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74KB
约20页
文档ID:441536714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_第1页
1/20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摘要:葛洪的人生哲学和其人生际遇相关葛洪人生观的形成是由儒而入道,最终立足于道,其人生哲学总的表征是《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法,是其所认为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是其人生哲学的基础内核  关键词:葛洪 ;人生哲学 ;佐时修仙;得道匡世  一、葛洪生平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葛洪(283-363)[1]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为东晋时代著名道教学者其身世,据《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五十《自序》等材料可知:  一、葛洪出身江东土著士族,其父晚年虽随孙皓降晋,但家世仕吴江东士族素被中原士族视为“左衽之类”,葛洪成长于被歧视的环境里,加之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维艰这是个天下解纽、社会动乱的时代,生活于世道乱离之下的葛洪,一生坎坷丧父以后到二十岁,是刻苦学习的时期,她关键学习的是儒家经书和道教典籍约二十一岁时曾一度从军,旋及南下广州约二十二岁至四十岁前,先滞留广州,后回故乡,一边继续学习,一边著书立说,完成了《抱朴子》;其间晋室南渡,拉拢江东士族,葛洪因十余年前战功得以封侯食邑。

约四十岁到五十五岁,又一度用世,为主薄、从军之类的佐吏今后到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二、葛洪自称:“少有定志,决不出身”[2],她的“本志”是修仙学道但从其一生行状看,她实际上是徘徊于儒道、游离于出处之间,为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者在其潜意识中,未免没有儒家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但又深著名位难就,仕途险恶,受制于人,不如修仙了道,养性全真,“在我而已”内道外儒,乃魏晋士大夫普遍的人生价值观,葛洪亦以此安身立命[3]  三、葛洪于二十岁之前即已学习神仙之道,但因“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4] 以后俗情随年事增加而逐步了却,专意修仙,成为当初神仙道教的集大成者其神仙道教的渊源师承关系为:  左慈一葛玄一郑隐一葛洪  鲍玄--  这一道派的道术以金丹为主,既不一样于三张一系的符水,也不一样于上清派的存思葛洪之师郑隐,“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礼记》《尚书》教授不绝”[5] 葛洪即继承了这一儒道双修的特点  四、葛洪好学深思,广览众书,其“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6] 所著篇章中,以《抱朴子》内外篇为代表作,“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改变、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7] 这里所谓“道家”实即道教,故清人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指出:“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寻其旨趣,和道家判然不一样”全书外篇的写作在内篇之前,从内外篇撰写的前后次序,可看出葛洪思想的发展线索是由儒而入道葛洪的人生哲学思想关键见存于内篇,内篇的专题就是证实神仙长生的实存性,正如其《内篇·自序》称:“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贵使来世好长生者,有以释其惑”对神仙长生的追求,这是葛洪人生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神仙长生思想为魏晋的一大社会思潮,流风所及,士大夫亦有信仰者嵇康《养生论》认为:“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8] 相信神仙存在不虚何敬宗《游仙诗》:“长怀慕仙类,眩然心绵邈”[9] 恋慕神仙之心,跃然纸上士大夫层中服食长生之风流行,这一现象,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和药及酒之关系》中已指出士族中产生了世代奉道之家,这在陈寅恪先生《天师道和滨海地域之关系》中有具体描述帝王中亦不乏信道者雄才大略如曹操也咏唱出:“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10] 晋哀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

[11] 魏晋社会上活动着为数不少的神仙方士,从事神仙方术的修炼和传输,其活动地域从北到南,十分广泛据《牟子理惑论》载:“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12] 这里即使说的是汉末三国时吴地交州人学神仙术的情况,但也可看出是由“北方异人”传来,则仙术在北方亦有传输神仙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力,从孙恩利用道教举事可见据《晋书·孙恩传》载:孙恩叔父泰“见天下兵起,认为晋祚将终,乃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后为道子所诛,“众闻泰死,惑之,皆谓蝉蜕登仙”至孙恩举事,便“号其党曰‘长生人’”,“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簏盛婴儿投于水,而告之曰:‘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孙恩兵败投海自杀,“妖党及妓妾谓之水仙,投水从死者百数”[13] 显然,孙恩利用了民众信仰神仙长生的心理来鼓动起义上述事实表明,魏晋社会各阶层全部有为数不等的神仙长生信仰者,神仙长生思想成为魏晋社会的四大时代思潮之一[14]  在魏晋的神仙旋律中,不时冒出反调,这些反调衬托出神仙旋律的社会影响力作为神仙不死的反命题,怀疑、否定神仙长生的看法自秦汉以来一直存在扬雄《法言》第十二卷《君子》回复“世无仙,则焉得斯语”等问题时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桓谭《新论·祛蔽》批评说:“今不思勉广日学自通,以趋立身扬名,如但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则惑之不解者也”又《辨惑》指出:“无仙道,好奇者为之”[15] 王充《论衡·道虚》追问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人安能仙?”《牟子理惑论》牟子自称:“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认为虚诞”,并挖苦:“神仙之书,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16]《三国志·虞翻传》载:“权和张昭论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语神仙,世岂有仙人邪!’”[17] 曹植《辩道论》认为神仙之书“虚妄”,仙人之说是“虚妄之词”、“眩惑之说”[18]《列子·杨朱》载杨朱答孟孙阳问说:“理无不死”,“理无久生”《抱朴子内篇》本身也记载了很多否认神仙不死的看法,如《论仙》载:“夫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死者,人理之常然,必至之大端也”如此众多的神仙不死的反命题,反衬出长生成仙思想在当初社会上流传甚广,并就此产生了剧烈的争论葛洪著《抱朴子内篇》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回复这些疑问和攻讦,正如其自序说:“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仅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19]    本篇论文是由为您在络上搜集整理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剽窃,仅供参考学习之用,不然后果自负,假如此文侵犯您的正当权益,烦请联络我们。

