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9156259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要:我国文学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作品有着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了人类的未来,又对自然环境由于人类而逐步变得恶劣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和谐自然文学作品 许多文学作品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了人类的未来。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许多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文学家或向往神话时代初民们的生存状态,或羡慕印第安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或身体力行地隐居于自然山水之中。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 一、中国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论基础 我国早在2500年前

2、的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尤其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观点,成为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彻底的深层生态学思想资源,几千年来惠及国内外各族人民。作为一种宏观的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哲学理论,“天人合一”在我国古代各种理论形态中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儒家的“天人合一”侧重于人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侧重于天道,但“和”却是其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生态智慧。恰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和而不同”、“和为贵”,既包括社会人事也包括宇宙万物。庄子所谓“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至德之世,就是符合生态理想美的社会。 发展到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自然与人的和谐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3、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 二、许多文学作品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了人类的未来。 生态理想是许多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表现自然与人的“间性”关系的生态自然美,在我国传统文学里具有丰厚的思想与创作资源。诗经卷首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反映了我国先秦时代水茂草丰、百鸟和鸣的自然生态美,与在此环境里产生的情爱美、青春美、社会美,共同表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李白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4、,唯有敬亭山。”就抒写了主人公与山在静谧中“相看”而“不厌”的朋友般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人与山之间真正平等共生的自然生态美、社会美与和谐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是写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作者把江南的水乡风光,冒雨捕鱼的渔翁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象一幅烟波垂钓图。新唐书本传称张志和“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可见这首词有借渔家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的意味。“词中的渔父形象,实际上是一个隐士型的渔父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写照。”本诗意在抒情,反映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在现代,反映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与存在之美,首

5、推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对黄河等中国北方五条大河的激情描写,充分揭示了河与两岸人民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表现出淳朴、粗犷、深沉与不屈的民族性格,从一个侧面讴歌了中国人民的生存之美。而在沈从文的边城中,沈从文描绘了一个表现自然之美的“桃花源”。这“桃花源”便是小说中描绘的湖南湘西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小山城“茶峒”是湘西景色的浓缩,满目苍翠的大山、青翠的竹林,清澈见底的碧水,古老的青石,绿水中的船只,还有掩映绿水间的吊脚楼,除此之外,还写了一个与爷孙俩和谐相处的黄狗,这一切,无不反映出作者对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三、许多文学作品对自然环境由于人类而逐步变得恶劣进行了批判 中国古代文人写景

6、更多地是为了抒情,或抒感伤之情,或抒悲愤之情,或抒喜悦之情。而无法涉及到批判环境问题。应该说,对自然生态的批评是西方工业化后出现副作用后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许多文学作品对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改造、竭泽而渔地榨取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违反自然规律和干扰自然进程的科技创造、严重污染自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研制和使用等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社会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判。究其原因,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出现。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作家用丰富的文学情感,把自己走近自然、面对环境破坏的经历叙写出来,显示出一种对人类生存状况和环境危机的深切忧患意识。 我国

7、的一些文学作品,就从不同层面对森林过度砍伐、草原迅速沙化、淡水资源匮乏、黄河源头萎缩、动植物惨遭灭种、城市污染严重等生态现状进行描述和揭示,从而使一些对生态危机尚熟视无睹的人得以警醒,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方面的著名作品有被称为现代文学作品中关注生态环境的最早篇章的叶灵凤的煤烟,它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对煤烟污染空气,损害人们健康的鲜明的环保意识。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仅仅在以上海、南京等都市为中心的沿海地带,现代化飞速而畸形发展着。而中国作家就敏锐地观察到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恶化,并以作品加以描绘,表达深

8、切的忧虑,煤烟可谓第一篇。还有徐刚发表于1988年新观察第2期上的伐木者,醒来!和岳非丘写于1988年初的只有一条长街为长江母亲一份“万言书”。前者通过作者在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地林区的采访,在亲眼感受观察了滥肆砍伐林木。导致自然植被严重破坏的情形,呼吁人们放下砍刀,爱护森林,造福现实和后代;后者也是在细致具体的调查采访之后,沉痛地呼唤人们停止污染母亲河长江。这两部作品,都是作家在清楚地意识和自觉状态下,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呼吁生态环境保护的报告文学,在最初面世之后,就立即以新颖的内容面貌引起了读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王诺: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