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 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 牛,江湖I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样有飘零之意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①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 不识字烟波钓叟注】①“忘机友”指与人友好相处的动物1)“黄芦岸白蘋渡口, 绿杨堤红蓼滩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 ▲ ▲(2)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感情?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6 分) ▲ ▲ ▲.(1) (4分)该句通过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意象)(2分)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田野风景图(2 分) o⑵(6分)第一问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喜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 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第二问①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自由自在的白鹭沙鸥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渔夫(隐 者)生活的向往。
2分)②对比通过“刎颈交,与“忘机友”、“万户侯,与“钓叟”的态度的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的蔑视2分)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诗词鉴赏:古诗文中海鸥'意象详解《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鸟相亲相习他的父 亲知道了,要他把鸥鸟捉回去他再去海边,海鸥便不飞近他了海 鸥本来是容易与人亲近的,但是,却因为人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与海鸥 的关系古诗中写海鸥,多是写人的生活与水鸟相亲,用以表达诗人 欲与大自然相依相谐、淡泊宁静的内心世界但是,如果海鸥不与人 亲近,那就表示与人产生了隔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 疑?”“野老”是作者自指,“争席”是用典:《庄子?杂篇?寓 言》里记载,杨朱去见老子前,旅舍主人欢迎他,铺席请他坐下,其 他客人给他让坐他从老子处学了道理返回时,旅客们就不再给他让 坐,而是与他争席了争席”表示与人没有隔膜王维过着亦官亦 隐的生活,辋川庄是他的别墅,他经常在这隐居但是,他这个朝廷 命官与陶渊明不一样,与当地的百姓大概未必和谐吧诗中不是明显 地表现出他内心的苦闷吗?诗的意思是说,我已经不拘形迹(放下官 架)了,大家为什么还猜忌我呢?本应相亲相近,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海鸥”并不和我相近。
这里还是用典,运用《列子?黄帝篇》里的 那个典故,很简捷地表达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李白《江上吟》:“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仙人要想上天,还得乘黄鹤,所以是“有待”;而“海客” (作者自指)与白鸥相亲无猜并不是有意追求无机巧之心,而是在忘 却机巧之心的情况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的,这不比眼巴巴地等着黄 鹤飞来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辱 穷通就都不在话下了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两句是说草堂南北绿水环绕,春波荡漾,景象十分可爱; 鸥鸟成群,日日相伴,环境异常清幽两句诗写尽了作者生活的隐逸 色彩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 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 伴而相随飞鸟与人相亲无猜,正扣住一个“幽”字,表现出作者怡 然自乐的生活情趣当然,海鸥作为自然界的水鸟,在古代诗词中有时并不与《列 子》的记载相关,也不是作为原型意象来使用的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作者是说,自己要隐退江湖,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于万里波 涛之间此乃老杜愤激之语陆龟蒙《新沙》:“渤澥(音泄)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 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渤海岸边逐渐垒积起一线沙堤,即新沙,海鸥常在海边飞翔, 应该是这片新沙最先知情者,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官家”的 眼睛,他们早已准备为新沙收税了古诗文中“浮云”原型意象详解“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 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 “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先说“浮云蔽日”由于“日”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 代了不同的对象当然,有时“日”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 含着的1、“日”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日”是公平正 义,“浮云”是谗邪奸佞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楚辞? 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音标,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 愿皓日之显行兮,云濛濛而蔽之”日月”、“明月”、“皓日” 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李白《灞陵行送别》:“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 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 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古杨柳行》:“谗邪害 公正,浮云蔽白日。
这句诗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则是“谗 邪”了2、 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庄子•杂篇•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 上决浮云,下决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诗即 化用庄子语,“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 挥,则天下一统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 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所以这“浮云”还是“浮云蔽日”之“浮云”3、 “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白日”的是思妇想像中 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 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4、 “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大家 纷纷说:“赶快准备吧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 作者为什么要用浮云来比喻“人来人往,接连不断”呢?如果只取其 “连续”之义,“浮云”并不十分恰当,或者说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 当的词语。
问题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刘兰芝答应成婚是假, 准备自杀殉情才是真而了解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 里,所以才“络绎如浮云”般地忙着准备婚事再说“浮云游子”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1、 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那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动,就像远行的游子(友人)从今而后 将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更兼有“孤蓬万里”、“班马萧萧”的意象 配合,还有落日昏黄的情意渲染,离情别意,撕心裂肺,关尽千古送 别诗人之口2、 怀念友人或情人,表达思念之情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睹浮云而 念游子在思念友人这样的诗意中,浮云多与流水相映成趣,浮云即 游子,而流水则是分别久远之意,来源于“逝者如斯”如韦应物《淮 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 十年间李陵、苏武河梁送别诗中多有浮云之喻苏武《诗四首》 之一:“俯视江汉流,仰视浮云翔李陵《与苏武诗》:“仰视浮 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张若虚《春江花月 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 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是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 之情。
白云”即浮云,是托物寓意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 行踪不定3、游子自况,感叹身世飘零《楚辞?悲回风》:“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徜徉 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 不可闻” •白云即浮云苏颋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白云,被北风吹到 万里之外这是即景自况当时他站在汾河边上,被北风一吹,惊觉 到秋天的来临,而当时正是他政治上失意阶段,出京放任外省,所以 他感到自己恰如一朵飘浮的白云被北风吹得老远诗中不仅表达浮云 游子的情怀,更多的是失意的愁绪三说“浮云苍狗”本是白衣般洁白的浮云,顷刻间变成了苍(青色)狗的模样, 比喻变化之快蒋捷《贺新郎》:“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杜甫 《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张元干《瑞鹧鸪》: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这里的“白衣苍狗变浮 云”,其正常的语序应为“白衣浮云变苍狗”诗句的意思是:千古 功名立刻成了一粒浮尘,不值一钱了,就像“浮云苍狗”一样变化太 快诗词鉴赏:古诗文中“鸿雁”意象详解鸿雁是一种大型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 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作为最常 用的原型意象,在古代诗文中,鸿雁的文化内涵是最丰富,最深厚的。
为了便于掌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试陈述之1、哀鸿遍野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 饥号寒的灾民哀鸿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 羽之子于征,劬(音渠)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 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比 喻流离失所的灾民这一意义,是由这首诗引来的后起义黄侃《水龙吟?秋花》“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愁侣 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这几首诗词的作者都是对战争和社会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 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为“哀鸿”而哀也杜牧《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 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虏弦”是外族人的弓箭,云 外惊飞四散哀鸣的当然是汉族边地的百姓这是“哀鸿”的哭喊2、孤雁失群据说,鸿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鸿雁鸣叫意味着失群 所以古诗文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 风。
薛道衡《出寒曲》:“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钱起《送征雁》:“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 天外,乡情满目生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独” 而孤,几个作者都是抓住孤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哀笳、 霜天、寂静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组合,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 孤伤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 伤孤寂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行人断,边秋一雁声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李颀《送刘昱》:“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杜甫和崔涂都写有以《孤雁》为题的诗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 ‘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浦起龙 《读杜心解》)在安史之乱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 朋离散,他无日不梦想骨肉团聚,亲朋重逢诗中这孤零零的雁儿, 寄予了诗人自己的影子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