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3802707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突破训练西师大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编者加。讴:唱歌。谓:认为。辞:告别。饯:饯行。衢:大路。节:节拍。遏:挡住。谢:认错。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1)故事中的秦青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_)(2)故事中的薛谭一开始就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_)(3)为了表现秦青歌唱技艺高超,文中“响遏行云”用了夸张的说法。(_)(4)联系上下义,“薛谭乃谢求反”中的“

2、反”应该同“返”。(_)(5)“末穷青之技”与“自谓尽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_)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秦青弗止:_抚节悲歌:_3你觉得秦青除了歌唱技艺十分高超之外,还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读书五失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1解释:择(_)望(_)懦(_)立(_)功(_)长(_)辄(_)2理解: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_“一未终而更

3、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_“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_3. 文言文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誉之日:_(2)吾盾之坚:_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_3这个故事可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4. 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注释)楚:楚国。 陷:刺穿。 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1解

4、释加点的字:鬻:者:誉:之:吾:莫:其:或:弗:应:2解释全文。_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_5. 文言文阅读。后羿射日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尽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选自淮南子(注释)后羿(y):传说是夏王太康时东夷族首领,善于射箭。尧(yo):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十日:十个太阳。并:一起。焦禾稼(ji):烤焦了禾苗庄稼。禾稼,谷类作物的统称。中(zhng):射中。鸟:传说日中有三足鸟。后也以乌指代太阳。堕(du):掉下。羽翼(y):翅膀。故:特意。皆:都。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所以称帝王为天子。1解释下列加

5、点的字词。(1)十日并出(_)(2)中其九日(_)(3)日中九乌尽死(_)(4)故留其一日也(_)(5)万民皆喜(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_(2)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_3想一想,后羿为什么特意留一个太阳不射?_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一)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

6、思。可爱者甚蕃(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7.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题后问题。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祭拜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xuan)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z)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遂居焉。译文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

7、卖的事情,孟母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做礼仪之事,孟母说:“这个地方适合孩子住了。”于是就定居下来了。1“舍”有下列意思:房屋,住处。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量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在“舍弟”、“舍侄”一词中意为;“校舍”、“宿舍”一词中意为;“退避三舍”一词中意为。“舍”在短文中的意思是。(只填序号)2根据句子的意思,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遂迁居市旁市:_(2)复徙居学宫之旁徙:_3对“此非吾所以处子也”这句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B.这个并不是我的孩子。C.这并

8、不是我教导孩子的方法。4孟母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第二次住在;第三次住在。5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_8.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学弈弈秋,通过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填序号。使弈秋诲二人弈()A.后悔B.教导,教诲C.教训2思援弓缴而射之()A.引,拉B.救援C.帮助3下列各句与“弈秋,通过之善弈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

9、道理?()A.要懂得合作B.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C.只能听一个人的教导9. 文言文阅读。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选自柳河东集)(注释)永之氓:永是地名,即今天的永州;氓指老百姓。暴:涨水。寻常:像平常一样。且:将要。1下列加点的字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永之氓咸善游。(善,擅长)B.益怠。(益,更加)C.乘小船绝湘

10、水。(绝,断绝)D.吾腰千钱。(腰,腰缠)2“永之氓咸善游”中“咸”的解释是( )A.全;都。B.姓。C.像盐的味道。D.咸阳,秦国都城。3与“何不去之”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永之氓咸善游。B.左臂挂念珠倚之。C.山川之美。D.何陋之有?4读完短文,你觉得导致溺水者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A.溺水者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B.溺水者爱财如命的本性。C.溺水者的同伴没有救助他。D.溺水者没有发挥出平常的游泳水平。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10. 小古文阅读。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

11、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管仲,隰 (x)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以为难阳:山之南,水之北。阴:山之北,水之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乃掘地:_ 不亦过乎:_2下列句中带点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B.老马之智可用也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乃放老马而随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句子的意思。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_4本文通过管仲,隰朋因“_”和“_”而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的故事,其中向老马请教的故事衍生出了成语“老马识途”。5从管仲与隰朋的这个故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_11. 阅读,完成练习。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旁;孟子乃嬉戏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1根据文章,写写孟母的迁居地,以及迁居和定居的原因。迁居地迁居或定居原因第一迁近墓地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