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439433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摘要:河南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与迟缓,是 制约河南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河南 省广大农业人口贫困的主要问题。影响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 原因有: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众多;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的限制;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等。加快劳动力 的转移,一是扩大城市和城市经济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发展 科技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精细农业,通过内部消化部分 劳动力。从源头上说,应长期抑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压力。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一、河南省概况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1、概况河南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

2、里,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 三面有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 大平原。山区丘岭面积占44.3 %,平原占5 5. 7%。有耕地1.1亿亩。 人口 92 56万人,人口总量过大,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农业人 口比重大,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为 170 5. 0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1. 68元,只为全国平均水平 的77.3%,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指标也大大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背负着沉重的 人口包袱。近几年,河南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所增加,人口上行性 迁移增加较快,同级迁移大幅度下降;因婚姻迁入的

3、比重大幅度下 降,而务工经商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迁移人口的文化素质有所提 高;从迁入人口的职业构成看,农、林、牧、渔劳动者的比重大幅 度下降,而工人则大幅度上升。2、河南省就业状况城镇就业:根据统计,全省17个地级市(含省会郑州)和一个 省辖市济源市,都存在失业下岗情况。按河南省目前的城市规模水 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说,城镇就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农村就 业:根据我国农业专家和经济专家测算,按我国农业劳动者目前生 产力状况和农资、农产品等价格水平,每人经营20亩土地可保本, 经营30亩土地才有钱可赚。据此计算,河南省现有耕地1.1亿亩, 仅需要 3 67万劳动力。而我省农村实际劳动力数量是18

4、00万人! 二者相比,悬殊1400多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作面积约0.4公顷, 是美国农业(5 2.5 6公顷/人)的0.7%。隐性失业严重,大量农业劳 动力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劳动效率、效益的十分低下。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河南省目前和今后相当长 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有所松动,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 镇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如建筑、 饮食服务、废品回收、环境卫生、小商小贩等这些城市人退出或自 动放弃的工作岗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等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 是促进工业经济、城市经

5、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 进步的必然结果。这将是今后五十年多年内河南省需要面对的农村 劳动力转移浪潮和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三、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发展趋势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通过发展精细农业,增加农业的科 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 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这是从需求上消化部分剩余劳动力的 合适选择。增加农业内部就业岗位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消化方式。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 道,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在企业中的合法权益。3、通 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是解决农村剩 余

6、劳动力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 转移提供信息渠道。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教育农民转变择业观念; 立适合农民就业的教育新体系;充分发挥乡镇劳动就业服务所的作 用,努力掌握本地区劳动力知识需求信息、企业用工技术信息;对 有意愿转移到其他行业去的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参加一段时间的 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他们参与市场竞争、 对口就业创造条件。4、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消除转移劳动力 的后顾之忧。总结1978年以来我们的农村政策和经验教训,我们应 该深刻地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劳 动者和土地的关系,使我国农业经济再一次滑向小农经济、自

7、然经 济的泥潭。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要求的恰恰是弱化劳 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雇于 资本的劳动者是大多数,他们才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对有 转移意愿的农户应该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拥有的土地和 住宅,从而获得他们离土离乡、在城镇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保证金和 经营资本;对那些有一定耕作经验和经营能力、而又不愿离开农村 的种田能手,应该向他们提供资金帮助,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获 得土地和大型农业机械,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 化经营。5、改革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 度等,实施全体公民一律平等的制度,打破进入限制,调整

8、有关政 策、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四、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抑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压力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不懈的基本工 作。这项工作做好了,然后才是:其一,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带 动就业;其二,大规模扩大城市和城市经济,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 位,解决现有人口的就业问题1、政府要制定严谨、科学的劳动力转移规划,省人大要通过立 法和政策引导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转移规模、加快转移速度 是目前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必须做好的重要 工作。只有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潭“死水”动起来,就可能带动多 种行业的发展,就可能扩大河南省的经济规模。也只有在流动的过 程中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

9、新问题。让居民合理合法的流动,会产 生一个新经济现象“迁移经济”:愿意转移到城镇的居民肯定要把 他们的部分生产资料如土地、住宅、大型工具等转让给那些需要的 人,同时把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带到城镇来,购买所需的住宅、经营 资料等。这样,既促进了农村生产资料的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 又带动了城市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还没有“迁移 经济”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和模型,但是我们肯定,迁移 经济对国民经济一定有促进和扩大作用。2、修订土地政策,允许耕 地的市场化流动,促进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对那些有转移意愿农户, 应该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拥有的土地和住宅,从而获得 他们离土离乡、在城镇

10、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对那 些有一定耕作经验和经营能力、而又不愿离开农村的种田能手,应 该向他们提供资金帮助,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获得土地和大型机 械,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发展精细 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 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业、林果业、渔业等 改善大农业结构,同时吸纳消化部分劳动力。3、健全和完善城乡一 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从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尽快扩大为面向全社会 劳动者,在短时间内尽快拆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藩篱。完善劳 动力市场的运行调控机制,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调控尽快过 渡到主要凭借市场机

11、制来调节,逐步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多 行政干预。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之间 的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用工和劳 动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通过严格执法、严肃 司法,促进劳动力市场运行、管理的法制化。同时还要对各地政府 划地为牢、内外有别、歧视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政策进行清理,消除 封锁分割,实现全省乃至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4、建立城乡一体 化、社会各界劳动者一律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5、大力推广农业机 械化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调动 农民群众创造新职业的积极性,同时迅速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大 量吸收从农业中

12、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和其他 经济,为大量吸收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6、在 河南省城乡大力征集各种各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教育志愿工作者,把他们组织起来,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能够接受的合格人 才。7、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8、制定与实施不分城乡、种族的全省一致的计划生育政策,把过快 的人口增长降下来,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这是从源头上 解决问题。参考文献1、刘铮,邬沧萍,查瑞传.人口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周皓.低生育率条件下的中国人口控制J.人口与经济,2000 ( 5)3、李永宠.对我国流动人口制度的探究J.经济问题, 19 95, (12) : 14-164、朱传耿,顾朝林,张伟.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 学刊,200 1a, (2): 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