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7785682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秦训刚 一、原始的诉求 我读中学的时候,数学是强项。1972 年春天高中毕业,进入中师学习,同年年底分配到家乡一所初中任数学教师,三年后改教语文。再过两年,恢复高考,我成为华中师大中文系1977 级学生,毕业后,先后在湖北省两所知名重点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直到1998年调入省教研室做教研员。 站在语文本位看,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兴趣和教学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是数学逻辑从思维方式上对我后来的语文教学和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从文本解读到语文宏观问题探究,我都习惯于探究问题的内在联系,寻求其逻辑支点,努力把问题研究和实践建立在理性和自觉的基础之上。二是数学

2、语言的价值追求极大地影响了我,以至于言语表达上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逻辑内涵,追求简练达意。而大学四年又培养了我对中外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兴趣,我的言语表达方式又有新的向往。记得在执教中学语文的过程中,凡是经典作品,即口诵心惟,寤寐思服,直到陶醉感动得不能自已,再寻找一个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至于实用文体,则致力揭示文本的内在联系,用思维的魅力吸引学生。作文教学重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用心思。这样的教学生活,真还有手挥目送的幸福感。回顾近二十年的讲台生活,最值得欣慰的是我的语文课堂总是受到学生的喜爱,若因病因故不能按时上课,他们就会引领而望。 后受到声势渐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语文教学的苦难与困惑与日俱

3、增。应试教育在教学层面的表现方式是用考试手段来代替教学过程,就好像用冲刺的方式对付三千米长跑一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成为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业绩辉煌;然而,“这不是我的所爱”,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太简单、太平庸,学生也太苦、太乏味。 正反两方面的体验,使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最原始的心理诉求,就是觉得教语文应该快乐,有幸福感、有成就感。 二、打造自己的GPS 我建立在理性和实践基础之上的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则是伴随着第八轮课程改革开始的。 20 世纪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好发生在社会对语文教育众口一词的指斥之际。那时我刚调入省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员,有机会周期性地接受教育部课程改革培训,培训

4、内容有两点给我很大的冲击:一是工程院院士做学术报告,为建设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做理论建模,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建构具有全球价值视野的语文文化。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研究中去。 学习、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我将语文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一一梳理,列出十个问题,逐一进行研究追问,先后编著出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后来这两本书获教育部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奖和畅销书奖。在这个过程中,我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2008 年出版专著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形成了在新课程话语背景下关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的系列见解和主张。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有一个

5、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有一套相对封闭的知识链,知识之间有前后因果,能逻辑渐进。语文课则不同,它没有作为学科要素的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当然也就没有隐含在知识系统背后的独特思维方式,因此,语文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教育部在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进行修改的数年中,组织课程专家攻关,希望建立一套语文知识系统,最后还是放弃了。这就是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内容标准”的原因。解读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性质的表述,我认为,语文课程是通过以读写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其人文精神的课程,是人文科学领域一门具有独特功能的育人课程。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使笔者体会到:只要从“育人”的视角关照语文、建构语

6、文,语文教育的一切领域就会充满活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的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系列变化,梳理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语文教育要有正确的多元的价值取向。用构建人文精神来衡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传统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失之单一。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增容教学中的价值系统。在语文文化层面,尊严和幸福、理性和宽容、诚信和责任、理解和关爱、生命意识、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都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语文教师要把“书”读好,要把教学文本读懂、悟透;进入课堂程序,要依据学生发展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我看来,“书”和“人”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原点

7、意义,从这里出发才有真正的创新和有价值的教育实践。 第三,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教学内容问题。因为没有固定的内容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质量决定语文教学效益。建构语文教学内容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任务,语文教学和研究要把兴奋点和智慧集中到教学内容的建构上面来。 第四,阅读和写作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素养提升的途径。语文素养的核心是阅读和写作能力,从人的发展来判断,最有效的阅读是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最优秀的作文是学生个性和生命的表达。 第五,牢固建立语文学习的过程意识。要用一个个真实有效的过程呈现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能力;要创设平凡、真实、快乐

8、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进入鲜活的文本情境,切身体验,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生发梦想。 第六,构建语文知识教学新思维。语文知识应该是广义的、动态的,包括必要的语文常识、字词、文句、篇章结构等,听说读写的支撑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等等。语文知识教学重在积累和建构,建构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于支撑读写实践,在于建构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七,优化语文教学评价。我坚定地认为:无论是课堂上评点学生成绩、表现还是阶段性书面鉴定,都要以学生尊严、学生发展为根本尺度,以多元化、多向性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结果性兴趣,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 第八,课程实施也应成为语文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9、。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成长,与课程一同发展。因此,语文教育的观念、策略和方式方法都要在“发展人”这一根本点上得到解释;要充分意识到群体无意识的危害,坚持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符合课程性质和遵循教学规律三个维度上合乎情理地解释自己的观念行为,逐步走向理性和自觉,做思想型教师。 这八条就是我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理想,也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为自己打造的观察、定位语文教育实践和建设语文教学文化的GPS。 三、教研观察与实践 我把所追求的新课程语文教育理想同教育实际联系起来,审视语文教育传统与现状,特别是观察分析语文课堂,与省内外语文老师和同仁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因为工作职责和自己忝列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近十年来

