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之一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01KB
约11页
文档ID:43711233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之一_第1页
1/11

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会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受国外市场需求变化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剧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步减弱,进一步加快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一些地方还制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但总的来看,由于缺乏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还有待创新、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互利共赢机制有待完善、要素支撑条件有待强化,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有序开展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安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从2009年2月起,我委会同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

经过反复调研,并多方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安徽省和长三角两省一市政府意见,2009年12月,我委向国务院上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送审稿)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函[2010]5号文正式批复《规划》    皖江城市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国土面积75730平方公里,2008年底人口3058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18.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是安徽的精华所在这一地区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高,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强等综合优势,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我国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劳动力转移等现实压力,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科学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亟待破解的难题。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试验示范,发挥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地区差距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国家始终坚持把缩小区域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制定出台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还在于加快发展设立示范区,实施重点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区域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有利于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安徽一直在探索和寻找皖江开发开放的路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委、省政府就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开启之际,设立示范区,标志着国家关于皖江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与安徽的长期追求实现了历史性契合,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安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通过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在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有利于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面临着新挑战,加快调整区域产业分工、改善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形成区域良性互动格局的紧迫性日益增强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产业区际合理分工,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规划》提出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    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工作始终,加强与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衔接,力求使《规划》既充分反映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体现国家战略意图,有一定高度,又能立足安徽发展实际,富有区域特色,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规划》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创新承接模式和发挥示范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要素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人才和技术支撑力量强,环境容量较大,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特色产业突出,具有较强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和承载能力《规划》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系统整合皖江城市带各市空间与产业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以沿江一线为发展轴,打造合肥、芜湖双核和滁州、宣城两翼。

在此基础上,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打造承接载体结合起来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皖江城市带共有69家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家这些开发园区是安徽土地集约化程度最高、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区域,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集群同时,皖江城市带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岸线和土地,开发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和项目协作关联度不高、基础设施和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还不完善等突出问题 《规划》着眼于皖江城市带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同时,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方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示范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采取建设园中园、托管园区和共管园的方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鼓励示范区内有条件的市、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园区,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拥有一批中央驻皖科研机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科技资源密集,创新氛围浓厚,创新势头强劲,近年来在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逐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自主创新优势更加凸显《规划》始终突出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承接这个主题,按照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的要求,明确产业承接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升级,提升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与自主创新相融合,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增强和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的过程    四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生态优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多,长江沿岸拥有一些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规划》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节约集约资源的新举措,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结合起来区域合作是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不合作就不能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一隅一角之地参与竞争,肯定难以有大的作为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实现加速崛起的重点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 2008年,皖江城市带引进的省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占55%以上,2009年更是超过六成 《规划》突出强调要加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全面合作,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不断拓展合作方式和领域,着力完善合作机制,构建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同时引领和带动安徽其他地区发展,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六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开展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能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安徽自身的主动性,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既然是示范区,必然就要超前,要率先做到,要重点围绕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环境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推动力 《规划》鼓励示范区大胆探索,赋予其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相关领域改革、探索跨区域合作新途径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权,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接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规划》除前言外,正文共11章,全文约25000字在全面分析设立示范区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指导思想上,重点突出了“六个着力”,即: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