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的认知主义•读《布鲁纳教育文化观》——读《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札记之一布鲁纳的认知主义•读《布鲁纳教育文化观》布鲁纳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真正将目光投向教育学的杰出心理学家他一生写作不辍,著作宏富,在所有的著作中,有两本特别重要,一本是早年的《教育过程》,一本是晚年的《教育文化》,这两本书代表了布鲁纳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布鲁纳的这两本书合二为一,取名《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方便读者进行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布鲁纳的教育文化观但要用简要的语言将布鲁纳的两个主要思想表述清楚并不容易,所以决定写两篇读书札记,一篇针对他前期的《教育过程》,另一篇重点学习他后期的《教育文化》一、《教育过程》出台背景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得美国朝野大为震惊,担忧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苏联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发射卫星上落后于苏联,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了与苏联抗衡,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此外,20世纪以来以杜威“儿童中心主义”为指导的美国教育,已积结了许多弊端,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因此,建立一种高质量、重智育的教育新体系,已成为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1959年,美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了有关教改的讨论会,美国科技学术界35位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布鲁纳任大会主席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改进中小学学科,特别是数学和科学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问题会后,布鲁纳以自己的结构论思想为主导,综合了专家们在会上发表的意见,写出了《教育过程》这本名著,于1960年出版,很快传遍全世界这本书被列为“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被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同时也掀起了对其理论研究的高潮他关于精选教材、发展智力、发现法教学、螺旋式课程编排等研究,至今仍对西方教育理论产生着影响二、布鲁纳的认知主义教育思想围绕着课程改革这个主题,布鲁纳透过《教育过程》这本书,阐述了他的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如下:1.学习任何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知识总是有结构的,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构造的一种主观模式合理的知识在于主观模式或者说结构能与客观事物相符,能很好地说明事物既然知识是由人来构造的,那么就应为学校的课程设计最好的知识体系。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以数学中的解方程为例布鲁纳注意到,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排列起来,从而使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在求解未知数过程中,可以运用三个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三个基本法则所体现的思想,他就能认识到,所要求解的“新”方程式完全不是新的它不过是一个熟悉的题目的变形罢了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结构不过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此而已学科的基本结构起到把错综复杂的教学内容“单纯化”的作用,这种单纯化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性的效果例如,物体的落体运动,单纯化后,可以以公式来替代,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和记忆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使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包括技能的迁移和态度、方法的迁移等等,便于学习者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扩大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布鲁纳将学科结构的价值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懂得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整个学科比方说,一个国家要生存就必须进行贸易,这是一个基本的观念,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过去的鸦片战争、如今的贸易摩擦等一系列事件;第二,对人类记忆的研究表明,一件件放进构造很好的模式里的东西更容易记忆。
没有人会傻到去记住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在什么位置,只要记住并会使用落体的公式就可以了基本原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证我们不会将某件事情彻底遗忘,残存的记忆会在我们需要是重新构建细节还以落体为例,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你已经将先前物体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位置忘记了,但落体公式还会帮助你重新回忆起这一过程换句话说,高明的理论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理解某个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第三,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迁移的基础第四,可以帮助我们审视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看它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2.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布鲁纳强烈感到,美国的学校也许因为以过分困难为理由,把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推迟了,因而浪费了宝贵的岁月他以其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为基础,从3个方面论证了儿童早期学习的可能性1) 智力的发展布鲁纳认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那么教给任何特定年龄儿童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其实,这个“任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翻译工作2) 学习的行为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3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1)新知识的获得;(2)转换;(3)评价。
