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抗规与砼高规不一致条文汇总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2.50KB
约5页
文档ID:438769371
抗规与砼高规不一致条文汇总_第1页
1/5

《抗规》与《砼高规》不一致条文汇总序号项 目GB50011—JGJ3—执行建议1平面凹凸不规则凹进尺寸l与总尺寸Bmax之比,l/Bmax>0.3(表3.4.3-1)6、7度l/Bmax>0.35;8、9度l/Bmax>0.3(表3.4.3)按《砼高规》2侧向刚度不规则(各类构造)相邻层刚度比<0.7或与相邻上三层平均刚度比<0.8(表3.4.3-2)1.框架构造同《抗规》;2.带剪力墙的构造:考虑相邻层的层高比后的刚度比,一般状况<0.9;相邻层高比>1.5时<1.1;底部嵌固层<1.5(3.5.2条)按《抗规》《砼高规》带剪力墙的构造,当层高比>1.5时不合理)3位移比上限不适宜不小于1.5(3.4.4—1.1)条)A级高层不应不小于1.53.4.5条)按《砼高规》当位移角不不小于限值的40%时可合适放宽,但不不小于1.64转换构造构件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放大系数根据烈度高下和水平转换构件类型、受力状况、几何尺寸等取1.25~2.0(3.4.4—2.1)条特一、一、二级分别取1.9、1.6、1.3(《抗规》中无特一级)(10.2.4条)按《砼高规》5单薄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不不不小于1.15(3.4.4—2条)1.25(3.5.8条)多层按《抗规》,高层按《砼高规》6不考虑P—Δ效应条件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初始弯矩的10%时,即≤0.1时(3.6.3条)。

对框架构造;对带剪力墙构造(5.4.1条)按《砼高规》7竖向地震作用验算范畴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构造及9度时高层建筑(5.1.1—4条)7度(0.15g)、8度和9度的大跨度和长悬臂构造及9度高层建筑(4.3.2条);此外,跨度>8m的转换构造构件(4.3.2条文阐明和10.2.4条);7度(0.15g)、8度时连体构造的连接体(10.5.2条)和6度及7度(0.10g)的高位连接体宜考虑(10.5.3条);以及7度(0.15g)、8、9度时的悬挑构造也宜考虑(10.6.4—4条)按《砼高规》8与否考虑偶尔偏心未做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4.3.3条)按《砼高规》序号项 目GB50011—JGJ3—执行建议9作小震下弹性时程分析计算的工程1、甲类建筑;2、下列高层建筑:8度Ⅰ、Ⅱ类场地和7度H>100m;8度Ⅲ、Ⅳ类场地H>80m;9度H>60m;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5.1.2—3条)1、甲类建筑;2、高度较大(同《抗规》);3、竖向不规则的高层构造;4、复杂高层构造(4.3.4—3)上述规定6度可除外按《砼高规》10最小剪重比表中“扭转效应明显”鉴定前三个振型中二个水平方向的振型参与系数为同一种量级的构造(5.2.5条文阐明)。

位移比>1.2的构造(4.3.12条文阐明)按《砼高规》11部分框支剪力墙构造的框支层层数底部一层或二层(表6.1.1注3)8度宜≤3层 ,7度宜≤5层,6度可合适提高(10.2.5条)按《砼高规》12由框架和剪力墙构成的构造设计规定1、 剪力墙构造中仅存在个别或少量框架时:按剪力墙构造设计剪力墙抗震级别按剪力墙构造拟定;框架抗震级别参照框—剪构造拟定2、 MK/M0≤50%时:按框—剪构造设计3、 MK/M0>50%时:框架抗震级别按框架构造拟定;剪力墙抗震级别与框架相似;位移限值按框架构造与框—剪构造内插其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值,宜采用框架构造模型和框—剪模型两者计算成果的较大值(6.1.3—1、6.2.13—4条及其条文阐明)式中:MK—底层框架承当的地震倾覆力矩;M0—构造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1、MK/M0≤10%时:按剪力墙构造设计剪力墙抗震级别、位移角限值等按剪力墙构造拟定;框架抗震级别、合用高度按框—剪构造拟定;并进行0.2V0调节2、10%

4、 MK/M0>80%时:按框—剪构造设计框架抗震级别、合用高度按框架构造采用;剪力墙抗震级别、位移角限值按框—剪构造采用这种构造抗震性能较差,不主张采用(8.1.3条及其条文阐明)按《砼高规》13裙房“有关范畴”的抗震级别不低于主楼“有关范畴”指主楼周边外延3跨且≥20m的范畴(6.1.3条文阐明)有关范畴”指主楼周边外延不少于3跨的范畴(3.9.6条文阐明)按《抗规》14±0.00为嵌固端时地下一层抗震级别同上部构造(6.1.3—3条)地下一层“有关范畴”内同上部构造有关范畴”指主楼周边外延1~2跨的范畴(3.9.5条文阐明)按《砼高规》15地下一层侧向刚度取值的“有关范畴”地上构造(含裙房)周边外延≤20m(6.1.14条文阐明)地上构造周边外扩≤3跨(5.3.7条文阐明)按《砼高规》序号项 目GB50011—JGJ3—执行建议16剪力墙间距限值6、7度8度9度6、7度8度9度按《砼高规》框—剪构造现浇4B3B2B框—剪构造现浇4B且≤50m3B且≤40m2B且≤30m装配整体3B2B—装配整体3B且≤40m2.5B且≤30m—板柱—墙3B2B—框支构造落地墙1~2层框支:2B且≤24m框支层2.5B且≤24m2B且≤24m—≥3层框支:1.5B且≤20mB为房屋宽度。

