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16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40443444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16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自然的语言16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自然的语言16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自然的语言16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自然的语言16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16(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英县象山中学语文备课卡教学内容大自然的语言课时按排共课,第69课授课人汪玉萍授课时间年月日教 学 目 标知识技能1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 的词义;积累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早长 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2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1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

2、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 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 材 分 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 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学习者分 析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米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 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重难 点与措施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 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难点1 .理清决定物候

3、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解决措 施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 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教学设计 思路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 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教学方法1 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2 .讨论法、点拨法。3 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 此法,激发他们的

4、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 .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5.延伸拓展法。媒体选用=r. w录曰教学 过 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第三单兀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 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设计(二)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 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冋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 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 “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设计(三

5、)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 物候学知识的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者名的科 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 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2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3 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设计目的(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

6、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 冋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 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 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 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弓1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

7、 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 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 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 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 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 同学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弓1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冋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8、。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 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 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 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 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 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 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 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610段2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 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 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冋,第三个因素 是冋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 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 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 “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五、布置作业1 收集几则

10、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2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什么是智力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 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 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 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 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 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 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 所需要的创新能力。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 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一一大脑皮层一一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 想”有关。而人

11、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 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 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 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 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 多。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2 .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3 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4 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 么特点?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6 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冋其中的哪 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参考答案:1 智力2 逻辑顺序3 作比较 打

12、比方 列数字4 准 确性、严密性。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6 .略。教学反思:本次语言准确生动,能很好的让学生进行一些文章的朗读,较好的表达了中心。在读中悟出道理。第二课时(总第课时)教学要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 学知识。教学步骤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 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 )学生齐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一

13、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 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 以安排农事。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冋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 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3)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 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 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 点突兀,来得太匆促。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

14、翩然归 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 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 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 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 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 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 了风雪飘落的程度。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

15、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化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化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 唱歌”。大自然似 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 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 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 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 染和有力的铺垫。(4) 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 一 门丰产的科学一一物候学,好不好?”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 学性。(1 )古代流传下来的 许多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