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3780567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 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 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 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 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 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 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 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随着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文明的 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2、生产力

2、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 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 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 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 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 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 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 原 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对于生产生 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力 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崇拜实际上就 是乞求。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超人应运而生,他 们在神话

3、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 事物。 2.2 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 世纪初 ) 人类逐渐 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社 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人在自然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境的 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发展在起步阶段仍相对缓慢,人 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 的不利影响。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 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仍能产生决定 性的影响。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暂时的平

4、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 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2.3 近代 工业文明(1) 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 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连成一个整 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 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 大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正如托夫勒第三次 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 农田上a name二baidusnap0/a奔跑/B,办公室里有了打字机, 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电影、地下铁路和DC 3 型飞

5、机。这一切都表现出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 终于,人类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 之中。 2.3 近代工业文明(2) 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 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 力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人类。不幸终 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 觉地认为:他们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他们已经完全成为自然的主 宰。当“第三次浪潮”向人类袭来,胜利的辉煌下却掩藏着无限危机。 带着切肤的疼痛,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观这一古老的命题。 2.4 知识经济时代(1) 近现代工业文明创

6、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冲突。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 机已使人类把目光投向外层空间,人类进入了空间探索的时代。 宇宙变得越来越广袤,而地球似乎日益缩小。当一只手已伸出地球, 星际探索却传来这样的暂时结论,即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中,人类还不 可以找到一个地球以外的人间天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还 必须长久地依赖地球。终于,全球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我们只有 一个地球”。 2.4 知识经济时代(2)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人 探索的最重要的主题,人地和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在心底,人 们呼唤早日抛弃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为了后代人的发 展,可持续发展

7、战略是我们所能作出的最明智的选择。虽然,出于各 种缘由,可持续发展仍然只是梦想,但无可辩驳的是,自然观正逐步 迈入人地和谐共处的新阶段。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1) 形 形色色的自然观不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蕴含着地方文化精神的作 用。自然观在空间的分异固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密切相 关,但也与地方文化理念的差异相关联。如果说,初民的自然观都表 现出对自然的恐惧与依附,较少地域差别;那么至迟在农业文明的发 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域、各民族自然条件、经济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差 异,逐步形成了自然观的地域分化。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2) 地处东地中海的希腊,虽然也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

8、人更擅 长与将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 然哲学。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说”,把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对立起 来,把理念世界理解为外部世界的普遍性、统一性方面,而把感性世 界理解为外部世界的个别性、多样性方面。这种主客两分,将自然对 象化的观念,成为近代西方思维的起点。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 理念(3) 处于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氛围中的东方民族更习惯将自然 与人置于一个彼此相连的大系统中思考两者间的关系。例如孕育于中 国较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个典型。庄 子?齐物篇:“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荀子:“制天 命而用之” 易传主张天人协调

9、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耳” 张 载正蒙?乾称篇:“民胞物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 中世纪的西方,科 学是神学的婢女,人们饱受自然力量的摧残和压迫;但文艺复兴运动 推动着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的觉醒。高扬的“人性”大旗使人居于万 物之灵的优势地位,飞速发展的科学则成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锐利武 器。笛卡儿发展了精神与物质截然相分的二元论,认定物质世界与精 神世界各行其是,只依自身规律行事。这引导近代西方文明走向与自 然的分离和对立。正如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里所写,“按 照笛卡儿的

10、解释,我们与地球无关,有权将地球视为一堆无生命的资 源,可以随意掠取。”而以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人类开发自然、 征服自然提供了更为锐利的工具。近代西方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丰硕物 质成果,但也蕴藏着深重的环境危机。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 念(5) 按照“天人合一”原理生活的东亚人未能自发地走出农业与 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轨道,停留在“前发展”的原始农业社会或 “低发展”的高度农业社会;而西方文化从主体与客体两分的思路出 发,将人与自然离析开来,对立起来,从而走向征服自然、向自然索 取的路径,率先跨入”高发展”的工业社会,开辟了文明史的新纪元。 但工业文明在造就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很少注意自然

11、资源的养护与 再生,并使经济活动规模超过环境的承受程度,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环 境问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6) 过去西方人“相信对 环境的征服是上帝的意旨、上帝的计划”,这种信念激励着西方资本 主义强国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但危机四伏的今天,当我们重温汉儒董 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也许“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 之,人成之。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 露?立天神)的论断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3、不同地域 的人地关系理念(7)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中教导我们,“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象征服者统治 异族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12、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 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 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随着人类文化和文明 的进步,“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与自然、灵魂与肉体对立起来的 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无疑,在地方文化 系统中导入这种正确的自然观对于地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人地关系理念融合的基本要求。 4、经典的人 地关系理论 4.1 环境决定论 4.2 可能论 4.3 适应论 4.4 文化决 定论 4.5 协调论 4.1 环境决定论(1) 早期的环境决定者认为, 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气质和精神。古希腊思想家

13、强调气候和海 洋对人类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则重视水土的作用。历史学之父 希罗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气候决定论的 代表,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寒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 和技术;亚洲人很聪明,但缺乏勇敢进取的精神;居住在两者之间的 希腊民族兼具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而且能够统治其他民族。柏 拉图则有海洋决定论思想,他认为海洋使“国民的思想中充满了商人 的旗帜,以及不可靠的、虚伪的性格” 4.1 环境决定论(2) 法国 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Monlesquieu是环境决定论发展中的承上启下 者。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把地理环境的作用归纳为自然条件与 人的生理特征、心

14、理特征以及与法律和国家政治的关系,认为地理环 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将影响着人的性格与感情。以他为代表的一 批学者还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 境。以后,黑格尔将地理环境看作是精神的舞台,是历史的“主要的 而且必要的基础”,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学家 巴克尔在其历史学基本框架中认为,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人的生理, 生理差异导致人的不同精神和气质,从而有不同的历史进程。 4.1 环境决定论(3) 正式把环境决定论系统应用到地理学中,创立一种 学派的是李特尔的弟子、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le)。在他的 代表作人类地理学一书中,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活动、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