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尧菊香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882494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尧菊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尧菊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尧菊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尧菊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尧菊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尧菊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尧菊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次破茧成蝶的教学历程掌声同课异构教学的生命历程一、咀嚼文本养蚕的季节,蚕宝宝经历了一次一次的蜕皮,徐徐长大,最后变成长了翅膀的飞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南国的冬季,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如同蚕宝宝一样,蜕皮,蜕变,只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通惠小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在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的一次考试,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当天晚上,我捧起河北作家董保纲的掌声,躺在床上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泪水溢满眼眶,文中的英子就如在我的身边小步地挪动着。而在那一刹那,我觉得英子就站在我面前。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进

2、入了文字的内心世界,眼前表现出一幅幅画面,英子的形象逐渐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高大起来,鲜活起来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备课时,我问自己:掌声这课的感人之处到底在哪儿?最终定位是:在残疾女孩英子最脆弱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全班同学即时地用掌声鼓励了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健康的人,他们很难体会到一个残疾的、内心自卑的孩子走上讲台、亮相那一刻的艰难与尴尬。于是,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次掌声前的体会上、放在对英子害怕、自卑的描写上。为了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体会到英子上台那一幕的艰难,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我想:若抓住13节中描写英子的句子来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就会逐步地融入英子这个角色。于是这

3、阵骤然间响起的掌声就不但仅是文本上的这几个字,在那一刻,学生的内心也已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他们给英子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和保护!假如学生能从中学会怎样对待弱势群体,那它的意义就非常长远了。通过反复咀嚼文本,我认为应通过本文词语教学,初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文中两次掌声来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分担英子忧郁与痛苦,分享英子的阳光和自信。二、磨课历程从个人研读文本到教案的初步形成,我查阅了很多相关掌声的教学设计和名家上课实录,拜读了作家董保纲创作的掌声原文。从第一次试教到的展示,这课我试上了1次。第一次暴露了很多的问题,也伴随着我的思索。它的表现,逐渐变得理性、合理。一、

4、在“华”与“实”之间摇摆我执教的是掌声的第二课时。与很多人一样,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为了把我认为最精彩、最靓丽的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反应出时间不够。也就是说,我的课时容量是很大的,一课时难以完成内容。课后,认为:1课时观点不强。一节课四十分钟完成60分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下来各个环节如“蜻蜓点水”,不到位,品读不够充分,品读在艰难实行。 2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注重了言语内容,缺乏对言语形式的注重,也就是缺乏语文意识,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如:描写英子的忧郁和自卑段落,教师只注意引领学生去体

5、会,去品位英子怎样忧郁,怎样自卑,而对作者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没有实行深入的探究。那么,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究竟追求怎样的课堂?我在“华”与“实”之间摇摆。于是,在反思中又有了这样的文字: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却未必人人做得到。就如我的做法,安排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就像烹制了精美的拼盘,却并未真正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少什么营养。学生主体已在我的课堂上缺失。2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量,什么都抓等于什么都没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课如做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不应是我的风格。不如追求实实在在,做足一点,让学生一课一得。3第二课时有它自身的特点,

6、教师要有课时观。第二课时中杂揉了第一课时的内容。我想,这次上课,我就上出第二课时的语文味吧。二、在“实”与“精巧”之间追寻经过对第一次试教的反思与修改,我将第一课时教学预案实行了调整,并再次请教研组长覃咏梅指导,通过组长的指导,我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课时观,教学的环节清晰起来,教学的细节明朗起来。但是怎样更好的把这些落到实处,得靠自己的消化和整理。在“同课异构 ”教学研讨课上,我觉得自己有几个地方做的还是比较“巧”的,请看我的课堂回放:1词语教学要精巧出示:生字新词小儿麻痹症 镇定 落下残疾 热烈 鞠躬忧郁 持久 讲述犹豫 微笑读准字音师:老师这里有三竖排词语,谁能把第一竖排读给大家听。(生读)

7、师;“落”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这个字读落(lao),在生活中,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怎样?生:落(luo)下来。师: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专心,走着走着就生:落(la)下来了。师:指名读第二、三排的词语师:请全班齐读词语读懂理解师:这些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读明白它,读懂它。师:有一个词语的的意思是说遇到事情一点儿也不慌张,非常沉着,这个词是生:镇定师:有一种病毒侵入骨髓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病就是好了也会落下残疾,这就是生:小儿麻痹症整合使用师:现在老师请全班男同学读左边词语,女同学读右边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生读)生:都是描写英子的。2阅读指导要精妙这节课,进入精读

8、环节时,花了近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13节,边读边勾画出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因为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时间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所以能够较好地“深入”文本,进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比较全面、具体。此外,在全课的教学中,我还使用了指名读、齐读、生范读、师范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多种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形式,促成了学生与文本较为亲密的接触,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接触中,较好地表达了师生走进文本,努力实践着“言”“意”兼得。在组织学生进入精读课文的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英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找出掌声前描写英子的的语句。先用横线画出来,并用一两个词概括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在组织学生交流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时,当学生找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两句话后,我故意装着疑惑不解的样子:“这我就纳闷了,这些句子里并没有出现忧郁、自卑这两个词,你怎么就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呢?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写出来的呢?”一个“纳闷”表面上看是我在向学生示弱,实际上我这句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重点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又如当学生抓住“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英子立即把头低了下去。”这句话中的“低”字品味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后,我

10、做了这样的评价:“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一个低字就把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看来啊,有时候写文章用词不在于多,不在于美,而在于准。”抓住一个“低”字,这样就巧妙的一语道破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特征,一语道破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课后反思教案设计得再好,但没有执教者灵动、智慧的演绎,课堂是无论如何也精致精彩不起来的。所以在本节课是也是有一些遗憾的。遗憾之一:开课前,我没有花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不过学生在第一课时时,读得不够,对于刚刚接触到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假如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作为第二课时的深读、品读时,想“出彩”是出不了的。这也是这节课的尴尬。遗憾之二:牵引显得

11、有些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放得不开。遗憾之三: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有时间来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点上,进而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追求精致和精彩,让教与学浑然一体,让我的课堂评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机智鲜活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将是我一生中教学修炼的功课。磨课感言对掌声的思考暂告一段落。但接近半个月的磨课历程,让我的教学设计从幼稚、简单逐渐走向丰满、成熟,让我在教学的困惑中反思、自省、提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我聚焦教学,并有了这样的理解:好课是“磨”出来的:走过以后,再回过头来,风景是美好的。选课是结茧,磨课在

12、破茧,做课就是美丽的兑变,过程虽然痛苦,收获的却是快乐和思考,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教育历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开课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教育的激情,给了我成长的快乐。它磨练了我的慧眼,唤醒了我的批判精神,让我在语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走得更潇洒。 让我们记住窦桂梅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对你们最好的炼炉。”课堂,永远是我们锤炼自己的最正确舞台,“家常课”是小舞台,“公开课”是大舞台。不管舞台大小,也不管台上台下,敬业的“演员”会同样认真地在这块阵地上反复摸爬滚打,练就过硬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牢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底色”的教学宗旨,始终表达课堂的真实、纯净,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绽放出花儿一样美丽的青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充分实现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通过这次磨课历程,我深刻的感受到上好一堂公开课: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离不开长期的积累,离不开助推力,离不开深入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