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方解(精品)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6586546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方解(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方剂学》方解(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方剂学》方解(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方剂学》方解(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方剂学》方解(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方解(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方解(精品)(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 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2、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

2、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引经药;调和药。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

3、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不宜久煎;温覆;微汗为佳;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白芍敛营养阴。调和营卫(臣)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 助桂、芍 (佐)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 调和营卫甘草合桂

4、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佐使)使用注意微火煮取;药后啜粥以助酿汗;温覆以助汗出;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九味羌活汤方解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君)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臣)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佐)黄芩、生地清热、

5、制燥。甘草调和诸药。(使)小青龙汤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 (臣)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 (佐)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半夏燥湿化痰。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佐使)止嗽散 紫菀,百部 苦、温润入肺 理肺化痰止咳 君 白前 降气祛痰 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增强 臣 桔梗宣肺止咳 一宣一降止咳化痰 荆芥祛风解表 佐 陈皮理气化痰 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使1.2辛凉解表桑菊饮方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君)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臣)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银翘散方解银花、连翘轻清

6、透表,清热解毒。 (君)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疏散风热; (臣)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桔梗宣肺利咽; (佐)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使)配伍特点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剂比较本方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

7、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君臣相伍, (君)石膏清泻肺热。 宣泄肺热。 (臣)杏仁降肺气,助君药宣肺平喘。 (佐)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调和诸药。(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本方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1.3 扶正解表败毒散方解羌活、独活发散周身之风寒湿邪。 (君)川芎、柴胡助君药散邪止痛。 (臣)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8、(佐)人参扶正以祛邪;生姜、薄荷增解表散邪之力。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佐使)备注喻昌以本方治疗痢疾,称为“逆流挽舟”法。2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使用泻下剂时应注意: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当权衡表里轻重,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之证,需根据虚实缓急,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得效即止,并进食易消化食物;峻下之剂,孕妇慎用。2.1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解大黄泻热通便。 相须配伍 (君)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 峻下热结 (臣)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

9、满。 (佐)备注本方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煎药时应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2.2温下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方解附子、干姜温阳祛寒。大黄荡涤积滞。人参、甘草益气补脾。配伍特点大黄与温里药相配,其寒性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即所谓“去性存用”。备注本方在组成上可看作是如下方剂变化而来: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四逆汤加人参、大黄。2.3润下麻子仁丸(伤寒论)方解火麻仁润肠通便。(君)大黄通便泄热;(臣)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通便;(佐)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佐使)备注本方治证,又名“脾约证”。 本方组成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

10、白芍、蜂蜜。济川煎(景岳全书)方解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君)当归养血润肠; (臣)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佐)泽泻泄肾浊。 升麻升清阳,伍牛、枳、泽使清升浊降。 (使)2. 4逐水十枣汤(伤寒论)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大戟泄脏腑水湿;峻逐水饮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使用注意服药方法:将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装入胶囊;每服0.5-1g,清晨空腹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药后护理:药后水饮未尽者,次日渐加再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非攻不可者,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2.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

11、汤(温病条辨)方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生地、玄参、麦冬、海参滋阴增液。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姜汁防呕逆拒药,和胃运药。使用注意方中人参另煎取汁,与姜汁先服。3. 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方解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一散一清 (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和解少阳 (臣)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佐)人参、甘草益胃生津,调和营卫;生姜、大枣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使)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方解柴胡(君)、黄芩(臣)和解清热。 大黄、枳实内泻热结。(臣) 芍药缓急

12、止痛。(佐)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均用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和大枣,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者。但小柴胡汤尚配人参、甘草,功专和解少阳,兼可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尚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苔薄白等;大柴胡汤配有大黄、枳实、芍药,兼能内泻热结,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心下满痛或痞硬,呕吐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等。3.2调和肝脾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解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 (君)竹茹、半夏、陈皮、枳壳清热化痰,理气和胃。(臣)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 (佐)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本方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