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幼儿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南京大学幼儿园 孔晓丽摘 要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纲要的精神,应当注重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根据音乐的学科特点和幼儿的心理特征,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是幼儿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内省法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法等方法,着重通过图谱符号、肢体语言和游戏等方面的策略来加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提高幼儿审美的潜能和创造力,帮助幼儿更加愉快地徜徉于音乐活动之中关键词: 幼儿 音乐审美感知 多种策略一、问题的提出感受对于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感受与音乐呢?最主要途径就是倾听音乐正如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所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人们是通过对音高、音调、节奏等造成的特定音响所引起的联想来达到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而音乐能力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的体验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学会聆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提高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一书中提到:“幼儿阶段是幼儿感觉能力、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培养幼儿感知,听辨声音的强弱、长短、快慢、高低和音色等,可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
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幼儿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技艺训练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在制定教育活动目标、设计教法、还是在组织教学时,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艺训练目标上如:在进行音乐歌唱教学时,以往很多教师为了使幼儿能够较快掌握歌曲,采用教师唱一句,幼儿跟唱一句的方式方法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忽略了幼儿自身对歌曲本身的审美感知,孩子们的审美潜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无情地扼杀倾听音乐对于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但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不重视倾听音乐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有必要研究加强幼儿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二、文献综述1、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于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人脑的信息加工而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为知觉和其他复杂认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同样,音乐审美感觉也是复杂的审美经验的原始材料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把握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二者在音乐审美经验过程中,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因此,“审美知觉是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事物影响视觉和听觉等感官,通过刺激神经系统,把神经刺激传给人脑,人脑就能反映(感觉到)事物的空间形式、颜色、音响等等在各种劳动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下,人形成‘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觉形成美的眼睛’(卡尔·马克思语)这也就是说,感性知觉变成了初步的审美知觉只有让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审美感知,幼儿才能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更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审美体验和情趣2、现有的一些帮助幼儿倾听音乐的策略和手段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音乐,可以通过以下的策略或手段进行:坎姆贝尔教授认为,学生要想深层次地了解音乐则需要有音乐教师的引导凌雪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06年第131期的《倾听音乐世界》一文中提到了引导幼儿倾听的三种策略,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引导幼儿集中精神地倾听音乐精神集中地倾听音乐是指教师在幼儿听完作品之后,就作品内容向幼儿提问,或是在他们欣赏时,给幼儿提供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图画作为提示在精神集中地倾听音乐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幼儿听赏音乐之前,口头提示重点注意的地方或是其投影在大屏幕上当一首乐曲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时,教师需要反复播放,这样有益于幼儿慢慢思考清楚每个问题。
教师还可以先提问,然后再让幼儿听音乐,最后让他们回答就音乐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其次,有互助地倾听音乐对于所有音乐学习者来说,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听赏音乐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谓“互动”是指,倾听音乐是一种不断地学习音乐同时又在不断地表演所学到的音乐的这个过程例如,人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倾听音乐的同时,会无意识地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轻拍节奏、在乐器上演奏或随之起舞最后,带有表演欲望地倾听这一阶段就坎姆贝尔教授看来,是倾听音乐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倾听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倾听作品,熟悉作品,然后要求他们用单音节字来哼唱旋律;用象声词来说唱作品中的节奏或是在小鼓上击打节奏三、研究方法1、观察法:本研究中主要采用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观察,以便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小组的成员观摩音乐教研活动,详细记录活动中的静态和动态环境静态环境包括教具、场景布置和幼儿座位的摆放等;动态环境是指教师的语言、动作,幼儿的语言和表现等2、内省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在体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在本研究中,执教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根据在活动中将要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加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目标,对选用的策略进行前反思,教学后根据教学情况和自己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后反思,并根据反思的结果填写反思表。