6.1.6条、6.1.9-4条)(8.1.8条、10.2.16条)17装配整体式楼屋盖合用范畴本规范仅合用于采用符合规定的装配整体式楼屋盖(6.1.7条文阐明)高度不不小于50m且为6、7度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屋盖(3.6.2条)按《砼高规》18装配整体式楼屋盖规定应采用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剪力墙的可靠连接配筋后浇带层厚度应≥50mm(6.1.7条)1、 预制板在梁上支承长度≥50mm;2、 预制板板端留胡子筋长度宜≥100mm;3、 预制板板端堵头深度宜≥60mm;4、 预制板间缝宽宜≥40mm,并缝内配筋;5、 配筋后浇带厚度应≥50mm,配Φ6@200双向钢筋网,钢筋锚固在梁或墙内(3.6.2条)按《砼高规》19“强柱弱梁”验算;框架梁、柱、框支柱、连梁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等剪力设计值的取值各烈度、抗震级别均可采用增大系数法,但对一级和9度当不满足增大系数法时,需符合按实际配筋面积和材料强度原则值计算的规定(6.2.2、6.2.4、6.2.5、6.2.8条)1、 一级和9度时按实际配筋面积和材料强度原则值计算的规定2、 其她状况时按增大系数法的计算规定6.2.1、6.2.3、6.2.5、7.2.6、7.2.21条)。

按《抗规》20剪力墙最小厚度构造类型部位墙型抗震级别墙厚(mm)按《砼高规》但应满足稳定性验算规定《抗规》《砼高规》剪力墙构造底部加强部位一般墙一、二级应≥200,且宜≥h/16应≥200三、四级应≥160,且宜≥h/20应≥160一字墙一、二级应≥200,且宜≥h/12应≥220三、四级应≥160,且宜≥h/16应≥180其他部位一般墙一、二级应≥160,且宜≥h/20应≥160三、四级应≥140,且宜≥h/25一字墙一、二级应≥160,且宜≥h/16应≥180三、四级应≥140,且宜≥h/20应≥160框剪构造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应≥200,且宜≥h/16应≥200三、四级应≥160其他部位应≥160,且宜≥h/20应≥160板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应≥180,且宜≥h/20,当H>12m时应≥200应≥200三、四级应≥160其他部位应≥160注:1、h指层高和无支长度的最小值;H指房屋高度 2、《砼高规》规定必须满足稳定性验算序号项 目GB50011—JGJ3—执行建议21连梁刚度折减计算地震内力时,连梁刚度可折减,折减系数不适宜不不小于0.5;计算位移时,连梁刚度可不折减(6.2.13—2条文阐明)。

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时,连梁刚度予以折减,折减系数 不不不小于0.5(6、7度可取0.7,8、9度可取0.5);重力荷载和凤载下的作用效应不适宜折减(5.2.1条文阐明)按《砼高规》22剪力墙分布筋排数墙厚>140mm时应双排布置(6.4.4—2条)不应单排墙厚bw≤400mm时可双排;400mm700mm时宜四排(7.2.3条)按《抗规》23剪力墙竖向分布筋不适宜不不小于10mm,不应不不小于8mm,不适宜不小于0.1bw(6.4.4条)不应不不小于8mm,不适宜不小于0.1bw(7.2.18条)按《砼高规》24剪力墙构造边沿构件范畴按《砼高规》25剪力墙按柱设计条件hw/bw≤3时应按柱设计当bw≤300mm时宜全高加密箍筋(6.4.6条)hw/bw≤4时宜按柱设计(7.1.7条)按《砼高规》,但bw≤300mm时全高加密箍筋26框—剪构造的剪力墙楼面暗梁高度不适宜不不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6.5.1—2条)可取墙厚2倍或与框架梁等高(8.2.2—3条)按《抗规》27板—墙构造中宜采用梁板构造的部位地下一层顶板(6.6.2—4、6.1.14—1条)。

房屋顶层及地下室顶板(8.1.9—2、3.6.3条)按《砼高规》28板—墙构造中柱帽(托板)设立8度宜设立柱帽(托板)(6.6.2—3条)7度宜设立柱帽(托板),8度应设立柱帽(托板)(8.1.9—4条)按《砼高规》29板—墙构造中柱上板带暗梁设立无柱帽时应设构造暗梁(6.6.4—1条)柱上板带中应设立构造暗梁(8.2.4—1条)按《砼高规》30柱上板带暗梁的箍筋设立箍筋d应≥8mm,间距宜≤h,肢距宜≤2h,在暗梁两端应加密(6.6.4—1条)《砼规范》:加密区长3h,箍距≤100mm,肢距≤250(11.9.5条)计算不需要时:d应≥8mm,间距宜≤h,肢距宜≤2h;计算不需要时:d应≥10mm,间距宜≤h,肢距宜≤1.5h(8.2.4—1条)按《抗规》和《砼规范》31框支柱的顶层柱上端和底层柱下端的弯矩增大系数一、二级分别为1.5和1.25(6.2.10—3条)一、二级分别为1.5和1.3(10.2.11—3条)按《砼高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