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7154463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黄山区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6高一上邹平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故不积跬步,_;_;_。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 , 知来者之可追。_ , 泉涓涓而始流。_ ,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9高三上崇明模拟) 按要求选择。 (1)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李因工作业绩不好,情绪失落,朋友鼓励说:“君子荡荡,小人长戚戚。”B . 班级球队冲击冠军,同学们拉出横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为队员们加油。C

2、 . 老刘退休后想再就业,家人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劝其不要再工作。D . 高考前夕,班主任在班级贴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标语激励大家。(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大体上说来,人类的生命可说是由许多不同种族的生命之流所造成的,_,_,_,_,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那棵树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枝,生在树身上,以其生命来帮助全树的生长和赓续。却是家族的生命之流依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比喻可是一个人直接感受到的、直接看见的我们用“家系”或“家族的树”一词A . B . C . D .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3. (15分) (2018高二上

3、覃塘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穆先生曾从地理生态学角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他得出一个结论,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样性等文化特征将是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的选择方向。农耕文明即以中华文明为标志。所以,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大地而画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庙里立着他的塑像,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个人矗立于高山之巅,头顶是浩瀚无穷、神秘莫测的星空,眼前是广阔无垠、连绵不绝的大地、山川,人是其中一个既渺小又伟大的存在。它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道法自然,是人在广阔的生态环境中确立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像

4、亚伯拉罕那样在旷野里仰望星空只倾听神的安排。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生态文化。八卦是天地变化的八种景象,理解了这一点,人类便可以顺应自然稼穑、收获、生养。后来周文王将其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一年中各种气象的循环,是自然规律。这便是周易的思想。根据这样一种思想,商朝时中国人确立了四季,周朝时发展为八节,秦汉时演变为二十四节。现在来看,易经不单是中国最早的生态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完备的生态文化的元典。孔子在编纂易经的各种文献后加入“道”“仁”“君子”“礼”等关键词,犹如在大河里扔下一块块巨石,使一部自然主义道术拥有了人道主义思想,也使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老子的道德经通篇讲了一

5、个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应当是易经之后的第二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儒家试图树立人的伦理形象,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道家则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观察,一正一反正好说明了人的存在的多维性。这种看上去有分歧的思想在董仲舒时得到了统一,他集百家之长,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形成了“天人感应”之观念,并依循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这是道法自然的社会应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逐渐形成。后世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相区别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其整体观,即在天地之中确立人的关系,一方面根据自然生态的伦理构建人类社会的伦理,将人伦确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将人重新放置于浩

6、茫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过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忘却自己的主体性。中国人关于生态哲学的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以及应用在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方面,而且还深刻地体现在个体生命的本体世界。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关于养生的对话著作。表面上看,它是一部医学著作,究其实质,仍然讲的是人如何道法自然、延年益寿,因此,也是中国人关于个体生命的生态哲学。阴阳调和、道法自然是其基本原理。雅斯贝尔斯在考察人类轴心时期的大哲学家时发现,其他的哲学家基本都是与神交往进行思想,只有中国的老子和孔子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思想。而这正是今天人类生态文明时期苦苦寻找的生态思想。(摘编

7、自徐兆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2018年6月16日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穆认为,处于文明冲突中的人类未来选择方向是农耕文明所孕育的某些文化特征。B . 天水伏羲庙里的伏羲塑像是中国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国生态文化的生动体现。C . 易经和道德经是两部生态文化的元典;前者重“人道”,而后者重“天道”。D . 董仲舒将旧儒家发展为新儒家,其思想对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2) 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钱穆先生的研究结论说起,自然引出“重新阐述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便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8、。B . 文章不仅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生态思想的形成过程,也阐述了它在社会治理、本体世界等方面的体现。C .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既有中国生态文化内部的对比,也有中国文化与西洋文化之间的对比。D . 文章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冲突为立足点,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的现实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季、八节、二十四节都是从易经中发展而来,体现了天道与人道有机地结合。B . 儒家将人从自然界中区别开来,而道家则将人重新放置于自然界中;两者存在根本分歧。C . 黄帝内经既是医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蕴含了阴阳调和,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D . 雅斯贝

9、尔斯认为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础上创立的思想正是今天人类苦寻的生态思想。4. (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拜谒芦苇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蹿。明净的阳光追逞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苗的合奏。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盛夏狂风骤雨

10、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垮,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

11、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挣扎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挣扎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释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韧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

12、。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进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干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

13、日,白惨惨的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的“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寇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撼。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腥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

14、挣断镣铐,冲破封锁的不屈的芦苇;那是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沽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

15、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地活一生也就够了。(1) 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2) 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意。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3) 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4) 请从修辞及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5) 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5. (9分) (2017扬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日望乡孟浩然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雪深迷郢路 , 云暗失阳台。可叹凄惶子,高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