3、行动研究法:它是应用研究的一种,是由教师或行政官员来操作的,强调对基层的日常问题的解决在对幼儿进行音乐审美感知策略的研究中,我们成立了研究小组,分别由小、中、大班共六名教师组成学期初,由教研组长召开教研会议,共同制定关于加强幼儿音乐审美感知的多策略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等,研究活动分阶段进行,由组员共同搜集文献资料到实践阶段,最后逐步过度到总结讨论阶段 4、归纳法:是根据对某类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在对幼儿进行音乐审美感知的策略研究中,研究者针对自己的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并和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研究负责人针对各研究人员总结的多种策略进行归纳,从而达成一致的看法 四、加强幼儿音乐审美感知的策略研究幼儿音乐的审美感知是一种以听觉为主,并伴随着视觉、动觉或多种感知觉等为一体的审美过程在幼儿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如果加以图谱符号、肢体语言和游戏等策略的帮助,必能加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促进幼儿整体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一)运用图谱符号来加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倾听音乐,理解音乐,我们通常会以图谱符号的展现来加强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知。
我们常出示的图谱符号有:图片、根据音乐句式所设计的图谱、根据音乐活动内容所设计的图谱;箭头符号、点子、图形符号等,它们运用于音乐的所有活动中,如: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我们常会以图片和象征性符号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歌曲旋律及内容;在音乐欣赏的活动中,我们常采用恰当的形象性符号;在打击乐活动中,我们常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图形符号;在韵律活动中,我们常会出现箭头符号、“小人”动作符号等为了使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能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审美感知及快乐,我们针对小、中、大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我们所出示的图谱符号应有所不同,图谱符号的出示,我们应视孩子的特点进行调整1)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带有明显地知觉行动性,他们的认知经验不够丰富,不够抽象,他们的概括水平较低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所出示的图谱符号,应该有着和音乐性质相符,和音乐节奏相合的直观性形象图谱符号,并且,注意图谱符号形象、颜色的不同搭配如音乐欣赏活动《兔子和狼》,这个活动主要让孩子能够阅读出音乐A、B两段不同的性质,阅读出A段轻快跳跃,B段沉重缓慢的特点在准备图谱的时候,我们将图谱以兔子和狼脚印的方式进行设计,配以段落中节拍的考虑,将兔子和狼分别以八对(和音乐节拍相符)的方式出现,整个音乐的性质较明朗地摆在了孩子面前,孩子们在图谱的引导下,不仅很好地对图谱进行了阅读,更是对音乐也进行了充分阅读,很快地对音乐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清晰辨别出音乐的不同感受,并且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得以提高。
再如:小班打击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为了使幼儿对音乐轻快活泼的音乐性质有所感知,我们配以和乐曲句式结构相一致的洋娃娃和熊的可爱直观形象图片,并注意洋娃娃和小熊形象的可爱并伴以亮色调的颜色搭配,从而让孩子在倾听音乐的基础上,观察到与音乐性质一致的图谱符号,从而大大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知2)对于中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他们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来理解文学作品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我们在图谱符号的设计上,应该稍放手些,可以不将整个音乐的性质表现地那么到位,对于音乐某一段的性质可以用一些抽象的符号进行代替,从孩子最近发展区的角度进行考虑,使孩子获得更多的有益之处例如:中班欣赏活动《小猪摘瓜》,这个活动主要让孩子能够辨别出音乐中小猪走路沉重缓慢、摘瓜轻快活跃以及西瓜滚掉时连贯的感觉,在图谱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只是将小猪走、摘瓜形象突出进行表现,而西瓜滚只是简单用波浪线进行代替,由于孩子们活跃的思维能够将波浪线的形象性质与西瓜滚很好结合,所以在这里,孩子通过思考,很快解决了难题,感知出音乐所想表达的意义,孩子们审美感知的成功,使活动顺利开展了下去,孩子们的情绪也随着障碍点的克服而活跃起来。
再如:中班歌唱活动《小小云朵》,这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抒情歌曲为了使幼儿能够感知乐曲的这一性质,我们一面让孩子安静倾听旋律,一面出示图谱符号帮助幼儿感知如歌词“小小云朵飘呀,飘呀飘呀飘”,我们用淡淡的蓝画了个小云朵,后面用长长的波浪线呈现了出来,孩子们通过对这些图谱符号的感知,能够很快体验到乐曲的优美,他们的审美感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对于大班孩子而言,它们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它们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喜欢参加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理解能力不断增加,表达能力明显提高针对大班孩子这一特点,在图谱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只设置情景,不设置情节,不像小班中班那样,较详细地将整个音乐都反映出来,我们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孩子去创编情节,更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戈壁骑兵》,这个活动主要让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选择相应的线条,并条选择之后,通过线条的不同,进行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的图谱符号之中只出示了不同的线条,如:直线、曲线、波浪线等,并把这些线条放在设置好的一个简单的战争情景画面中孩子们边倾听这首慷慨激昂的乐曲,边观察这些不同性质的线条,最后,很多孩子将线条的直观形象与他们所听到的乐曲结合,创编故事,他们的审美想象不知不觉在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基础上产生,从而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和欣喜。
二)运用肢体语言加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所谓肢体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眼神、体态、手势等来表达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无声语言在日常的教学中,肢体语言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唱歌、欣赏、音乐伴奏、打击乐活动、唱歌活动等,无一不有着体态语言的辅助在歌唱活动中,唱到“笑嘻嘻“时,教师将笑容挂脸上,并用左右手的食指指着自己的两腮,尽管没有语言的暗示,但是足够让幼儿感知到音乐的歌词内容,并在这样一个肢体动作的引导下,对歌词“笑嘻嘻”有了进一步的审美感知体验如:舞蹈中的“握手”动作,教师只要作出将手伸出与人相握的姿势,幼儿便能马上感知到舞蹈的内容等由此可见,教师的肢体语言也是加强孩子的音乐审美感知的一个重要添加剂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肢体语言虽然能够增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但是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用肢体语言1)对于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