新知识往往与以前学习的知识不一致,或是它的替代也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转换是学习的第二个方面,它是处理知识使之适合新任务的过程转换一般涉及到处理知识的各种方法,如外插法、内插法或变换法评价是学习的第三个方面,它要核对一下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这个任务布鲁纳感到,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常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3) “螺旋式课程”布鲁纳认为,学科的教学应该尽可能早开始,并要采用智育上正确的形式,而且还应同儿童的思想方式相符另外,要让这些学习内容在以后各年级中扩展、再扩展这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及教材编排不仅要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和特点,而且还要遵循每门学科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连续性,使教材成为一套螺旋式的课程系统3.直觉思维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特征的,步骤是明显的在这种思维过程中,人们能比较充分地意识到所包含的知识和运算而直觉思维则迥然不同,它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直觉思维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不确定时间和地点的感知,也就是有人说的第六感,或“灵感”;二是多以朝气蓬勃的形态作为形象而思想出来;三是较难将其语言化,思维者很难向人说明是采取了什么程序达到了思维的结果。
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的,它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技术和技巧在教育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一是应给予直觉思维以适当的地位;二是提供教材的结构;三是描绘丰富的图像;四是鼓励有组织的推理;五是或用发现法4.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内在的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运用奖赏或竞争等外在动机的收效是有限的,也是不能保持长久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1)好奇心可以说是内在动机的原型即当我们接触到不明确事物或未完成的事态时,就会引起好奇心这时受好奇心的驱使,探索未知的行为过程或结果,可使人获得满足感;(2)上进心在很多情况下,儿童由于技能的进步或解出难题等而会产生喜悦之感;(3)羡慕幢憬理想人物儿童常以父母或教师为理想人物,常想长大以后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这种想提高自身,幢憬理想人物的愿望,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4)朋友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与朋友之间相互合作协助下完成自己的理想目标能引起内在动机的刺激特点一般有“新奇”、“惊奇”、“复杂”、“趣味”和“矛盾”等等它们一般可以引起学生内在的动机,引起学生思考5.教师、教学装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布鲁纳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教师的模范作用直接影响到他所教的学生能否感受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也影响到了他的学生是否肯冒风险,大胆地去设想,去运用直觉思维另外,他还认为,“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近年来,教育中讨论的一个热点就是议论如何利用装置来辅助教学过程布鲁纳认为,可用的装置种类很多,但主要有三种:(1)替代经验的装置;(2)有利于掌握现象根本结构的装置;(3)引导学生理解他所看到的事物的概念化结构的装置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把这三种类型范围内的辅助装置称之为模型装置的话,那么还有一种装置布鲁纳称之为戏剧式装置布鲁纳强调,装置本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目的,而且如果好的装置不能同教学的其它技巧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人们陷入极端的被动局面因此,布鲁纳十分强调教师与教学装置的密切结合,开发辅助工具时要考虑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和教学辅助工具不需要、也不能发生冲突三、影响与反思《教育过程》于1960年发表后,一个声势浩大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改革立刻在美国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随之而来的其它一些国家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教育改革运动,像日本、英国、法国、苏联等等。
这种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在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人们便逐渐发现,自从改革后,美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原因何在?一方面,认知主义的教育观重认知,轻文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认知主义的教学思想对教师要求过高、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一场自发的群众性的“回到基础上去”的运动便逐渐兴起,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达到高潮人们把美国教育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为教育改革造成的,以至这场改革运动不得不被迫宣布停止在《教育文化》这本书中,布鲁纳对当时的认知主义教育观的不足进行了批判,并重新建立文化主义的教育观,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下一篇读书札记再进行描述文化、心灵与教育•读《布鲁纳教育文化观》——读《布鲁纳教育文化观》有感之二文化、心灵与教育•读《布鲁纳教育文化观》在网上或者各种各媒体上搜索一下布鲁纳,就会发现,当今教育界对布鲁纳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他的认知主义教育理论上,停留在他的结构论上,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但早在16年前,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就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已经从认知主义教育观转向了文化主义教育观。
布鲁纳是参与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建筑师1956年,他和两位合作者出版了《思维的研究》一书,用结构发展论向当时的主流——行为主义和“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提出了直接的挑战从那个时候开始,有关认知、思维和心智的心理学研究逐渐取代了以斯金纳、华生等为代表的行为理论,并和计算机科学个人工智能理论相结合,而形成了认知科学1960年,布鲁纳出版《教育过程》一书,更使他代表了皮亚杰的结构理论而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之作但是,在享誉36年之后,布鲁纳竟然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教育理论进行了一次颠覆,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心理学(或者叫文化论)为基础,再次担当起了建筑师的职责,通过《教育文化》这本书,开启了第二次认知革命,建构起了他的文化主义教育理论该理论以三个重要的概念为基础,分别是:文化、心灵、教育一、文化、心灵、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当我们越来越关心“人的发展”的时候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性和心灵本质的一门学科,教育常常需要通过心理学来界定自己的教育主体但只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不去关注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布鲁纳认为,既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孤立个人,也不存在超脱于一切文化背景的个人。
认知主义的教育观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它没有意识到学校仅是教育的多种存在方式之一,往往是就学校研究学校,从而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孤岛它脱离文化的发展,抽象地、孤立地考虑教育,将教育化简为学校,再将学校化简为课程,接着将课程化简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一切化简为教学的技术细节依照这种简化的教育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学标准、测试考核等技术细节文化、心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