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刍议陕北窑洞的现状与发展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90KB
约5页
文档ID:434392478
刍议陕北窑洞的现状与发展_第1页
1/5

刍议陕北窑洞的现状与发展**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721013摘要:窑洞是黄土高原民间重要的居住建筑,是黄土高原远古人类穴居生活的继承、发展和进化;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防噪音、节省土地、经济省工等优点,素有神仙洞的美誉,已属于当地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保护和传承文章通过针对陕北窑洞现状的调研分析,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对陕北地区继续保留和发展窑洞建筑,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对策关键词:陕北窑洞现状分析发展对策引言: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民形式,也是黄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窑洞一般有考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窑洞穴居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人们至今仍保持着重要的居住方式,它作为一种载体,传承了千百年来人与环境的协调观并由此产生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进程的加速,我国陕北地区传统的地域文化正受到冲击,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住宅也在发生变化,陕北窑洞逐渐被当成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的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这种对于生活盲目的追求,是当地的建筑与地区环境的发展水平以及地方特征相违背,因此,如何了解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居民建筑已形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地理,窑洞概况1、1区域地理陕北地区是革命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延安、**地区,位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北邻浩瀚的毛乌素沙漠,沙丘连绵,南部则是纵横的山峁沟壑,它分别于山西、西蒙、宁夏、**及关中平原等五省区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夏季少雨干旱、风沙大,冬季寒冷少雪、干燥,温差显著,素有早着棉袄屋披纱之说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从很早的时候起,这块地就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也留下了这里的文明史1、2窑洞概况陕北,自古以来便是窑洞的故乡,如果说黄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那么无疑也包含着土窑&&他们祖祖辈辈生息的窝,窑洞建筑在陕北存在历史悠久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2004年在陕北**县发现的两座原始社会**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窑洞的型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主要是适应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特色建筑,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辨证法则似乎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a、窑洞是生土建筑生土建筑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房屋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可以作为肥料回归土地,这种生态优势是其他任何材料都无法取代的b.窑洞适合就地取材,建筑造价低,地处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历史黄河流域一带黄土地区的人们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需求的洞穴式居住场所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当地的大自然、生态融为一体陕北窑洞利用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结合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用黄土高原较厚的黄土层和黄土的土壁直立性,然后选取地势、采光、土的整体性、密实性较好的地段开挖建造,并利用当地的泥土制成泥浆抹面和当地木料制作门窗它结合不同地形、地貌创造出了靠崖窑、天井窑和覆土窑等多种灵活形式,因地制宜地建筑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居宅c.窑洞可以解决黄土高原的土地问题黄土高原的耕地面积相当有限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城市建筑、交通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而窑洞建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窑洞大都依山而筑,不占用耕地,不破坏地形地貌,主要是挖掘天然材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方式在节约用地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发出居住空间od.窑洞可以缓解黄土高原地区的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黄土高原地处少雨的干旱地区,冬季的窑外湿度仅为2~15%,但窑顶覆土涵养的水份经下渗可使窑内湿度保持在30~75%的范围内,甚至可保持在35~50%的最佳状态,起到滤尘和灭菌的作用其温度、湿度更接近于人的生理适应范围且相对稳定,完全可以达到俗谚所云冬不生火暖融融,夏不摇扇凉清清的境界加上窑内举火煮饭和热炕,无论冬夏,温度会很快调适在20°C左右,是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冬暖夏凉、保温隔热对作为窑居主体的广大农民来说,既可以不使用耗费能源的制冷或取暖电器,又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面对能源危机的严酷现实,窑洞住宅的节能效应非常显著同时,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窑洞建筑可以减少人们对木材等资源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窑洞建筑很好地保护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e.自然生态中的和谐景观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特点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则沉于地下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建造时无需大量破坏植被,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

从总体布局上看,整个建筑群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塬之下,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的生态面貌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的美感,极具乡土特色由于自然环境、窑洞结构、建筑材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土窑、接口窑、砖石拱窑主要类型.土窑可称为第一代窑洞居民,正所谓先祖穴居生活的延续,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临坡、依沟、沿河修建、一般挖深7m-8m,高3m多,宽3m左右,最深可达20m,内部简陋,工程量小,冬暖夏凉和省料省钱的特点否合了贫苦陕北人的需求,完全是人对环境的简单适应,是人类面临恶劣环境的一种无奈选择,是千百年来对先祖穴居生活的延续,无形中孕育并保存着黄土高原文化的原汁原味接口窑即使在原土窑开扩窑,按窑拱大小加砌一、二米深石头或砖做窑面,新做圆窗木门,出现于20世纪70-80年代前后,接口窑是过去土窑基础上的进步接口窑深度2m-3m,窑洞最深可达10m-20m门窗变大后采光面积变大、光线增强,既明亮又保温,窑面也坚固美观现如今,接口窑也大多数退役,成为陕北窑洞的历史遗迹砖石砌窑就是用石头或砖块箍成弧形窑顶,后用黄土覆盖窑顶,这类窑洞可以靠山建也可以在平地上修建,一般深为8m,宽3.3m左右,比较耐用陕北地区现存最多窑洞是第3代砖石砌窑及砖石接口窑,这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并进行适度改造,此类窑洞不但可更好地防御地质灾害而且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讲究门脸和门窗的修饰,窑洞内部装饰已初显豪华讲究,进入窑洞,现代化气息扑面而至,家具电器摆设应有尽有,洋溢着陕北人民脱贫致富的喜悦。

