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905191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1.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器官和尸体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 像图的一门科学。2. 断层:是根据研究目的的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标本或图像。3. 断面:是指断层标本的表面。4横断面:又称水平面,是指平行于水平面的断面,断层标本和CT、MRI等图像观察其下 表面。5矢状断面:是按人体的矢状轴沿上下方向移动切割所制成的左右侧断面。通过人体正中线 的断面为正中矢状面。断层标本和MRI等图像观察其左侧面,但超声一般观察其右侧面。6眶耳线(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为基线,亦即临 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7. Reid基线(

2、下眶耳线):眼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横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 基线,冠状面标本的常以该线的垂线为基线。8.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重点的连线,以此为基线的断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临床 影像按此基线扫描,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9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 膝、干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10穹窿:是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穹窿脚、体柱三个部分。11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宽阔致密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 肢、膝和后肢三个部分。12. 外囊: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13. 最外

3、囊:评传和外侧的波纹状的突起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的髓质称为最外囊。14. 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15. 旧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16. 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纹状体。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集群运动。17. 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18.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形状不规则,可分为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后角 和下角四个部分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19.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 区。20. 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的腔隙,有顶、底前壁、后壁和左、右 侧壁。21.

4、 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22. 硬脑膜窦:为颅内静脉的一部分,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 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于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23. 脑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内充满脑脊液,此间隙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 隙相连通。24. 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又称脑池。25. 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位于颅后窝下部的小脑与延髓之间,被小脑镰分为左、右侧 部,向前连同第四脑室,向下连通脊髓蛛网膜下隙,内有小脑后动脉经过。26. 桥池:又称脑桥前池,位于脑桥腹侧面与枕骨之间,扁且宽阔,向上连通脚间池,向后 连通小脑延髓池,

5、内有基底动脉通过。27. 脑桥小脑角池:又称桥池侧突,为桥池向外侧的延续。28. 脚尖池:为桥池向上的延续,位于鞍背与中脑的脚间窝之间,两侧经环池与中脑后方的 四叠体池相通,内有动眼神经和基底动脉延续形成的大脑后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 前动脉经过该池的外侧部。29. 环池:包括环池本部和环池翼部。环池本部围绕中脑的大脑脚两侧,连于四叠体池与脚 间池之间;环池翼部向外侧伸向背侧丘脑枕的后方又称丘脑后池。30.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顶盖与小脑蚓上部前缘之间,两端向外侧连于环池翼部,向前外侧 连通于环池本部,向上延续为大脑大静脉池。31. 帆间池:又称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室顶的上方、穹窿体和穹窿

6、连合的下方,两侧为穹 窿内侧缘,后界为胼胝体压部,呈尖伸向前的三角形腔隙;向下连通大脑大静脉,内有大脑 内静脉通过。32. 大脑大静脉池:位于第三脑室的后方,向上至胼胝体压部,内有松果体和大脑大静脉等。33.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是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组成。34. 交叉池:位于是交叉周围。35. 大脑动脉环:是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依次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 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连接而成的动脉环。36. 纵膈:是两侧纵膈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37. CT 的纵膈间隙:是纵膈气管之间的结缔组织间隙(非筋膜间隙),含疏松结缔组织和淋 巴结等,是CT图像上所见

7、的由脂肪、淋巴结等组织所形成的低CT值的非筋膜间隙,包括 气管前间隙、气管后间隙、血管前间隙、主动脉肺动脉窗、气管杈下间隙、后纵膈间隙和膈 脚后间隙。38. 第一肺门:在肺的内侧面(纵膈面)中部的凹陷称第一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 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之处。39. 第二肺门:是肺叶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叶之处。40. 第三肺门:肺段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段之处。41.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是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域肺组织的总称,无论是 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42. 肝裸区:冠状韧带前、后层之间没有腹膜覆盖的部分称为肝裸区。4

8、3. 第二肝门:是肝左静脉、肝中间静脉、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称为第二肝门。44. 第一肝门:位于肝的横沟处,有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内脏神经和淋巴管等出 入之处称为第一肝门。45. 格利森系统(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的各级分支在肝内走行,分 支和配布基本一致,并被结缔组织鞘包裹构成格利森系统。46. 肾前间隙:位于壁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的间隙,内有十二指肠、胰、升结肠、降结肠、 肠系膜血管、淋巴结以及脂肪组织。47. 肾周间隙:位于肾浅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有肾、肾上腺、肾血管、肾盂、输尿管和 肾脂肪囊等。48. 肾周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侧锥筋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9、内无任何器官,仅有脂肪组织、 血管和淋巴结等。49. 膀胱精囊角:膀胱底与精囊之间常有一呈锐角区域充满脂肪组织,正常值为28.5+-4.5。50. 直肠膀胱陷凹: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是男性站立时的最低点。51. 直肠子宫陷凹:位于直肠与子宫之间,是女性站立时的最低点。52. 膀胱子宫陷凹:位于膀胱与子宫之间。53. 肝肾隐窝:在肝右叶与右肾和结肠之间,平卧时是腹膜腔的最低点。54. 胸膜腔: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围成的完全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 互不相通,呈负压,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壁之间的摩擦。55. 胸膜隐窝:不同部分的壁胸膜相互返折移行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呼吸时,

