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43413316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阅读理解专题一-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教师用阅读理解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一、 说明文的类型从内容角度看,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来分,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例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通过找开头、结尾的总结句来完成。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以从

2、两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二、 说明文的语言常用“平实”、“生动”、“准确”来表达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三、 说明方法一般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会分析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1、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的某某特点。2、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某某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3、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某某特点,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4、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某某特点(地位、影响等)。5、

3、被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 打比方:用修辞手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某某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7、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某特点。8、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地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9、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地描摹,使说明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10、 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正说服力。引用说明运用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四、 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总到分、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浅到深,从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语: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五、 说明对象: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六、 说明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分析文章结构,要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七、 中心句:中心句出现的位置一般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多为概括性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

5、不宜做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答题对策:(1)思考某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示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八、 针对说明语言的考点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答:不可以。写原词的意思或内容。写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写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是否符合实际等。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表态(删或不删)。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

6、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某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定的词语,并体会。答题对策:找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从以下几点入手: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找有概数的句子;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类型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答题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与之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候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九、 常见考点: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对文

7、意、层意、段意的概括。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睿博练习: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外观像一个倒扣的半边蛋壳,壳体表面由2万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组成,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

8、亦幻的“未来水世界”。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是现代设计的点缀艺术。再往内走,就到了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的开阔空间公共大厅。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含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穿过大厅,终于看到了国家大剧院的主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调和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歌剧院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垂直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

9、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这给歌剧院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面纱。音乐厅的银灰色调从厅的外墙一直延续到室内,灯光打在沙丘般凹凸起伏的墙面上,光影交错,墙体的柔和感与天花板的壮丽雕塑感形成强烈对比,使音乐厅显得清新而高雅。上演京剧和话剧的戏剧场虽然不算大,但场内墙壁上的紫色、暗红、橘色、黄色的竖条纹规则相见,使戏剧场显示出沉静中见跳跃的美感。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壁纸竟是由浙江丝绸经过防火处理后织成的。信步国家大剧院,你会看到处处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处处都洋溢着科技与艺术的浓郁气息。在不知不觉间,你的情绪就会被带向另一个故事场景 国家大剧院 阅读练习:1、文章说明了国家大剧院具有怎样

10、的特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由_向_的_顺序来介绍国家大剧院的。3、请从文中提取相关短语,概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各自的主要建筑风格。“歌剧院”的主要建筑风格是:_。“音乐厅”的主要建筑风格是:_。“戏剧场”的主要建筑风格是:_。4、文章首段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1、你会看到处处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处处都洋溢着科技与艺术的浓郁气息。2、外、内、空间3、依次:朦胧而神秘、清新而高雅、沉静中见跳跃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国家大剧院壳体表面的“蘑菇灯”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的特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人口剧增,

11、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

12、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

13、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1、 第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2、第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 、_ 、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答案:.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