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伴随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生态伦理学成了一门热门的学科大家越来越热衷于生态伦理理论和实践的思索,传统时代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假如能够很好地传承、发展和推广,这对于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和重建友好家园将起着主动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有灵 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因其巨大的破坏性而引发世人的关注,再不理性地对待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甚至地球存在全部将成为问题为此,各国相继制订了多种环境保护法规,以规范人类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大家也主动从各自的历史传统、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去发掘历史上优异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加以当代化的吸收、改造和利用,以保护我们深处危机之中脆弱的自然环境,重建人类和自然的友好新秩序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我们的先人在很早时就提出了生态伦理思想,尽管这些伦理思想并未达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程度,但其内容却是相当丰富而深刻的解读华夏文明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践行生态道德文明、构建人和自然的友好不无启示意义 一、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儒家的专有,但儒家却对其发展作出主要的贡献。
天人合一”关键是个哲学命题,作为一个生态伦理标准,它侧重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索在这里,“天”是指自然之天,“人”是指自然之人,她们同属自然,从而能够相通相合《周易》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个统一的整体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要改造自然,更要顺应自然孟子以“诚”这一概念论述天人关系,她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她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向,要求人以“诚”这以道德修养达成“天人合一”汉代董仲舒曾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而最早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则是张载,她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诚”,这里指天道,以“诚”为天道,即认为天是真实的而且含有一定的规律明”是对世界的认知在张载看来,天和人全部是实在的,天和人是统一的以后,王夫之、戴震等人,也全部深入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天人合一”这一生态思想我们能够从这多个角度去解读其一,人和万物同质同源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周易·系辞下》万物生生是自然生态的本身功效,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本体论而言,人和万物是同质同源的,人在宇宙中必需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行动,不然就会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其二,人和自然万物是弟兄好友,应相互友爱孔子认为“天”是自然的天她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她主张敬天法天;张载则指出:“民吾同胞,物吾和也《正蒙·乾称》认为全部的人全部是我的同胞,世间万物均是我的好友,应该相互爱惜,尤其是人更应该普爱众生,泛爱万物其三,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追求人和自然的友好《周易·大传》主张:“裁整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强调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发展的愿望张载主张“本天道为用”,《正蒙·太和》把天之“用”和人之“用”统一起来 (二)仁爱万物,珍爱生命孔子提倡的“仁学”关键是探讨人际道德的,但它并不局限于此,儒家将“仁”的道德范围扩展道生命和自然界,强调“仁民”而“爱物”孔子曾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孟子认为,不忍心见到禽兽被宰杀,是有道德的表现她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把“爱物”看作是“仁”的主要内容,她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为人?”《春秋繁露·仁义法》 (三)合理利用,保护动植物。
孟子提倡养护动植物,反对“以利为本”地利用生物,主张将利用和养护结合起来,她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荀子继承和发扬了这种思想,并叙述了怎样去保养和利用她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不失人和”,就能生产出很多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不然,就会造成“天下敖然,若烧若焦”《荀子·富国》的恶果 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的关键哲学看法,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本身的本性为法则道”在老子看来,它是它先于天地存在,是世界万物运行的基础规律,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道是自在自为的,它能够被别物所效法,但自己却别无所法,只能根据本身的本性,遵照自然而然、无为而又无不为的法则,因此说“道法自然” 老庄认为:起初道和人处于原始混沌的统一之中,道、天、地、人融为一体,人经过德表现出一个无为、恬淡、淳朴的自然本性,这是对人本身的一个肯定;以后因为道和人的分离,大家疏远了天地万物,开始迷恋繁文缛节,追求虚文浮华,文过饰非,贪多务得,争权夺利,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甚至相互杀戮残害,人本身所固有的自然本性丧失殆尽。
这正是老庄所深恶痛绝的人类文明产生以后的现实世界,它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否定接着便是人经过天地向着道的回溯,即向着自己的自然本性的复归,大家在返回到自然无为、逍遥无待的过程中,达成“天地和我并生,而万物和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人和道在更高的层面取得了新的统一道法自然”有其消极的一面,它主张人应该摈弃主观目标、愿望和意志,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被动服从自然但在今天,当大家在自然面前意志膨胀、为所欲为时,用它来克服人类惟我独尊、目空一切、不尊重自然的思想倾向却有着主动的意义 (二)节制物欲,节用古代很多思想家全部主张节欲,这种思想客观上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暴殄天物,是历代思想家的共识这方面,道家因为对民众、人性及社会理想的某种不甚乐观的见解,更是尽力主张节制物欲,节用老子《道德经》说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即在有可能引发物欲的地方就开始进行节制另外老子又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台湾学者冯沪祥对这“三宝”的解读是“能够说是环境伦理的三大宝——一曰慈,代表关爱万物生命,二曰俭,代表节省多种能源,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更代表不敢凌驾万物众生。
庄子也一样主张节制,在她看来,节制物欲并不是轻视生命,相反的是,轻视物质利益才是重视生命的本义,人“重生则轻利”《庄子·让王篇》 (三)物无贵贱的道德平等论道家从“道”出发,提出“物无贵贱”的命题,认为天下万物在“道德”面前的地位和作用是均一的道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无差异的境界,也就是一个对天下万物一视同仁的客观无私的境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老子》第23章“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站在“道”的立场来看,世界万物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均等的关系 三、佛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本身不是生态学,但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关键有这么多个方面其一,万物有灵,万物皆有佛性,全部有内在价值佛教认为包含山川、草木、大地等在内全部含有佛性,禅宗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全部是佛性的表现,全部蕴涵着无穷的禅机,全部有着平等的内在价值其二,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生命观佛教的众生平等不但是不一样个体和种族的人的平等,而是超越人的范围,是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包含动植物在以前提下,佛家深入提出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
佛家为此提出了“不杀生”的戒律要求,成为约束佛教徒的第一大戒诸罪当中,诸功当中,不杀第一”《大智度论》第13卷其三,追求“极乐世界”的净土理想净土,指的是佛的居所,也即是佛教徒追求的清净处所为此,佛教徒喜爱在青山绿水间筑庵建庙,为清修发明良好的环境她们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栽花种树,怜惜生命,美化本身及周围的环境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提倡环境保护、美化家园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当然,传统伦理思想丰富多彩,除了儒道佛三家关键的生态伦理思想之外,其它思想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样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难怪西方部分学者研读了东方部分文明古国的生态伦理思想后,惊叹于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所蕴涵的巨大的价值魅力,认为假如能够将其合理地传承、利用并推广,这对于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和重建友好家园将起着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