10、肺缘也不能 伸入其内,故称为胸膜隐窝。56. 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57. 椎间孔:由相邻的椎骨上、下切迹围成。58. 椎管:有椎骨的锥孔、骶骨的骶管和椎骨之间的骨连接共同构成的骨纤维管道,起自枕 骨大孔,终于骶管裂孔,其弯曲度与脊柱的弯曲一致,内有脊髓、脊髓被膜、神经根、血管 和结缔组织等结构。59. 肝门静脉窦:肝门静脉一般分为左、右两支入肝,在分支前其管径稍膨大称为肝门静脉 窦。60.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欲学断层,先修整体。 整体与断层相结合,培养断层解剖思维。 标本与影像相结合,完完成从尸体向活体过渡。 理论联系实际。61. 在大脑半球表面主要的的沟裂有外侧沟、中央沟

11、、顶枕沟、中央前沟、中央后沟、距状 沟、中央旁沟、扣带沟、胼胝体沟、扣带沟缘支。62. 在大脑半球表面的主要的回有额叶、顶叶、颞叶、岛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央旁 小叶、扣带回。63. 脑供血的特点: 进入颅内的动脉行程极度弯曲,一般认为是脑动脉无搏动的主要原因。 .脑动脉与脑静脉多不伴行。 脑的动脉来自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且在脑的底部吻合成Willis环(大脑动脉环)。 .脑动脉壁极薄,类似颅外其他部位同等大小的静脉。 .脑浅层的动脉有丰富的吻合支。 脑的血供与颅骨和硬膜的血供彼此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颈内动脉与椎动脉,后者来源 于颈外动脉。 .大脑半球的动脉可分为皮质支(营养皮质及其下的髓

12、质)和中央支(营养基地核、内囊 以及间脑)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 .皮质血供较髓质丰富,以视皮质最丰富。 .脑的静脉与硬脑膜静脉窦无完整的静脉瓣,但在某些部位(如上矢状窦的静脉入口处), 却又能起导流作用的瓣状结构存在。 脑毛细血管的内皮为紧密连接,无窗孔,周围被交织细胞的足板所包绕,构成血脑屏障。 但但在某些区域缺乏血脑屏障,包括:松果体、下丘脑和正中隆嵴、神经垂体(垂体后叶、) 延髓最后区、后连合、终板、脉络丛等。64. 颈内动脉依据行程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前床突段和终末段。65. 中央沟在横断面上的识别: .沟的深度:中央沟较深,自外侧向内侧延伸,并可有一条(中央沟)或两条(中央前、

13、 后沟)与之伴行。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中央前回较中央后回宽厚,两者之间的沟即为中央沟。 .沟的位置:一眶(眦)耳线为基线的横断层面上,中央沟均位于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德2/5 与后 3/5 交界处。66. 上纵膈的结构自前向后可分为五层:胸腺层、静脉层、动脉层、气管层食管层。67. 右肺肺段(10 段): 尖段(S I) 后段(SII) 前段(SIII) 外侧段(SW) 内侧段(SV) .上段(SW) 内侧底段(SW) 前底段(S哪) 外侧底段(SIX) 后底段(SX)68左肺肺段(810段): 尖后段(SI+II) . 前段( SI) 上舌段(SW) . 下舌段( SV) .上段(SW) .内

14、侧前底段(SW+哪) 外侧底段(SIX) 后底段(SX)69. 肺根内诸结构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下肺静脉;自上而 下左肺根的结构依次为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左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自上而下右肺根 的结构依次为上叶支气管、右肺动脉、中间支气管、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70. 心底血管的排列:自右向左依次为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71. 心室、心房的位置关系:右心室位于最前方,左心房位于最后方,右心房位于最右侧,左 心室位于最左侧。房室间隔从左外侧与中线约夹45 度角,分别隔开两侧的心房与心室。同 侧的心室与心房呈现出左前与左后的位置关系。72. 肝裂: 正中裂:

15、又称为主门裂或Cantlie裂,肝膈面为下腔静脉左壁至胆囊切迹中点的连线,脏 面由胆囊切迹经胆囊窝中份,越横沟入腔静脉。 左叶间裂:又称脐裂,肝膈面镰状韧带左侧lcm处与下腔静脉左壁的连线,脏面则为杆 圆韧带裂。 左段间裂:又称左门裂,肝膈面为下腔静脉左壁与肝左缘中、上1/3交界处的连线,转至 脏面再横行至左纵沟。 背裂:上起自肝左、肝中间和肝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处,下至肝门的弧形线,即尾状叶 的周界。 .右叶间裂:又称为右门裂,肝膈面为下腔静脉右壁与胆囊窝中点右侧的肝下缘中、右1/3 交点的连线,转至脏面连于横沟右端。 右段间裂:又称为横裂,肝脏面为横沟右端与肝右缘中点的连线,转至膈面连于正中裂。73. 肝门静脉:在第二腰椎提的右侧、胰颈的后方,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或 由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三者汇合而成。74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依据行程分为四个部分,即横部、角部、矢状部(又称脐部)和囊 部。75.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出现的标志性意义: 肝门静脉已出现或将在下一层面出现。 第一肝门出现或将在下一层面出现。 .左叶间裂出现分为左外叶和左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