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353773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三台县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景点涨价如果超过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将很可能是一种慢性自杀,景点就会慢慢变成游客望尘莫及的“城市精品店”。B .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占有重要地位。C . 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 , 朴实无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D . 各类配套设施完善的群力新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

2、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专家强调,地方性公共场所戒烟规定远不能解决我国公共场所的烟害问题,国家控 烟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劝阻青少年戒烟也显得尤为重要。B . “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以远的深空,这标志着“嫦娥二号”工 程完美收官,为中国未来更远深空的探测奠定了科技基础。C . 以世界末日高调出场的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不过一些现实问题,像 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终将导致地球走上漫长的衰败。D . 铜川昌盛煤矿重大责任事故之所以能被隐瞒一年,是因为煤矿老板用重资买通了煤 炭局的官员,并和当地主管媒体的官员相勾结的结果。3.

3、(2分)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从来就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永恒的、普世的民主。 , , 。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资产阶级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它以表面的全民性作为伪装,掩盖其对多数人实行统治、压迫的阶级实质。可以说,资产阶级民主在资本主义上升期是具有进步性和革命性的是以保护资产阶级私有制经济利益为条件的民主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资产阶级创造了适应人类历史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因而具有局限性、有限性、反动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然而,资产阶级民主从一开始就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为前提的民主

4、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8分)4. (18分) (2016高二上舒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之蒿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

5、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

6、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

7、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

8、“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 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 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

9、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相关链接: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

10、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B . 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C . 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

11、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D . 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E . 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2) 屠呦呦为研制抗疟药物,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 文章划线的三处引用,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屠呦呦获奖,有内因,也有外因,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 (12分) (2019高二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小题。 画家马晓红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山。高低起伏,浓淡相间,宛如一幅山水画。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工作近十年,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很是迷茫。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会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野果父老乡亲。暮春,请了几天假,回家探望一下老父亲,顺便“思考人生”。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生活过六年的县城。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在我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

13、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现在,撞进我眼里的,俨然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十几幢高楼大厦。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高高矮矮的大楼。远处,还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个老人吸引住了。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也不忍打扰,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他画画。画的内容很是奇怪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

14、绿水环绕,茅舍俨然。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观察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自己的作品。只见田间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一叶渔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船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船头坐一老妇,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老人家,你画的是”看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画的就是这里。”他在

15、稻田旁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像了。”“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变了”“你就是南山先生吧!”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他不置可否,开始收画架。“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我指指远处的群山。老人停了手,看着我。“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还在不断扩张。”“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远去了。天色尚明,去广场中心大厦看看,给老爸买点东西吧。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宣传城市建设的成就。一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