上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型计算机。图1.1 八位模型机的完整数据通路图1.2 微指令格式分析表1-1 微指令格式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S3S2S1S0MCnWEA9A8ABCA5A

3、4A3A2A1A0微代码定义:微指令字长共24位,其中字段2419控制运算器的控制端,通过改变S3CN来决定对数据进行何种算术或逻辑运算;157为A、B、C三个开关控制端;61(A5A0)为6位的后续微地址。A、B、C三个译码字段解释如下:表1-2 A字段 表1-3 B字段 表1-4 C字段 A字段中的RS-B、RD-B、RI-B分别为目的源寄存器选通信号、目的寄存器选通信号及变址寄存器选通信号,其功能是根据机器指令来进行三个工作寄存器R0、R1及R2的选通译码。B字段中的RS-B、RD-B、RI-B分别为目的源寄存器选通信号、目的寄存器选通信号及变址寄存器选通信号,其功能是根据机器指令来进行

4、三个工作寄存器R0、R1及R2的选通译码。 C字段中的P(1)P(4)是四个测试字位,其功能是根据机器指令及相应微代码进行译码,使微程序转入相应的微地址入口,从而实现微指令的顺序、分支、循环运行。 1.3 指令译码电路分析 指令译码电路工作原理图如下: 图1.2 指令译码原理图 根据指令译码电路图得出总的逻辑方程表达式:SE5=(FC+FZ)T4P(3) SE4=I7T4P(1) SE3=I6T4P(1)SE2=(I5P(1)+I3P(2)+SWBP(4)T4SE1=(I4P(1)+I2P(2)+SWAP(4)T4 各种情况下的逻辑方程表达式:(说明:所有情况T4都有效即T4=0)A. P(1

5、)=0(有效) P(2)、P(3)、P(4)=1(无效)SE5=(FC+FZ)T4P(3) =1 SE4=I7T4 = I7 SE3=I6T4 = I6SE2=I5T4 = I5 SE1=I4T4 = I4B.P(2)=0(有效) P(1)、P(3)、P(4)=1(无效)SE5=(FC+FZ)T4P(3) =1 SE4=I7T4 P(1) =1SE3=I6T4P(1) = 1 SE2=I3T4 = I3 SE1=I2T4 = I2C.P(3)=0(有效) P(1)、P(2)、P(4)=1(无效)SE5=(FC+FZ)T4 =(FC+FZ) SE4=1 SE3=1 SE2=1 SE1=1D.P(

6、4)=0(有效) P(1)、P(2)、P(3)=1(无效)SE5=1 SE4=1 SE3=1 SE2=T4SWB = SWB SE1=T4SWA = SWA 以上方程可以汇成下表: 表1-5 有效信号表:“0”表示有效,“1表示无效;I7、I6、I5、I4、I3、I2为机器指令前六位;SE5SE1表示能够强置入口地址的后五位;SWA、SWB为控制台开关;FC、FZ分别为进位标志、判零标志。P(1)P(2)P(3)P(4)SWASWBSE5SE4SE3SE2SE10111111I7I6I5I4101111111I3I2110111FC+FZ1111111011111SWASWB1.4 寄存器组分

7、析 寄存器组控制电路图如下: 图1.3 寄存器控制图A、将数据写入R0、R1、R2,LDRi低电平有效。其对应关系如下表:表1-6 “0”表示低电平,“1”表示高电平;。LDRiI1I0LDR0000LDR1001LDR2010B、从R0、R1、R2中输出,RS-B、RD-B、RI-B低电平有效。表1-7 RS-B、RD-B、RI-B为寄存器的输出开关;I3、I2对寄存器进行选择,决定从哪个寄 存器输出指令。RD-B有效RS-BRD-BRI-BI1 I0R0-B1010 0R1-B1010 1R2-B1011 0RS-B有效RS-BRD-BRI-BI3 I2R0-B0110 0R1-B0110

8、 1R2-B0111 0110X X1.5 时钟信号分析 表1-8:时钟信号T1、T2、T3、T4有效时,分别对应的有效部件和控制信号,以及各自的微操作,除有效信号外,还有无效信号所对应的有效部件、控制信号和微操作。时钟 有效部件 控制信号 微操作T1有效 编程单元PROM(编程)将代码写入存储器2816中READ(校验)对写入控制存储器中的代码进行验证RUN(运行)根据入口地址,执行微程序T2有效IR、AR寄存器 CLRT2时刻,将微地址打入微地址寄存器;CLR有效,将微指令打入微指令寄存器T3有效IR(74273)AR(74273)LDIR,LDARLDIR有效时,将指令打入IRLDAR有

9、效时,将地址打入ART4有效DR1,DR2,PC(74161),R0,R1,R2,74299,指令译码LDDR1,LDDR2,LDR0LDR1,LDR2,LDPC(1)LDDR1,LDDR2有效时,将数据打入DR1,DR2中;(2)LDR0,LDR1,LDR2有效时,将数据加载到R0,R1,R2中;(3)LDPC有效时,将数据加载到PC中;(4)进行指令译码时,产生强置信号SE5SE0,对微地址进行修改时钟无关信号MEM(6116)OUTPUTINPUTR0(74373)R1(74374)R2(74374)PC(74161)299-B,R0-B,R1-B,R2-B,SW-B,LED-B,W/R

10、,CE,PC-B,LDPC,ALU-BR0-B:将R0中的数据打入总线;R1-B:将R1中的数据打入总线;R2-B:将R2中的数据打入总线;SW-B:输入开关,将输入值打入总线;CE:存储器有效开关;ALU-B:将运算结果打入总线;LDPC:将数据加载入PC2 概要设计2.1 指令系统风格 寄存器存储器 2.2 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二进制八位无符号整型数 范围: (二进制)0000000011111111即(十进制)02552.3 存储器的划分2.4 寻址方式 立即数寻址JMP、BNE直接寻址ADD、SB、LB、OUT寄存器寻址IN2.5 指令格式单字节IN、HALT、NOP双字节LB、SB、

11、ADD、OUT、JMP三字节BNE2.6 指令功能类型 算术/逻辑运算ADD存储器的访问SB、LB程序流控制BNE、JMP、HALT、NOP输入/输出IN/OUT2.7 微指令流程框架P(1)、P(2)、P(3)、P(4)的分支判断如下:A、P(1)分支: P(1)分支(有效) B.P(2)分支: P(2)分支(有效)C.P(3)分支: P(3)分支(有效)D.P(4)分支: P(4)分支(有效)3 详细设计3.1 指令系统与指令的分类 完整的指令系统表1:指 令分 类助记符指令格式功能格式寻址方 式输 入IN R00000R07 4 3 2 1 0R0INPUTDEVICER寄存器寻址输 出

12、OUT addr0101ddr15 12 11 10 9 8 7 0R0 addrI直接寻 址算术/逻辑运算ADD R0,R0,addr0001R0R0addr15 12 11 10 9 8 7 0R0 R0+addrI直接寻 址存 储器 访问SB R0,addr0010R0addr15 12 11 10 9 8 7 0addrR0I直接寻 址LBR0,addr0111R0addr15 12 11 10 9 8 7 0R0 addrI直接寻 址程 序流 控制BNE R0,addr, lable0011R0addrlable23 20 1918171615 8 7 0if (R0!=addr)PC lableT立即数寻址JMP lable1000lable15 12 11 10 9 8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