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博物馆整体空间的规划与运用--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伍丹【摘 要】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通过从整体外环境布局、主楼内部空间营造、展厅内部功能分区以及博物馆内部展示空间重新规划、空间与功能是否匹配等方面进行研究,谈其作为博物馆在空间布置和展示空间中的成功与不足期刊名称】《歌海》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111-114) 【关键词】 博物馆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功能分区【作 者】 伍丹【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正文语种】 中 文民族博物馆一直是以展现民族特色为主,以弘扬和展示当地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悠久 的历史为重任同时也是对外展现本地民族文化活动的窗口,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 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对广西民族博物馆进行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后,笔者结合博 物馆内外空间的布置和运用情况来进行分析广西民族博物馆(以下简称民博)是以研究和展示广西民族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2006年3月2日动工,于2008年1 1月30日竣工,并在2009年5月1日对 外开放(见图 1)广西民族博物馆坐落在广西首府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靠山面 水,被青山绿水环绕,整个占地面积约130亩(总用地面积:86666.62m2 ), 整个博物馆的主楼建筑面积为28360.6m2,包含30134m2的广西传统民居建筑 露天展示园。
民博的主体建筑外形以代表广西地域特色的铜鼓以及铜鼓上的花纹构 件作为设计元素,屹立在青山脚下,成为这一片区域的标志性建筑物作为馆内展 示场所延伸的 12 个世居民族的代表建筑分别以各民族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主, 沿着馆内露天展示园的水池分别坐落在不同区域(见图 2)其中,以铜鼓为造型 的标志性建筑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材和玻璃,主楼建筑外墙采用石材,大理石 花岗岩等进行铺砌,在材料选择上,水蓝色的玻璃建筑搭配鹅黄色花岗岩外墙,这 一配色使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让建筑主体更容易融入周边环境中力 求在不破坏周边环境的前提下,达到生态性与地域文化相统一一)外环境整体布局 民博在整个场地布局上主要分为展示民族文化的主楼建筑和展示12个世居民族风 情的露天展示园两大部分(见图 3)在地理位置上,主楼面向邕江、背靠青秀山 露天展示园内有一水池,各民族建筑围水池而建的同时合理运用地势高差,将建筑 布置得错落有致在主楼的外围,设置一条可以环绕整个博物馆以及露天展示园的主干道路线(见图 4),主干道宽度为 7 米,并在露天展示园里设置另一条环绕中心池塘的主干道, 道路宽度为 4米,可容纳4人坐电瓶车。
通过这条主干道,可以依次抵达各个少 数民族民居,民居依主干道而建,在一定程度上这条路将每个民居串联起来,让露 天展示园内部交通系统更完整合理利用这一系统,可以使区域划分更有秩序性和 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用地公共空间区域的流动性加强,场所和场所之间的 联系紧密,让整个博物馆外部空间的道路交通功能能得到充分运用,贯通室内外 总之,使园内建筑之间的流线更加紧凑,园内治理成本降低平时重大节日客流量 较大时可适当缓解园内交通压力,同时也可将游客分流至不同地区,也确保水池附 近的行人安全二)主楼内部空间营造 博物馆并不是单一的展示场所,在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博 物馆内部的每一个功能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博物馆的造型和内部空间的分配也 必须考虑各功能的协调发展在总平面上,将主楼整栋建筑的空间区域划分为A、B、C、D区,以A区、D区 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进行轴对称(见图5)A区为铜鼓造型建筑所在的区域,通 过一个圆弧形的中庭将B区、C区、D区三个区域串联在一起从平面图上看来, A区为中庭环廊;D区为主楼,为主要陈列展厅;B区、C区为链接A区至D区 的另外2 条通道,作为辅助空间三)展厅内部功能分区馆内建筑总面积为28360.6m2,分首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
