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97KB
约10页
文档ID:442279711
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_第1页
1/10

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1)三系法杂交稻的由来: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代优于双亲的 现象称为杂种优势具体地讲,杂种 F1 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 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比双亲优越杂种优势可分为超亲优势、平均优势和竞争优势 人们常说的杂种优势利用通常是指利用作物的竞争优势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依靠雄性不育的特 性,通过异花授粉的方式来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使用雄性 不育系(A)、保持系(B)和雄性不育恢复系(R)来配制杂种一代由于这种利用水 稻杂种优势的方法需要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故称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用 此法培育的杂交水稻简称为三系法杂交稻水稻三系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不育系除了雄 性器官发育不正常、花粉败育不能自交结实、抽穗吐颈不完全之外,其余性状与保持系 基本无异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获得的不育系种子供来年制种和繁殖用;不育系与恢 复系杂交,获得的杂交水稻种子供下季大田生产用;保持系与恢复系的自交种子则可继 续作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用。

2)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的历史: 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胜 尾清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藤板5号产生雄性不育 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 友以钦苏拉包罗II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 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 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 杂交稻三系配套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 平从洞庭早籼、胜利籼和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并根据花粉败育 情况分为无花粉型、败育型和退化型3种随后进行的遗传和数以千计的测交试验表 明:这些材料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找不到能完全保持其不育特性的品种,利 用价值不大1970年11月,李必湖等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了 1株花 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次年春季的试验就 表明广场矮 3784、6044、二九南等品种(系)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的保持能力经过 随后2年全国各育种单位的通力合作,到1972年冬在海南冬繁时就获得了农艺性状一 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的不育系群体,如珍汕97A和B、二九南1号A和 B 等。

至此,我国第一批野败细胞质不育系宣告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成以后, 1973 年原广西农学院等单位陆续筛选出IR24、IR26、泰引1号、古154等一批强优恢复系, 并选配出汕优2号、南优2号等系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从此,以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 稻实现配套为标志,宣告杂交水稻选育成功3)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首先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雄性 不育株,其次是有能把雄性不育株的不育特性传递下去的保持材料,然后通过测交和连 续成对回交,完成全部核置换之后就可育成三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同型保持系① 雄性不育株的获得:获得原始的雄性不育株,可从大田自然群体中寻找或通过远缘杂 交产生前者如袁隆平早期从胜利籼、洞庭早籼、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发现的 C 系统 不育材料;后者如李必湖等发现并被试验证实由野生稻与栽培稻天然杂交产生的野败雄 性不育株;四川农业大学通过地理生态远缘杂交获得的用于培育冈46A等不育系的不育 株,湖南杂交水 稻研究中心用于培育印水型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及四川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通过籼粳 交获得的用于培育K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这些不育株均为核质互作型不育,比较容易 找到保持系,是选育三系雄性不育系不育单株的主要来源。

② 保持材料(B)的选育:保持系的选育可采取测交筛选和人工制保法进行测交筛选法:获得雄性不育株后,选用掌握的国内外育成的大量优良品种(系)与之杂 交,从中挑选具有良好保持能力的材料用作保持系杂交稻育种初期就是采用这种方 法,从常规品种中获得了不少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保持力的品种,如珍汕 97、V20、 二九南l号等这些品种对我国快速育成具有实际利用价值的籼型三系雄性不育系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品种培育的不育系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人工制保法:随 着常规育种亲本使用范围的拓宽,育成的常规品种或多或少地都带有若干个恢复基因或 微效恢复基因,直接利用这些品种作保持系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不可能另一方面, 杂交稻育种水平的提高对不育系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不育系具备的优良性状 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仅仅通过对育成的现有常规品种的测交筛选已难以完全达到 新不育系选育的预期目标,而必须依靠人工杂交选育的方法对不育系进行改良,把符合 育种目标的性状与不育系必备的性状聚集在一起,才有可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不育系人工杂交选育可采用一次杂交或复式杂交的方法一次杂交主要有如下两种:保持系x保持系选择2个各具有特点的保持材料杂交,然后从后代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进行测交和回交转育即可。

该种配组方式比较简单,育种速度也较快,对改良 某个不育系的个别或少数几个性状较为有效保持系x恢复系或恢复系x保持系少数情况下,具有某种优良性状的亲本或恢复系带 有微效恢复基因,虽不能直接用其作回交转育亲本,但却可以用它作杂交亲本与保持系 配组,从中选择具有该优良性状的单株进行测交筛选这种配组方式选育过程比较长, 难度也较大,但有可能育成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新不育系—般做法是杂交配组后的F2或F3代就开始择株进行测交,依据测交后代的育性再从中 选择优良单株进行回交转育,直至后代入选株系群体隆状整齐一致和不育特性完全稳定 下来为止需要注意的是用来测交的单株应该尽可能多—些,种植的测交或回交群体也 应尽可能大些,测交世代应尽可能早些式杂交法即把多个品种(系)的有利基因综合 到—个新的保持品种中去此法对育成优质、高异交率与抗病的不育系非常有利③ 雄性不育系的转育:雄性不育系转育的基本原理就是细胞核置换,也就是染色体代换过程,常用做法是测交筛选与连续成对回交,不育系的完全核置换与同型保持系的稳定 同步完成步骤如下:测交筛选:选用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常规品种(系)或人工制保材料为父本,与胞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株或不育系杂交,根据测交F1花粉败育情况决定回交与否。

