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610484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忆北航建校初期的十位元老(上)编前话北京的西北郊区,有一个村庄名叫“柏 彦庄”,一大片农田之中有几户农舍,萋萋芳草,菁菁田 园,远树衬托着蓝天。每天夕阳西下时,农家炊烟袅袅, 宁静祥和。六十年前,就是在这里,新中国铺就了一张宏 伟蓝图,第一所航空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诞生在祖国 首都的这片热土之上。 建校初期,伴随着共和国前进 的步伐,北航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带领着我们奋斗 的,有十位功勋卓著的前贤。他们是:老院长武光,老书 记周天行,还有来自八所大学航空院系的带队者沈元、王 俊奎、林士谔、王洪星、王绍曾、吴云书、饶国璋、张锡 圣等八位教授。那时候,他们都风华正

2、茂,朝气蓬勃,斗 志弥坚。 为了开创祖国的航空教育事业,他们勇挑重 担,一往无前,用心血建造了历史功勋。当我们庆祝北航 建校六十周年华诞之际,这十位元老的辉煌业绩和崇高品 格,令我们无限赞叹和景仰。今天,他们之中还有三位健 在,都是耄之年,他们是北航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 者。而另外七位已经离开我们,令我们魂牵梦绕,但愿他 们魂归故里,与我们一道,共庆北航六十年的光辉历程。春华秋实尽硕果 蓝天玉宇皆桃李?忆北航建校初期的十位元 老(上) 【北京航空学院第一任院长武光同志】 武光,原名张青甫,1912 年10 月生,河北省深泽县人。 1930年参加革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 年转为共产

3、党员,同年 7月担任共青团北平市委书记,他以拉洋车 (人力车)做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2 年 11月,他 不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秘密 建立狱中地下党支部,他担任书记,鼓励同志们坚持斗 争。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被监狱宣布“无条件”释放。 出狱后他立即改名为武光,并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党 组织,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同志亲切会见了他。 1939 年春,北方局决定调武光去延安学习,他进入了延安 马列主义学院,认真系统地进行了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 1941 年秋天,武光被派往敌后工作。1945 年日本投降后, 武光同志任中共北平市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前夕,他

4、带 领 5000 余名解放区干部和青年学生,奉命南下,他首任长 沙地委书记,在新解放区开辟群众工作。广东解放后,他 奉命继续南征,任粤西区委第一书记兼军区政委,开辟军 地工作。 中央一声令下,创建北京航空学院,武光于 1954 年元月奉调北京。担任北京航空学院的首任院长,走 上了航空教育事业的新战线。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深入到教师中调查研究, 了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意志,他在全院干部会议和全体教 师大会上,郑重宣讲道:“知识分子不仅可以信任,可以依 靠,而且同样是国家的主人”。1956 年,武光同志兼任北航 党委书记。1957 年整风反右时,武光同志根据他所了解

5、的 北航实际情况,在全院党员大会上提出“应该坚持实事求是 的原则,不能强求划右派一定要达到某项比例”,他顶住压 力,保护了北航的一批老教授和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了提 高教学质量,武光同志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 方针。在当年“大跃进”、“浮夸风”和“插红旗、拔白旗、”的 情势下,武光同志坚定地疾呼:我们“宁可要一百面白旗, 也必须拿到教学、科研这面红旗”。正是在武光同志的带领 下,北航没有“大炼钢铁”,而是结合航空航天特色,组织师 生设计、试验和制造“北京一号”、“北京二号”等飞机、火 箭、导弹和无人机等型号,提升了北航的教学和科研水 平;加强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武光同志 积

6、极领导建立火箭、导弹和电子计算机等新专业。武光同 志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他卓有远见 地提出北航的校风是:“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 勇于创新”,在上个世纪 50年代他提出的这十六个字,特别 是“勇于创新”,至今还闪耀着与时俱进的灿烂光辉,体现出 北航“敢为人先”的精神。他还为北航校园规划和圈定了一平 方公里的“版图”,为北航今天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难得的空 间和基地,这一切,值得全体师生员工永远赞颂和感念。今年他整整100 周岁,还总是牵挂着北航,他去沙河校区 视察,语重心长地勉励青年学子们:要勤奋学习,快马加 鞭。我们真诚地祝愿,武光老院长寿比南山,洪福齐天。 【北京航

7、空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周天行同志】 周天 行,原名周丙光,1920 年12 月 17日生,广东省开平人。 1936年夏,考入广州市一中,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7 年 6 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后担 任开平、阳江和粤中区等县地的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工作, 曾任县委书记、中区特委宣传部长。1945 年8 月日本侵略 军投降后,周天行任中区临时特委兼宣传部长。1946年6 月,周天行受党组织派遣前往香港,担任海员党委书记, 领导海员工会和洋务工会,开展工人运动。1949 年7 月, 周天行任粤中地委书记,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年 11 月,周天行任江门新会区军管会主任。19

8、52 年,周天行调 任湛江市委第二书记。1954 年6 月,周天行奉调北京,担任北京航空学院的第一任党委书记。此前,北航还 没有建立党委。当时,全国高等院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周 天行同志任党委书记后,负责全校党的工作、政治思想工 作和干部工作。他与武光院长相互尊重,配合一致,认真 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了师生群 众中间。在周天行同志领导下,全院各系、各教研室和学 生班级先后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加强了党的建设,积极发 展一些思想素质高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入党。他经常给 师生员工做国内外形势报告、讲党课,深入浅出地阐述社 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理论水平很高,思想 认识深远