首层 为公共服务区、库房、设备区、实验室和部分办公区域,二层、三层为主要展厅, 四层为多功能会议室兼民族文化表演场所,五层、六层现做为主要行政办公区域在功能分区上,主要的行政办公区域安排在五层、六层,公共服务区、库房、设备 区等辅助用房安排在首层,二层、三层、四层为主要的展示空间首层到三层的建 筑面积基本相当,均由铜鼓造型建筑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四层至六层的面积仅仅为 铜鼓造型建筑所在的A区区域大小所以在内部空间分配上,四层至六层完全从 整个建筑楼层中分离,形成闭合空间,隔壁性强,不受外界干扰作为办公区域,具 有很好的私密性沿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以大厅环廊中央的花纹图案为准,按照左、中、右的空间顺 序将内部空间分为三个区域,并各自延伸至主楼以首层平面图为例(见图6),作为整个博物馆核心的空间,也是游客较为密集的场所,所以起到能体现出民博整 个建筑空间的尺度和作用,在左右两边区域设置电梯、楼梯,中间区域设计自动扶 梯,形成一个横向和纵向的交通系统,这一交通系统凭借楼层空间优势发挥其独特 的空间切换功能 首层也是游客进入博物馆中的第一个空间,在功能和空间的设置上充分考虑空间与 功能的适当平衡,一层在设置上作为公共服务空间、教育活动空间、流动空间和防 护空间,同时也对馆内人流量的集中和分散起到辅助作用,对营造良好的展示空间 提供必要的硬件措施。
故首层主要设置为办公区、会议室兼接待室,游客服务中心 以及主楼藏品保存仓库在大多数博物馆的布置上,藏品保存区域都安排在比较隐 秘的区域,故首层的主楼区域为封闭空间,不对外开放四)内部展示空间重新规划二层为主要展厅区域(见图7)主要展厅位于主楼D区,沿着环廊来到B区、C 区参观展览,B区、C区域原本为办公区,2013年底因博物馆发展的需要,其原 来的展厅数量已满足不了参观需求,因此需要将原有的办公区改造成展厅来满足发 展需要,满足更多观众需求这一改造使二层大部分空间区域作为展示区域,增加 展厅面积1335m2由于将原本封闭的办公区改造成展厅后,不仅要保持原有空 间的空间秩序、交通流线,还要考虑新功能是否适应原有空间形态在展厅设置上, 考虑到一般的展柜占地面积较大,对原本作为办公区域的空间而言,陈列道具的功 能和空间尺度不平衡,使得原本就相对“微型”的空间而言,空间更加狭小,在空 间尺度上给人拥挤感受,不利于展品的展示和文化氛围的突出在经过一番设计后, 展示形式采用半开放的场所,所有陈列道具、展品都全部采用“裸展”的形式呈现 在游客面前,部分展品直接放在展台上,配以玻璃框甚至是直接放在展示道具上, 在展柜前面设置防护栏,拉近展品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展厅原先的设计功能是和办 公空间所匹配,故改造成展厅后,部分细节需要磨合,因“裸展”形式没有增加太 多的保护措施,如何防潮和防其他伤害,这也是作为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上需思考 的一个重点B区、C区贯通后,将环廊和主楼展厅之间的道路联通,也使得观赏人群走向和集 散数量得到流动和改变,分担了原本作为主要通道的 A 区的交通压力,提高游客 参观路线的可选择性和观赏兴趣,使楼层内部的交通得到贯通 二层环廊原本设置为一个半封闭区域的民族产品商店和相关影像书籍咖啡吧, 2014 年初因博物馆产业发展需要,将整个二层环廊改造成开放式商店和休息区域, 使得整个环廊的使用面积增加,空间使用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加强了游客和 商品接触的机会,有利于民族产品的展示和销售 三层使用功能设置为展厅,主要为临时展厅和文物信息中心,主楼的功能布局上和 二层相同也是作为主要展厅使用,主楼位置作为主要展厅,原来右边办公区域现改 为“老物件展览”展厅,原展厅面积7642m2,改造后展厅面积增加至8977m2 (见图 8)将二层和三层原来作为办公室的空间改为微型展厅,在楼层功能分区 上充分把二层、三层改变为博物馆主要的展示区域。
同时环廊所在区域也可根据展 览的需要作为临时展厅,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空间,在不扩建的基础上增加空 间使用率四层整层楼主要作为多媒体会议室、民俗文化汇演场所和博物馆内大型 活动展演区域五)空间与功能必须匹配 五层、六层原先规划是作为休闲场所,后因博物馆发展需要,改造为办公室,相比 其他作为展厅的楼层有相对较好的私密性(见图 9)但作为半封闭的空间,原先 的造型和内部空间的分配也必须考虑与功能的协调发展例如原先局部空间的设计 功能是作为开放区域使用,承载的人流量较少,经过改造,作为主要行政办公区域 后,因功能需要把整个空间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办公空间,使原本就狭小的空间更 加拥挤楼层材料结构也与其他楼层不同,窗户为密不透风不可打开的防爆玻璃, 只能在局部开一面小窗,空气流通靠中央空调不透风的办公环境以及全封闭的玻 璃窗,使员工在办公时感觉闷热,空气流动性较差每逢艳阳天,受太阳高温影响, 部分区域处于暴晒状态(大部分办公室窗户现已安装窗帘),加上空气流动性差, 整个顶层空间都处于闷热状态经过一些硬件上的改善和整合,空间上进行一些重 新规划,将空间和所匹配的功能合理安排,得到一定缓解如何对博物馆内外空间进行合理的改造和规划,并且和使用功能相符合?通过对广 西民族博物馆的内外环境布置的实地考察,得知一个博物馆的整体空间和规划、空 间分配和功能是否协调,是博物馆的一个设计重点。
从广西民族博物馆在空间改造 和规划上成功和不足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相关文献】[1]方涛•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D ]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2 ]唐文•浅谈现代博物馆中的空间传达一一现代博物馆空间展示[D] •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08.[3 ]蒋伯宁,莫海量•地域性建筑风格的体现——记广西民族博物馆方案创作[J ] •广西城镇建设(环境与建设版),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