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生态消费现状调查——以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社区为例邢 媛 (北京工商大学机械082班)引言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耗费各种生活资料的过程,消费的过程既是人们不断向自然界索取的过程,也是人们使用和消耗一定劳动产品并丢弃一定废弃物的过程,这使得消费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消费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消费行为的先导,对消费什么、怎样消费等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显然,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消费观则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甚至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为摆脱不合理消费观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困境,人类就必须选择一种全新的注重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观,即生态消费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消除生态危机,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社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探究生态消费观念如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倡导以及如何引导消费者并为其创造一种生态消费模式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生态消费的了解程度、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生态消费的践行程度以及居民对倡导生态消费的建议等方面的数据,同时也揭示出生态消费观念推广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调查报告结论对相同条件下的生态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能够对我国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撑 一、调查目的 掌握天通苑社区居民对生态消费观念的接受程度及践行情况,分析践行情况的根本原因,剖析现象背后的内在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观点与建议,为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撑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社区居民 一般情况:被调查者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分布均匀,保证调查结果客观、真实、有效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研究小组成员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通东苑社区的休闲广场向路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达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2010年8月22日 15:00至19:00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天通苑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生态消费的了解程度、在日常生活中生态消费的践行程度以及居民对倡导生态消费的建议问卷共向消费者提出了30个问题见附录) 六、调查结果(一)问卷整体分析1、小组成员根据反馈回来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得出天通苑社区居民生态消费情况调查问卷统计表如下:题目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选项E选项F选项G13862228351116103415274212413141191213285213624118627431713719493284060968321076618113614501275934138614147692416643617643241846322219742620297121401733102219812392138322419334825423616626274627276425112838622914632330414426112、考虑年龄要素统计结果------看年龄对生态消费观念推广的影响第七题:您买的不怎么穿的衣服多吗? A多 B少 C基本没有第十题:购买衣物时,您是否会关注衣物材质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A是 B否 C没考虑过第十二题:您出门就餐会选择使用 A自带餐具 B外面提供的消毒餐具 C一次性餐具第十三题:外出就餐时,您是否会将未用完的饭菜打包带回?A是 B否(原因:①菜量太大②不方便带回 ③其他_______)第十六题:无论您收入多高,您都不会选择吃野生保护动物(如野山鸡、野猪、熊掌等)? A是 B否 第十八题:电脑电视台灯等电器一旦不用您会立即拔掉插头吗? A通常会拔掉 B几乎不,觉得没必要 C有时会拔掉第十九题:在家庭装修时,你是否会选用感应水龙头、节能灯管等装置? A.会 B.不会(原因:①节能产品价格贵②损坏后不易购买到匹配的型号③对节能产品的性能持怀疑态度) 第二十题:出行的时候,您选择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什么? A私家车或打的 B公交车、步行或自行车第二十二题:您倾向于选择购买 A大排量汽车(原因:①能满足我的驾驶乐趣 ②买好车是我的奋斗目标 ③其他__________) B小排量车或混合动力车(原因:①省油 ②环保 ③其他__________)第二十三题:“限塑令”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了,您是否养成了去超市购物时带布袋或循环使用塑料袋自带塑料袋的习惯? A从来不带 B有时带,但次数很少 C大多数时候带 D总是带 3、代表性题目统计结果------引发对于生态消费推广过程的思考第七题:您买的不怎么穿的衣服多吗? A多 B少 C基本没有第九题:您是否经常循环利用水? A是 B否第十八题:电脑电视台灯等电器一旦不用您会立即拔掉插头吗? A通常会拔掉 B几乎不,觉得没必要 C有时会拔掉第十九题:在家庭装修时,你是否会选用感应水龙头、节能灯管等装置? A.