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论文:碰撞一定是动量守恒的吗?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6586713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论文:碰撞一定是动量守恒的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物理论文:碰撞一定是动量守恒的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物理论文:碰撞一定是动量守恒的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论文:碰撞一定是动量守恒的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论文:碰撞一定是动量守恒的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碰撞一定是动量守恒的吗?背景: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之一,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可单独考查,也可以和各部分知识综合考查。这部分内容的考题对学生解题的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如何判断动量守恒条件,成为解题的关键。在高三(6)班的高考复习中我发现学生做了很多题目,但应用时经常出错,遇到难题往往无法入手。情景:在讲动量守恒定律专题时,为了强调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我举了下面一个例子,结果很让我意外:在轻的定滑轮上用绳子悬挂两个质量均为M的物体,A物体距地面有一高度,B物体着地,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圆环套在绳子上,从A的上方自由落下与A粘合在一起,对m与A粘合瞬间下列说法中正

2、确的是: ( ) A、m与A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 B、m与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C、m与A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D、m与A、B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由于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学生已经很熟悉了,经过5分钟思考,大家就有答案了。大部分学生选了A或B项。师:邵晶晶,请你说说为什么选A和B项。邵晶晶:因为m与A粘合瞬间属于碰撞,m与A的相互作用力远大于重力,所以认为m与A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或m与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师:那么所有的碰撞都是系统动量守恒的么?守恒条件是什么?邵晶晶:好象是所有的碰撞都是系统动量守恒的,守恒条件是系统不受外力或合外力等于零或近似为零。师:请坐。既然守恒条件要看合外力是否为零,那

3、么请大家对A、B、m和定滑轮受力分析一下。大家都对A,B和定滑轮进行了正确的受力分析,有的学生还对系统进行了受力分析。部分学生把答案改为了C,D。师:卢挺,你为什么把答案改为了C,D?卢挺:因为m与A碰撞,由于A、B两物体用绳子相连,实际上是m与A、B的碰撞。设绳子中的平均作用力为F,FG,物体的重力可忽略不计,但在滑轮的轴处有方向向上的力2F,所以m与A组成的系统合外力为F,系统动量不守恒。m与A、B组成的系统合外力为2F,系统动量也不守恒。答案选C、D。师:对,这说明有的碰撞系统动量是不守恒的。生:哦师:大家对物体A、B、碰撞前后的动量分析一下。学生经过2分钟计算,大家就得到:物体A和B连

4、在一起,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总动量始终为零。而物体m碰撞后动量就减少。m与A、B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到此,我发现学生对动量守恒的条件还要再深入认识,就改了一下原题,连接物体B的绳子变为弹簧,如图2所示,选项不变。我发现学生都用了受力分析,并计算了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变化。都选A、B。师:两题图形差不多,为什么结果不同?生:弹簧受力时,形变需要时间,瞬间不传递力。而绳子受力后瞬间传递力。接下来我又举了一个例子:(1997年全国高考题)质量为m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下端固定在地上。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如图3所示。一物块从钢板正上方距离为3 X0的A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立

5、刻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但不粘连。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向上运动。已知物块质量也为m时,它们恰能回到O点。若物块质量为2m,仍从A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O点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求物块向上运动到达的最高点与O点的距离。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物体A和m,都进行了系统受力分析。师:物体A和钢板m系统动量守恒么?为什么?生:物体A打在钢板m上并立刻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说明碰撞时间短,相互作用力FG,系统合外力近似等于零,动量近似守恒。最后我叫大家小结:碰撞过程中,系统只有二个物体,都可认为系统的动量近似守恒。但对三个物体以上的系统还是要受力分析、动量分析的,不可直接得出结论。教学反思在案例中,直到我

6、要大家进行受力分析时,才使学生认识到碰撞不等于动量守恒,动量守恒的关键是合外力为零或近似为零。在复习课上,必须清楚学生的弱点,学生记住了二体碰撞是动量守恒的,对三体不了解,也不愿意受力分析,因而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受力分析的重要性,是所有力学题目的解题基础。逐渐改变学生“重死背,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学习习惯。渗透新课程理念。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体能动地发展。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交流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努力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讲授、灌输为主线,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分析,教师的点拨,掌握规律,提高能力。达到由不变应万变,切切实实地为提高学生能力而努力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