  神仙不死如此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是生命意识的强烈觉醒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恐怖,对生存的眷恋,对生命短促的哀叹,这种消极的生命情调不时流露于汉末魏晋人的言谈中《古诗十九首》重复吟诵:“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20]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七哀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又徐干《室思》:“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21] 郭璞《游仙诗》:“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22] 王羲之《兰亭集序》:“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23]《晋书·孝武帝纪》载孝武帝晚年说:“自古何有万岁天子邪!”[24] 对生命的忧患和悲叹,以至于悲极而生乐乐有两类,一类是杨朱式的立即行乐《古诗十九首》已经有:“为乐当立即,何能待来兹”《列子·杨朱》说得更明白:“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另一类是葛洪式的赶快修仙,逃脱死亡《抱朴子内篇·勤求》先是警告大家说:“里语有之:人在世间,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所,每深入,而去死转近”;“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蝼蚁之粮,终和尘壤合体,令人怛然心热,不觉咄嗟”。

死亡如此恐怖,出路何在?《勤求》继而又劝诱大家修学神仙之业:“若心有求生之志,何可不弃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业哉?……是以上士先营长生之事,长生定能够任意若未升玄逝世,可且地仙人间”成仙能够长生不死,最少能够“地仙人间”,解除死亡的威胁上述两类乐观主义的生命论,杨朱式的是无可奈何的苟且行乐,葛洪式的则是高扬生命的主体性标准,我命在我,人力胜天,过分乐观地认为人经过修仙能够逃过生命的自然法则由此也透示出,魏晋时代大家对生命的忧患悲叹,造成了立即行乐和神仙长生之风的流行,这两股风的社会影响很大,尤其是对神仙不死的追求,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生命意识的高度觉醒,乃神仙不死说的强化剂,增强了大家对其信仰的力度  魏晋时代,天下纷纷,战乱、瘟疫、政治恐怖,尤其是统治集团的残酷内讧,今天我杀你,明天她杀我,“名士少有全者”,生命毫无安全感可言值此动荡不安的时代,士大夫们的人生观亦发生巨变,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为闲适恬淡、隐退山林、自由自在所替代纷扰喧嚣的尘世带来恐怖和痛苦,汲求功名,活得太累,何如啸傲山林,闲云野鹤,轻松自如即便是位处庙堂之上,也应象山林中一样,不为俗务所累内圣之道成为朝野士大夫共同的价值目标。

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告诫其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5] 且其最初的志向不过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6] 这道出了当初通常士人的心态士大夫们这种人生价值观的转变,也给神仙思想的传输一个极好机会,为神仙思潮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葛洪的人生哲学就诞生于这么的时代思潮中另外,葛洪的人生哲学对道家思想采取了批评和吸收的态度葛洪批评道家,除了从刑法角度,[27] 关键还是站在神仙家立场上指责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生命观《抱朴子内篇·释滞》抨击说:“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 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又《勤求》批评“俗人见庄周有大梦之喻,因复竟共张齐死生之论”,并认为“庄周贵于摇尾途中,不为被之龟,被绣之牛,饿而求粟于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齐死生也”剧烈攻讦庄子的齐死生说,认为其和神仙长生大相径庭对于老子,她首先说:“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愿首尾全举其事,有可承按者也”[28] 其次又赞赏“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29] 只要讲长生不死,她便引为同道,反之,即便是道教经书也给予攻击。

《勤求》就称;“昔者之著道书多矣,莫不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未有究论长生之阶径,箴砭为道之病痛,如吾之勤勤者”埋怨道书没有“究论长生”,只是讲些“浮巧之言”  葛洪一面批评老庄,一面又直接引用或改造道家的思想范围《至理》引《道德经》“涤除玄览,守雌抱一,专气致柔”讲修仙养性《地真》引老子“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以解释仙经所谓“一”《辨问》引庄子“盗有圣人之道五”说明其“圣”的含义[30]《抱朴子内篇》所讲“玄”、“道”、“一”全部是取自老子的思想范围,但又加以改造,给予了其人生理想的内容葛洪还将老子神仙化[31],认为老子是“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老子“恬淡无欲,专以长生为务”,乃学而得仙的典范[32] 可见,葛洪对道家思想采取了求同去异、加工改造的方法,以此作为构建其人生哲学的原料  二、佐时修仙的人生哲学  葛洪的人生理想并非纯粹栖遁山林,隐修神仙,她没有忘记建功立业,平治天下她主张在现世活动中取得精神解脱和肉体飞升,亦即既经时济世,又超凡入仙,因此她说:“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而且赞同这么的看法:“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城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33] 神仙之道无所不在,期待那些好道之士去修炼,用不着一定要离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