会 B.不会第二十三题:“限塑令”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了,您是否养成了去超市购物时带布袋或循环使用塑料袋自带塑料袋的习惯? A从来不带 B有时带,但次数很少 C大多数时候带 D总是带第十题:购买衣物时,您是否会关注衣物材质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A是 B否 C没考虑过第十一题:购买衣物时,您是否会关注衣物材质环境的影响? A是 B否 C没考虑过第十二题:您出门就餐会选择使用 A自带餐具 B外面提供的消毒餐具 C一次性餐具第十三题:外出就餐时,您是否会将未用完的饭菜打包带回? A是 B否第二十二题:您倾向于选择购买 A大排量汽车(原因:①能满足我的驾驶乐趣 ②买好车是我的奋斗目标 ③其他__________) B小排量车或混合动力车(原因:①省油 ②环保 ③其他__________)第二十九题:您和您的亲人在馈赠亲友礼物(或您和朋友同学之间)时,是否经常采用精包装? A一般都是 B视情况而定 C为环保,没那必要(二)问卷具体分析在具体分析部分,我们通过对以上题目的调查结果剖析,背景剖析以及原因剖析等,揭示出生态消费理念推广过程中涉及的内在规律,以及延伸出来的各种生态问题剖析。
1、 年龄对生态消费观念推广的影响第7题中,我们看到选项C“基本没有”买不怎么穿的衣服的人多集中于40-60岁的消费者之中,而30-40岁的消费者中选择“基本没有”的比例远小于其他年龄段,且他们之中选择选项A“多”与选项B“少”(也就是有买不怎么穿的衣服的情况)的比例比其他年龄段都大第10题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会考虑衣物材质对自身健康的影响,但18-30年龄段消费者“没考虑过”的比例略大第12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使用选项B“外面提供的消毒餐具”,其中18-30年龄段较为突出30-50年龄段选择选项C“一次性餐具”的比例略大,60岁以上年龄段消费者在选项A“自带餐具”这一横向比较中比较突出第13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选择选项A将未用完饭菜打包带回的人占多数,相比之下较为明显的是40-50年龄段消费者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选择选项B不打包的消费者中,18-30年龄段消费者所占比例最大第16题,我们可以看18-40年龄段消费者选择选项A“无论收入多高,都不会吃野生保护动物”的比例尤为突出,而40-60年龄段消费者选择选项B的数量多于选项A的数量,说明他们更倾向于把收入的高低,作为是否吃野生保护动物的标尺,60岁以上年龄段则更为明显。
第18题,我们可以看出,60岁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在选择选项A“不用时,通常会拔掉电器插销”的比例最大而在这个问题上,40-60年龄段的消费者在选择选项B“几乎不,觉得没必要”的比例最大第19题,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会在家庭装修时安装节能装置这一点上60岁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更加突出第20题,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外出都会选择选项B“公交车、步行或自行车”在选择选项A“私家车或打的”的人中,30-40年龄段与60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所占比例略大,而30-40年龄段则更为突出第22题,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在买车时会选择选项B“小排量汽车”而在选择选项A “购买大排量汽车”的少数人中,18-50年龄段所占比例大于50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第23题,我们可以看出在选择选项D“总是带”购物袋去购物的消费者中,40-60以上年龄段所占比例较大,其中60以上年龄段最为突出若将选项C、D合并起来看,“限塑令”的实施效果总体来讲很好综上所述,可得结论:第一,生态消费践行情况上的差异呈现出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观念上以及考虑问题侧重点上的差异第二,相同的践行情况在不同年龄段由不同的原因促成;如30-40年龄段消费者由于生态消费观念的相对普及而践行生态消费行为,而60以上年龄段消费者由于时代原因勤俭节约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从各年龄段践行生态消费情况及其原因的不同,可知不同年龄段所关注的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对于不同年龄段宣传生态消费理念应通过不同的切入点,体现其针对性2、过度消费的普遍性及其危害性第七题,我们设计这道题的目的在于:考察消费者消费的计划性、是否存在盲目消费与过度浪费,从而违背生态消费理念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选择选项B、C“少和基本没有”占总人数的81%,明显多于选项A“多”(占总人数的19%)这说明,大部分消费者能够做适度消费而不仅仅在购买衣服方面,生活中的盲目消费涉及各个年龄段的消费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群体中对文具、以及计算机等各种物质的“攀比消费”,青年群体中的“购物狂消费”,大学校园中出现的“跟风消费”等等,都属于“盲目消费”的范畴盲目消费”是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的如家庭消费向孩子倾斜,这原本无可厚非在智力、教育、营养上合理和科学投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出现了盲目、宠爱和攀比的现象就不是给孩子带来福音,而是直接带来了消极影响,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让孩子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更不利于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