9、。例如,他于 1954年在全院教师和干部大会上作 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报告,提出了“教书教人” 的口号,并指出这是“人民教师的政治责任”。1956年6 月,周天行同志奉调去西安筹建“飞行研究院”,作为研究院 院长,在等待苏联专家进行技术设计的两年多时间内,周 天行同志返回北航到干部特别班插班学习,以坚强的毅力 完成了航空专业的学习,获得大学毕业证书。从北航毕业 后,周天行回到飞行研究院改任党委书记。该院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直至建成和承担国家任务,他倾注了大量 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1962 年夏,周天行同志又回到北 航工作,担任党委副书记。他继续高度关注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他在全院教

10、师大会上作了题为“把思想工作深入到 对学生的教学中去”的报告,要求教师一定要教书教人、对 学生全面负责。他说:“我们提倡又红又专,但红要落实到 专上,政治要落实到业务上”。“文革”中他饱受迫害冲击, 但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推托责任,勇于承担,表现 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襟怀坦白,深受北航广大师生的钦佩 和拥戴。1970 年,周天行同志重新工作,担任北航党委副 书记。当他重新出现在全院群众大会上时,师生员工们报 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表达了北航人对他的信任和赞 扬。他深受感动和鼓舞。他不计前嫌,对“文革”中曾经反 对、批判甚至迫害过自己的人,注意做好团结教育的工 作;使一些“文革”中说过错话、做

11、过错事的人安下心来自我 反省、提高认识。使整个学校局面比较稳定,为北航在“文 革”以后迅速恢复教学和科研工作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天行同志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 1992 年 4 月 23 日与 世长辞,终年 72岁。北航的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都对他表 示深切的怀念。 【空气动力学专家沈元教授(原清华 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 沈元,1916 年4 月26日 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361940年北平清华大学(后西 南联大)航空系毕业。19401943年任西南联大航空系助 教。1943 年,沈元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提供的奖学金,到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当研究生,1945 年获得 哲学博

12、士学位。沈元的博士论文大马赫数下绕圆柱的可 压缩流动的理论探讨,获得很高评价,被推荐在英国皇家 航空研究院报告上发表。19451946 年沈元在英国罗伊 斯罗尔斯航空发动机公司考察制造技术,然后于1946年夏 天回到了战后的祖国。沈元回到清华大学航空系任副教 授,一年之后升任教授。 1948年 4 月,他发表了高亚音 速下可压缩性流体绕似椭圆柱体的流动的论文,在理论 研究上更接近于机翼外形的实际。载于清华大学理科报 告。与此同时,为了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在当时极为 困难的条件下,设计并建造了一座当时国内院校最先进的 低速回流式风洞。1948 年12 月,解放前夕,沈元积极参加 清华大学的护校

13、活动。在航空系地下党员推荐下,沈元被 推任清华航空系主任。1951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厦门大学 航空系、北洋大学航空系和西北工学院航空系并入清华大 学,与清华大学航空系一起组成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 沈元被任命为院长。1952 年,沈元带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 学院师生参与创建北航的工作,被任命为北京航空学院副 院长。建院初期,从校址选择、基建计划到专业设置、课 程安排和师资培养,沈元全心全意地投入。他亲自领导师 资培养工作,组织大批青年教师向苏联专家学习,使学院 的师资队伍及时得到了充实。1956 年沈元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他参加了国家在 1956年制订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工 作,随后与北航领导一

14、道,从 1957年起,积极组织建立了 火箭导弹方面的一系列新专业,这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 大批技术骨干。沈元主持和组织力量于 1958年自行设计制 造了国内第一座中型的超音速风洞,为教学和科研发挥了 重要作用。沈元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的教学原则。1978年,北航恢复招收研究生 128名,沈 元提出了“精选苗子、宁缺勿滥、打好基础、严格要求、能 力培养和科研任务结合”的方针。他还亲自指导培养了四届 研究生。 沈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比较敏感,50 年代末,他就组织选派教师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 学习,并批准购置了国产第一代电子数字计算机。“文革”后 期,在他组织领导下,

15、北航于 1975年从国外引进了第三代 中型电子数字计算机,建立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沈元积极 倡导同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航空航天企业的国际交流。 1973 年北航开始聘请英国专家为名誉教授,开展学术交 流,增派进修教师,为改革开放、对外办学及人才培养创 造了有利条件。1980 年,沈元成为北航的第一位中科院院 士(学部委员),同年并被任命为北京航空学院院长。1981 年他应邀在巴黎国际首届航空航天学术报告会上发表演 讲,介绍中国航空航天成就和学术活动。1983 年沈元为北 航的名誉院长。1988 年以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 长。1990 年12 月被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教科技工作四十 年成绩显

16、著”荣誉证书。1991 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 动模范”称号。1992 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 专家”称号。 沈元同志因病于 2004年5月30日在北京 逝世,享年88岁。在纪念北航建校 60周年的时候,我们 深切怀念这位把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航空事业和北航建设 发展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固体力学专家王俊奎教授 (原华北大学航空系系主任)】 王俊奎,字醒园,1908 年 4 月 24 日生,山西省广灵县人。1929 年,考入北京大学 数学系。1931 年,日寇侵占东三省,王俊奎积极投身于华 北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被推选为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副 总指挥,带领同学去南京游行示威。 王俊奎遭到当局 逮捕,被押送回北平。王俊奎深感科学技术的落后给中国 人民带来屈辱和痛苦,他决心学习航空。1936 年,他公费 留学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著名流体力学家冯卡 门(VonK合rm合n)指导下,于1937年和1938年先后获机 械工程和航空工程双硕士学位。1938 年他考入美国斯坦福 大学,师从世界著名固体力学家SP铁木辛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