成对回交:在测交 F1 出现的不育株中,选择不育度高、花粉典败和圆败为主的单株作母本,再与父本连续回交数代,即可转育成新的不育系轮回亲本就是其相应的保持 系回交选育不育系的群体大小依据使用的轮回亲本不同而有所区别大多数情况下回 交—代—般要求50 ~ 100株;回交二代建立5~10个株系,每个株系种植20-30株;在回交三代群体中选择综合性状最好的株系扩大回交四代群体至上1000株左右,并对各性状的整齐度 和育性进行鉴定如各项指标均符合不育系要求,即可投入生产试验4)恢复系的 选育:① 恢复基因的组成及其来源:虽然不同研究者的试验结果有差异,但大多数人的研究表 明:绝大多数类型的籼型胞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是相同的,也即雄性不育系 的不育性和可恢复性由2对育性基因控制,恢复系的基因型为R1R1R2R2,不育系与保 持系的基因型为rlrlr2r2,杂种F1基因型为RlrlR2r2根据恢复品种的分布和亲缘关系得知,对籼型三系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力的品种大多数 是进化程度较低的籼稻或者籼粳交后代,主要来源于低纬度的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华南的 广大地区,韩国的部分籼粳交品种具有恢复能力则归功于使用了低纬度地区的籼稻作杂 交亲本。

长江流域的早籼品种则几乎没有强恢复力的品种,我国的常规粳稻及日本、朝 鲜的粳稻品种均无育性恢复能力② 恢复系的选育方法:恢复系选育分为测交筛选和杂交选育法测交筛选法曾为配制强 优势组合,发展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仅靠对现 有的品种进行简单的测交筛选已难以满足杂交稻育种新的要求,还必须依靠杂交配组, 通过基因重组把多个优良性状聚合在一起,以筛选出新的恢复系杂交选育法也就是育 种者通常所说的人工制恢第一,测交筛选法:如果说恢复系的选育是与不育系的选育同时进行的,则应归功于当 初使用了大量国内外品种资源对野败不育株进行的广泛测交通过测交除了获得了对野 败不育株具有保持能力的品种外,还发现了不少能够使野败不育株的育性得以恢复的品 种,为三系迅速配套提供了又一物质基础这种用现有种质对不育系进行测交,从中筛 选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系)的方法就叫做测交筛选法测交筛选法简单快速,用测交 筛选法陆续育成的古154、IR24、IR26、泰引1号、密阳46等强优恢复系,对我国不同 时期杂交水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步骤如下:①初测用获得的优良品种(系)对不育系授粉,依杂种F1的结实率、经济性状、抗性等进行初评,每组合种20 株左右。

②复测经初测鉴定有恢复力且其他性状无明显分离的品种再做一次杂交,验 证初测的结果种植群体一般为50 ~ 100株根据复测的结果进行严格的淘 汰,入选少量株系重新配制一定数量的杂交种,供大田生产鉴定或新品种联合比较试验第二,杂交选育法:杂交选育可采用一次杂交或多次杂交的方式,因育种目标不同可选 用不同的组配方式一次杂交法:通过一次杂交把恢复因子导入新的品种(系),再在后代的分离群体中采用系谱法进行选育常用的杂交方式是恢复系x恢复系,但也有的使用保持系x恢复系 和不育系x恢复系恢复系x恢复系选用2个均具有恢复因子且性状间能互补的品种杂交,在杂种后代中 选育符合育种目标的新恢复系,由于2个亲本均具有恢复基因,杂种各世代出现恢复株 的几率很高,低世代一般可不进行测恢,而等入选单株性状较为稳定时才开始测恢此 种配组方式比较简单快速,但应注意扩大杂交亲本的遗传差距如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 选育的明恢63(1R30 /圭630)、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恢465 (选10—9/轮回422)就是采用此 法育成的保持系x恢复系或恢复系x保持系当某个品种具有诸如抗逆、广亲和等优良性状但不 带恢复基因而不能直接利用时,就可选用1个恢复系与其杂交。

由于杂种各世代单株的 基因型有可恢与不可恢之分,但又难以用肉眼从表型来判断,只能通过选株大量测交的 方式从中筛选出基因型可恢的单株采用这种配组方式测交的世代宜早不宜迟,单株也 应尽可能多一些如中国水稻研究所从台雄2号/ IR28后代中选出的台8—5恢复系, 与珍汕97A配组而成的汕优85 —度成为浙江省的主栽组合不育系x恢复系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从杂种F2代开始选择结实率较高的单株进行连续加代,就能选出性状稳定—致的新恢复系由于是同质恢复系,方法虽简单, 但如选择不当,所配组合的杂种优势往往难如人意多次杂交法:采用这种配组方法可把多个品种的有利基因综合到1个新品系中去,从而达到选育新恢复系的目的如湖南省农科院选育的早熟恢复系二六窄早(IR26/窄叶青 8号//早恢l号)、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粳型恢复系C57 (IR8 /科情3号// 京引 35)等即是用此法育成的5)强优组合选配的原则:选育优良杂交组合的关键是选配亲本,亲本的好坏是能否 育成强优势杂交稻的基础实践证明,选配强优势组合应充分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 选择双亲遗传基础差异大的亲本配组:遗传差异是产生杂种优势的基础在一定的范 围内,双亲的遗传差异越大,优势也越强。

这种差异可以是血缘上的差异,也可以是地 理或生态类型上的差异如汕优63、威优64等就是利用了生态类型和地理来源不同的 双亲配组,而汕优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