独立砖石拱窑出现于20世纪80-90年代,除窑洞背面靠山外,其他三面均为人工修筑墙体,因修筑自然地形依赖性弱,多分布于大型沟道、河流阶地及道路沿线近年因陕北经济水平的增长,在延安、**两地还出现了采光、通风功能更好的两层结构的第5代窑洞陕北窑洞的现状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型,黄土窑洞曾经是黄土地区人们的主要居住形式,原因就在于他因地制宜、造价低廉、且冬暖夏凉窑洞建筑体系符合了社会发展主动适应自然发展规律这个前提,创造出更适于现代人居住的新型地下建筑,伴随着人类对节约土地、降低能耗、保持生态平衡、寻求可持续发展聚居环境认识的提高,人类必然转向亲和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创造天人合一、物我相应、与大地谐和共生的美好家园窑洞是生土建筑,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窑洞地下建筑体系除了冬暖夏凉,人力和资源上的节省,不破坏自然不占据农田,是生长在土地中的可呼吸建筑,是零土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支出的典范被称为土地零支出有生命的建筑。

这种原生态的绿色建筑思想,正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根,是人类住文化的渊源人类生活应融于自然窑洞建筑正是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可以呼吸的生命建筑在中国先秦历史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建筑居住形式就是窑洞居室,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近年来,随着陕北黄土高原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观念慢慢发生变化,对居住环境要求渐高在陕北,窑洞由于长期单纯的自然发展而暴露出日益严重的缺陷,如采光较差、通风不良、潮湿等,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其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社会不断发展,目前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的用做旅游建筑红色圣地游和黄土风情文化游等,与此同时延安市许多公共建筑也缺乏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窑洞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窑洞发展在陕北地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追求更加时尚、舒适的生活方式。

弃窑建房的现象越发普遍,窑洞建筑正在逐渐消亡,陕北窑洞的现状堪忧,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通过对陕北黄土地区窑洞的使用情况的调查,目前,大约有四千万的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当中,例如:1)经济还不发达的农村居民近些年,窑洞区的人们不断地富裕起来,有的人箍起了新的砖石窑,有的则选择了外面比较新潮的居住形式但一些经济较为困难的人们仍然住在黄土窑洞里2)长时间居住的老年人,他们习惯了窑洞生活,认为黄窑洞住着更舒适、更惬意3)有些人虽然搬离了黄土窑洞,由于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有的人则会在夏天暑热难当、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返回窑洞居住有的人还会用来储藏粮食、杂物以及养殖牲畜4)黄土窑洞宾馆窑洞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吸引了很多艺术家还有游客的眼球于是当地人把具有特色的黄土窑洞重新整理了一番,供艺术写生和旅游观光如延安杨家岭村的窑洞宾馆,自开业以来,游客频频光临,已逐步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柱产业;延安大学从60年代开始至70年代后期,在校园依山**的大山坡地带陆续修筑了6排共226孔石窑,每排窑洞依山势逐次递上,下一层窑顶即为上一层窑洞的院落格局独特,规模巨大,气势磅礴因属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窑洞建筑群而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多年来它事实上已成为陕北唯一一所综合学府的象征性建筑。

旅游观光的人们到此合影留念,就知道自己已步入了窑洞大学同时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遗弃了黄土窑洞人们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黄土窑洞,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这与黄土窑洞本身的缺点有关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黄土窑洞的主要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窑内光线太暗,通风不好因为窑洞只能通过开口面采光,所以光线来源有限窑洞侧方和后壁无法开窗,空气流通不易,通风很差2)窑内在连阴雨天比较潮湿窑洞是以生土为建筑材料的,因此它受风霜雨雪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连阴雨的影响,往往在这个时期窑洞室内湿度很大,储存在窑内的粮食等物品若处理不当就会发霉3)窑洞灾害较多因为黄土属散离结构,容易风化,窑内墙过一段时间就得刷涂一遍窑面更是历经风吹日晒,特别容易风化剥落窑洞在大量降雨入渗时,易引起塌窑的严重后果造成居住者心里上的恐慌其次是由于居民生活条件的好转过去,黄土地区的经济状况极差,人们无力在居住环境上投入过多,只能选择低廉的黄土窑洞,同时忍受由于黄土窑洞窑洞的缺点带来的种种不便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当人们有能力改善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