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90KB
约24页
文档ID:440316747
关于贝氏体的常识_第1页
1/24

贝氏体《材列科修基舷》固态相变转变第八和岛节IlfIlf贝氏体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 体转变之间,又称为中温转变,转变速 率远比马氏体转变低—、贝氏体的形态及晶体学祈上贝氏体祈下贝氏体列粒状贝氏 体祈无碳化物贝氏体乃准贝氏体 祈柱状贝氏体列反常贝氏体固态相变槪1念^: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片固态相变FERRITE SUBUNITBAINITE SHEAF固态相变1•上贝氏体(BJ形成温度较高,多在奥氏体晶界成核,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晶内长大,呈羽毛状 特征典型B上的贝氏体铁素体的惯习面为 符合K・S关系上贝氏体(BJ多在奥氏体晶界成核,自晶界的一侧或两 侧向晶内长大,呈羽毛状特征2•下贝氏体(B下)针状或片状贝氏体铁素体内分布呈一定角度排列的◎碳化物,各下贝氏体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立体形貌呈透镜片状亚结构为位错,贝氏体铁素体与奥氏体的取向关系为 K・S关系,惯习面有{110}p {254}卩{569}『等3. 趙状贝氏体一般是在稍高于上贝氏体的形成温度下形成,由条状贝氏体铁素体与岛状物组成,岛状物多为马氏体和奥氏体,称M・A岛魁状贝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岛状物(M・A岛)4. 无破化物贝氏体在上贝氏体转变区的上部温度范围内形成, 为一组大致平行的贝氏体铁素体条,板条尺 寸及间距较宽,条间夹有富碳奥氏体。

固态相变5. 准上贝氏体由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和条间的残余奥氏体薄 膜组成6. 准下贝氏体在其贝氏体铁素体内按一定角度排列着残 余奥氏体准下贝氏体残奥在其贝氏体铁素体内按一定角度排列着残 荼奥氏体固态相变将钢中可能出现的九种贝氏体归类以上贝氏体为代表:•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 准上贝氏体、上贝氏体;以下贝氏体为代表:•柱状贝氏体、准下贝氏体、特殊下贝氏体、 下贝氏体二、贝氏体的形成过程1・高温范围的转变在较高温度范围内,碳过饱和度较小,贝 氏体铁素体形成后,过饱和的碳可以通过 界面迅速进入奥氏体,并迅速向纵深扩散 若奥氏体的碳含量不高,不会析出碳化物, 于是得到贝氏体铁素体及碳富化的奥氏体, 即无碳化物贝氏体2.中间温区的转变 界面附近的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将伴随着贝 氏体铁素体的生长而显著升高,当奥氏体中析出碳化物,形成羽毛状上贝氏体3・低温范围的转变初形成的贝氏体铁素体过饱和度较大,形 态由板条状转变为凸透镜片状三、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1・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贝氏体形成时应变能小于马氏体转变时的应 变能,而大于珠光体转变时的应变能,贝氏 体转变的上限温度Bs与%之间的温度差小于 TO-Ms,而大于人1-人讥。

2.贝氏体转变动力学贝氏体等温转变不能进行到终了(B转变不完全性)贝氏体转变是在中温区发生的,转变依赖于碳原子的扩散分歧包括: 1.贝氏体的定义切变学派认为,贝氏体是指在中温转变时切 变形成的非片层状产物;台阶派认为,贝氏体 为“共析分解的非片层状产物”固态相变2・贝氏体转变动力学3.贝氏体转变的机制五、贝氏体的力学性能1.贝氏体的强度下贝氏体中碳化物颗粒小、数量多、分布均 匀,对合金强化的贡献较大;上贝氏体的强 度比下贝氏体的强度低2.贝氏体的韧性上贝氏体中存在粗大碳化物,裂纹扩展迅速 下贝氏体的韧性比上贝氏体高得多固态相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