10、,我给中学语文教师做过百余场专题报告。这些报告建立在新课程基点之上,熔铸了一线教师课堂智慧,受到了好评。钱华老师在博文中写道:“昨天听了湖北省教研室秦训刚老师的讲座,他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沉浸在他的理想化的语文教学意境中。那颇具孩子气的笑容和他灵动的授课内容相得益彰。感觉秦老师是个很洒脱的人,他的洒脱来自于对自我的高度认定,来自于对问题的高屋建瓴。他的观点新颖而深刻,让人由衷地感佩。”石义中老师评价道:“秦老师的讲解字字珠玑,句句精辟,触及的都是教师们最敏感、最困惑的部位。他像一位指点迷津的智者,深入人心,让人大彻大悟。”湖北沙市一中李萍老师说:“喜欢听秦训刚老师的课,是因为他常常给我以希望

11、。秦老师的理想一定是所有热爱语文、热爱文化的教师的理想。他的八点希望,将是丹柯火热的心脏,它的亮度是以让我们追随。” 我的教研实践,主要集中在课堂观察和建构上。努力在自己认定的理想框架内,通过教学视导和组织主题教学研究活动,从微观层面上探索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就阅读教学而言,着力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和内容选择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环节,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夫。教师需将文本的个性特质解读出来,再依据学生需求选择恰当内容进行教学。针对文本解读的积弊,我主张解读文本要有多向性视点、多层面思维。多视点包括社会学视点、人文文化视点、现代性视点、审美视点和文章学视点;思维方式

12、不仅要有原则性思维,还要有技术性思维和情景式思维。这样为文本解读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层面的支持;同时我还选择若干课文文本,做文本解读示例。 众所周知,语文课受欢迎的程度比较低,原因之一是内容缺乏新鲜感。学生借助注释都能看懂课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总是用某种固定思维、用同一套话语系统解读、教授丰富多彩的文本,那语文课堂的乏味可想而知。为使语文课堂内容和表达方式生生不息,我从语文课堂的微观层面,提出语文教学的“ 四化”主张。其一,熟识的文本陌生化。通过建立在特定需求、不同视角、不同逻辑基点上的文本解读等策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丰富多彩。其二,熟悉的策略个性化。即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育

13、对象,在教师个人素养、个性风格支持下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使相同的策略以不同的内涵和方式得以呈现。其三,知识工具人文化,人文内容知识化,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实践层面得到统一。其四,三维目标一体化。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必然有相应的方式方法,必定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必然伴随相应的情感态度,必然有特定的价值取向;从教学过程角度看,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有效课堂的基本保证。按照这样的主张,我们组织案例研讨观摩,取得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 第二,调适课堂教学行为 按照新课程理念,要保证语文教育质量,除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是重要途径之一。结合我省学科教学重大研究项目,我和我的团队编写出版了

14、湖北省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标准及案例一书。我的理想是:实施有效教学应该有一个效益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有一个途径,这个途径要明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或者“可以怎样做”,于是就得有一个教学行为标准,通俗地说叫作动作标准,就像跳水运动员在空中做什么样的动作做得怎么样决定他的成绩一样。这样,就把课堂教学达到最好效益的关键因素具体化为一项项教学行为策略和一个个教学过程。行为标准集成基于课程标准的普适性教学行为和基于教材单元或模块的个性化教学行为。这项成果在全省推广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第三,转换课堂话语方式 理念、内容和行为的变化必然发生部分话语方式的转换。比如,教爱莲说,有一个传统的总结性提问:“

15、作者笔下的莲花表现了君子什么样的高贵品质?”这个问题在现在的课堂上常常这样表述:“莲花的君子之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后者将“君子之德”作为作者的一种价值追求,克服了独尊和绝对化思维,传达出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养成学生“开放的心态”。在对这样的语文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我也逐渐建立起新的话语方式,课堂评点深受老师欢迎。 新课程实施以来,追求和实践新课程语文教育理想获得的一些成就感,让我对语文教育事业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产生职业幸福感。语文教育“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园”永远值得憧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语文教育和研究需要有问题意识,需要有批判精神,需要有实践取向,这也是我对语文事业行为方式的不懈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