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本教学案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4325871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生本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语文生本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生本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生本教学案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生本教学案例生本课堂,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发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欲望,真正落实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而现实课堂上,一般还是教师强势引导、学生被动学习,即使有生成的火花,也会被教师及时扑灭或置之不理,以防脱离自己的备课思路或影响课堂教学进度。以下几则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生本”与“非生本”教学的区别。【案例】一: 一位教师上桂花雨一课时,先带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月夜忆舍弟,然后问学生:“你读了有什么感受?这些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说:“情意浓浓,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的,这种情感叫乡情。今天我们欣赏一篇思念

2、家乡的文章桂花雨。”之后,教师出示课题。我想,假如我们让学生直接从课文桂花雨的整体朗读中获得“乡情”的感悟,而不是让学生带着古诗里的“乡情”进入桂花雨,假如把这四首古诗放在学完课文后来朗读,让学生满怀桂花雨里的“乡情”,借用古诗来表达,那该多好啊!为什么在学习新课文时,我们总会习惯地组织主观色彩很强的“导入”?一般情况下,上述课例中的“导入”不会是学生心理准备的需要,“乡情”这个文本主题的感悟也不需要这样去铺垫。看起来很正常的“导入”动作,其实消减了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典型的“怕孩子跌倒”的行为。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自己能做什么?基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梳

3、理语文课堂远离“生本”的现象,发现有“三多三少”:多媒体课件内容预设多,词语教学的“组合拳”打得多,导入新课“主题先行”多;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少,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少,课堂上学生动笔书写的时间少。【案例】二:实践“生本课堂”,我们选择的突破口是“让更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学牧童时,我们设计的活动是“点词读句”第一个词由老师点,然后小老师上台点。意想不到的是,在老师点了“卧”之后,小老师非常聪明地点了“铺”“弄”两个词语。真的很开心,稍不留神,我们又要去讲学生已经懂的东西了。本课教学还有一个更大胆的尝试我们把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材分析”,稍加整理后印发给学生,熟读课文后,让他们边看诗文,边看分析

4、资料,然后交流:哪些分析你觉得很有道理?哪些分析你不能理解?最后,让每个学生独自修改成一篇“读后感”。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前,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学习教材分析,学生有了资料,也一样能做。让孩子与老师一样,直接从分析材料中获得信息,那么,之后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有大的调整了。不然,课堂上仍热热闹闹地问答,就是在重复学生已知的东西。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做小老师,我们试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重分量。教学与象共舞时,我们把平时收集的一段四人小组合作轮读课文的录像,投放到大屏幕上,要求大家借鉴并尝试着读与象共舞。这篇由5个自然段组成的课文,第一位同学读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每人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像录像上的同学那样,拿好书,放开声,读清楚。听的同学,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的地方要表扬,读不好的地方要帮助。孩子们合作轮读课文,每个读的同学都放声地认真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并且或欣赏或给予了帮助。一段短短的录像,却为孩子提供了小组共读的范型,使大家学有样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