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5135593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 胸椎 腰椎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椎胸椎腰椎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一.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一)人员:1人即可,不需助手(二)优点:1患者平卧,心理平静,有安全感;2颈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松。(坐位时总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松)3由于床面限制,旋转角度最大不会超过45不易失手,不易导致医源性损伤。(三)程序:手力牵引一成角调节-旋转复位1. 手力牵引方法:双手颌一枕牵引,持续数分钟。(利用患者体重作反牵引力)目的:(1)颈肌属横纹肌(随意肌),特点是可随意支配而自由收缩,但易于疲劳。手力持续牵引之目 的是使颈肌产生疲劳,以消除病理性痉挛,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颈椎复位。(2)持续牵引,使颈部两侧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动拉伸状态,整个颈椎

2、各椎体犹如被“肌 性小夹板”保护固定,小关节处于闭锁稳定状态,不致因复位手法而任意移位。2. 成角调节:成角:上段(C1-2):略低头(0-15度)中段(C3-5):轻度屈颈(15-35度)(3)下段(C6_7):中度屈颈(35-50度)3. 复位手法:令患者轻轻自动侧向转头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手掌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 椎横突部(勿须用力按压或推顶!)另一手扶持下颌,双手协调调整屈颈度数,使成角落于患椎 (指下会感到受力支点),再将下颌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顿挫旋转,并向后上方轻轻提拉- 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可同时有关节滑动到位之感觉),复位即告成功。其余 患椎可按同法逐-复位

3、矫正。(四)机理:1. 由于低头或屈颈,使相应颈椎节段曲折成角,该部颈肌松驰,失去拉伸力,相应椎体暂 时失去保护而处于失稳状态,给该部手法复位创造了条件。(而其他不需复位之椎体仍在牵 引保护之下,仍处于稳定状态)。2. 根据患椎所处位置高低,由低头及屈颈之度数来决定成角落点部位,(椎体高位一低位, 屈颈度数小一大),医者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选择。(五)体会:1. 患者仰卧,平静放松,有安全感,能较好配合。2. 颈肌放松,术者不需用过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紧张而产生的抵抗,因而患者无 痛苦。3. 屈颈成角于患椎,目的是使该椎体各关节处于失稳状态,因而只需轻轻旋转/提拉,即 可复位,符合生物力学

4、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4. 其他体位下(如坐位),某些节段(如中段)复位较易成功,而某些节段(如枕一 C1-2, C6-7T1)则复位往往较难。若欲达完全复位,则常常需用较大力量,并需辅 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顶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适,术者也易因用力过猛而失手,若旋转过 度,则可造成损伤,安全系数相对较小。5. 某些坐位复位手法,有时需使头颈部处于后仰状态,但若遇有颈椎间盘突出尤其是有脊 髓一硬膜囊受压的患者,此种体位下再旋转颈椎,因椎体后缘剪力过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 危险性较大。故应视为禁忌体位、禁忌手法。6. 本法自始至终均使颈椎处于牵引状态下,有利于减轻神经根之压迫,操作中不会加重症 状,

5、比较安全。7. 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可根据需要自上而下,对任何-个(或-组)患椎进行准确定位,复位 成功率高,患者-般无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伤害。8. 般情况下,患侧在下,先行复位,然后健侧同法调整,以求两侧平衡。9. 在进行手法复位时,应把颈椎当作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两个椎体单纯 进行复位。另外,整个脊柱也应该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应把眼光仅仅局限于颈椎、胸椎或 腰椎某一局部节段来看待。(附:顺便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手法供参考)二拇指推压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并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倾斜移动。(二)手法:医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

6、突部位。其余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后头部,右手掌 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低头45 ,再将头向左侧倾斜45 ,此时右手顺势将患者下颌部 转向右侧,待头部转动至最大限度时,医者两手协调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轻巧之力顿挫旋 转提拉,左手拇指同时稍用力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声响,术毕。三. 肘抱下颌旋转复位法:(以棘突左偏为例)(一)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立于患者身后,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倾斜。(二)手法:医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后令患者低头30医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 方托住其下颌,手掌伸向左耳后部抱住患者枕后部,并徐徐将患者下颌转向右侧,当达到最 大限度时,再以一轻巧之力继续向右上

7、方顿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时将左偏之棘突向对侧推压, 此时即可闻复位声响,术毕。四. 推头拉颈侧扳法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手法:医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对侧颈椎,另一手掌压住患者近侧耳颞部,两手协调用力,反 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注意:此法对老幼体弱及骨质疏松者不宜采用。五. 卧位摇正法:(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二)手法:医者坐于床头,两手协调进行侧方或前、后方向摆动头颈部,完成复位 胸椎复位手法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一椎关节,肋一 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

8、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 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 粘连及体位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 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节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 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 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节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 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

9、,我们常常 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 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 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一些手法:一.俯卧叠掌推按法:(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150m 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 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 或尾端一侧(逆式)。(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 角,先令患者吸气,然 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

10、(顺式), 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说明: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 力向下按压。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理由是:我们 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 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 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 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2、掌根与皮肤成60角时推按较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

11、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 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 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二俯卧反向推按法:(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二)手法:1. 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 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 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 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一肋关节与肋一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2. 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

12、逆向按压。三. 仰卧对冲法(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 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 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 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 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 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三)说明:1、此法主要借助

13、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 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f上臂f肩胛骨f背部胸壁一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而垫于 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 复位之目的。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固定肩关节,不让其滑动,使自由上肢与 上肢带形成一个杠杆整体,便于力之有效传导,以达到椎体;二是依靠患者双手用力自我保 护,防止医者用力下压时损伤肩关节而引起疼痛。3、此法医者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但复位效果确实可靠(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无论 对于何种类型、何种方向的移位均有效。(以不变应万变也)四. 坐位扳

14、肩法(一)体位:患者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双 膝,以固定患者骨盆。(二)手法: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患者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 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 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 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说明:1、病变胸椎复位时的定点可由低头及弯腰度数来决定。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高,弯腰/低 头度数越小;位置越低,弯腰度数越大,并可以肉眼观察躯体旋转螺纹与正中线交叉处来定 点,同时以拇指触摸棘上韧带张力变化来判断定

15、点。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场地条件限制。3、若患者体胖,或医者力量较小,可将患者一肩顶于医者胸前作为支点,两手合抱于另一 肩腋下作为力点,进行反向扳旋复位。五. 改良膝顶法(一)体位:患者取坐位。背向医者。(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臂 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 ,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 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患者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 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 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三)说明:“膝顶法”早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实践中尚存在某些不足,因此作者对其进行了 一定改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 流行手法多采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于颈后,医者将患者双肘部垂直后拉之方法。本人将其 改为患者双上肢下垂或两手交叉于胸前,术者穿过腋下抱住肩前部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 拉。前者的弊端是,当双手置颈后时,上肢处于后伸状态,两肩胛骨处于内收内旋位而互相 靠拢,脊柱中央将形成一条“背沟”,加上背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此时胸椎被掩盖和保护 于沟中,膝盖难以直接接触移位椎体,复位不易成功;而且向后拉伸上肢,易损伤肩关节周 围软组织,患者往往易感到疼痛。经改良后,患者背肌放松,胸椎暴露充分,直接与医者膝 部接触。复位易于成功,且患者不会感到肩部疼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