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原版)(新版)北师大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43467935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原版)(新版)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原版)(新版)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原版)(新版)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原版)(新版)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原版)(新版)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原版)(新版)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原版)(新版)北师大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有理数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第11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目标: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2叙述有理数减法法则。 3叙述加法的运算律。4符号“+”和“”各表达哪些意义?5化简:+(+3);+(3);(+3);(3)。6口算:(1)27; (2)(2)7; (3)(2)(7)

2、; (4)2+(7);(5)(2)+(7); (6)72; (7)(2)+7; (8)2(7)。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2、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二、自学指导(课件出示)认真阅读教科书3839页,并思考如何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独立认真看书。四、引导更正,指导运用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以上口算题中(1),(2),(3),(6),(8)都是减法,按减法法则可写成加上它们的相反数。同样,(11)7+(9)(6)按减法法则应为(11)+(7)+(9)+(+6),这样便把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算式。几个正

3、数或负数的和称为代数和。再看16(2)+(4)(6)7写成代数和是16+2+(4)+6+(7)。既然都可以写成代数和,加号可以省略,每个括号都可以省略,如:(11)7+(9)(6)=1179+6,读作“负11,负7,负9,正6的和”,运算上可读作“负11减7减9加6”;16+2+(4)+6+(7)=16+24+67,读作“正16,正2,负4,正6,负7的和”,运算上读作“16加2减4加6减7”。2例题:例1: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解:原式= 读作:“的和”。3加法运算律的运用:既然是代数和,当然可以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a+b=b+a,(a +b)+c= a +(b+c)。例

4、2:计算:20+35+7。解:原式=205+3+7 =25+10 =15。 注意这里既交换又结合,交换时应连同数字前的符号一起交换。例3:计算:(1)+; (2)(+9)(+10)+(2)(8)+3。解:(1) 原式=+ (2) 原式=9102+8+3 =11 =9+8+3102 =; =2012=8。 3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课本:P39:1,2。 六、课后小结1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2因为有理数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所以在加减运算时,适当运用加法运算律,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七、作业课本:P41:习题1,2。八、课后反思: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